学习共同体:构建县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新体系
2023-07-11李红梅闫明
李红梅 闫明
摘要: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和发展理念,可推动教师进行专业交流、分享和学习,使教师收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师培训项目研究机制、多渠道组合培训力量、健全名优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培育了一批有影响的名优教师,提升了区域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骨干教师;领航工程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政策文件对教师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一支县级教师研训队伍,我们致力于教师培养与教学研究,面对新时代的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积极探索区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县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背景
就兴城区域现状来看,我们的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育形势需要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县域名优骨干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培养更多的名优骨干教师,主要途径是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这就需要区县层面的教师培训部门精准对焦,进行赋能培训,做好有品位、高品质的教师培训工作。
兴城市的名优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是以创新教师培训项目研究机制、多渠道组合培训力量、健全名优教师培训体系为目的,培育一批业务精湛、有较高学术造诣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领军人物,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兴城市名优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二、县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的理论建构
(一)遵循一项原则
我们遵循有效性的原则,依据“名师领航、协同共育、课题带动、项目研修、用育结合、辐射引领”六条路径,通过多层级的组织管理、及时有效的培训保障和创新型培训方式,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培训主体团队化、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管理规范化、效果可视化。
在六项原则的引领下,我们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打造研究型教师”活动,以促进研训教师专业成长为平台,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研训教师团队。
(二)辐射两个层级
我们要求名优教师培训基地校和乡村薄弱学校全程参与实践,并将成果辐射至相关学校的全部教师。
(三)实现三个转变
县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的研究领域从以学科课堂教学转变为“课程—教学—评价”整体性研究,研究方法从基于经验转变为证据与经验相结合,团队角色从个人权威转变为学习共同体。
(四)设置四类课程
我们聚焦培养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围绕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等四个维度设置培训课程。
1.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
重点从思想政治、职业信念、师德内涵等模块设计专题课程,内容包括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解读、学科育德的途径与方法、“四有” 好老师的使命与担当、以专家型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发展规划设计等专题,从而锤炼名优骨干教师的政治品格,提升名优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
2.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
重点从核心素养落实、课标理解与课程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学科作业设计、学业发展评价等模块设计专题课程,内容包括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辨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实践、课标引领下的课程优化设计及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创新、单元教学设计的关键要素与策略分析、聚焦核心素养的学科深度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专题,提升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3.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
重点从信息素养提升与学习方式转变等模块设计专题课程,内容包括教师信息素养的多维构成与提升策略、信息素养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组建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设计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教学等专题,使教师具备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教学理念接轨的信息素养。
4.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
重点从实践反思、行动研究、成果表达等模块设计专题课程,内容包括实践智慧的凝练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行动研究计划制定的要点及规范、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课例叙事的结构及特征等专题,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为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具体方法。
(五)实现六个目标
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学科核心素养需求,提升学科教学创新能力,打造学科教学骨干团队,发挥教师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我们引导教师基于专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自主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诊断与分析,立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专业发展目标。二是升华教育情怀。目的是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深化职业理解,提升教育情怀。三是探索教学创新。目的是提升教师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等能力,引导教师总结和凝练教学方法,提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四是优化技术应用。目的是激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生动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五是提升研究能力。引领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基于教学反思、指向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助力教师提升研究能力,使其不断走向卓越。六是生成研修成果。我们总结优秀教学课例,选取教学改进案例,開发一批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的优质培训成果,构建有针对性、实效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师培训模式。
三、县域名优骨干教师培训的行动研究
我们打造学习共同体(见下页图1),全面实施“培名、培优、培尖”计划,加快名优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道德素养、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逐步形成在区域内外有影响力的名优骨干教师群体,进而带动全市中小学(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1.工作室团队
我们利用市级名师工作室、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省市两级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资源,辐射、带动区域内的教师、班主任和校长成长。
2.乡村教师导师团队
我们利用县区内两个省级乡村教师导师团队、多个市级乡村导师团队,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馮晓光省级乡村教师导师团队为例,其培训主体是初中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5个学科的教师,团队骨干成员辐射学科基地校教师,辐射率约为90%。
3.名优骨干教师领航工程团队
2020年9月,兴城市首届中小学(园)名优骨干教师领航工程启动仪式暨第一次培训会在兴城市南一小学召开。我们组建领航教师团队,全面实施领航教师“培名、培优、培尖”计划,培训主体是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骨干教师,其中包括基地校7所、14个学科研究组,组长均为省级名优骨干教师,组织50名领军人才,全面铺开区域名优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
(二)创新学习共同体培训模式
1.各学段名优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协同共育
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南一小学、温泉小学、辽工大附中、兴城二中、滨海经济区学校等名优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参与培训任务的包括7所基地校校长、进修学校资深专家、各工作室主持人和主要成员、乡村导师团队组长和成员、领航工程学科研究组组长等。
培养人选到基地校参加不少于4天访学活动,学校按照导师与学员之比不低于1∶5的比例,为参训教师配备“影子导师”,使其深度参与导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环节,实施跟岗研修,明确课堂教学价值,探寻教学改进策略,优化教学行动计划。
2.建立名优骨干教师合作学习机制和导师协作培养机制
学校利用名师工作室、乡村教师导师团队、领航工程三个学习共同体的资源,全面开启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引领工作。以领航团队为例,按照名优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组建名优教师学科研究组,每个研究组由1位负责人领衔,5~10位省级名优骨干教师和市县级教学能手组成,团队成员来源不少于5所学校,由此形成学习共同体。同时,建立导师协作组,鼓励协作培养导师,发挥导师智慧,建立导师智库。
我们在不同学科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跟岗培训,以基地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薄弱校发展。同时,各学段、不同学科也开展了一对一、一对多的跟进式培训,尤其是学科研究组组长、学科专家(教研员)的培训效果显著,丰富了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3.项目化培训和特色培训有机融合
我们加强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机制建设,基于问题解决和任务驱动,各培训团队根据所属领域、工作需要、自身特点等确立研究方向,将问题系列化、系统化,并提炼为课题,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级课题。同时,充分借助各类资源和平台,根据学科特点开展特色培训及拓展性活动,涵养区域特色教师培训文化。
市教育局与市教师进修学校联合,外聘专家、内树典型,组织大型师德师风培训会,教师通过跟岗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研训和情境体验的方式改进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提升教学经验。
按照学前、小学、初中三个学段,将学科主题培训与领航工程、乡村导师团队、各工作室培训项目相结合,形式新颖,内容充实,效果显著。
4.创建教师专业成长与志愿服务共进机制
参培教师主动参加培训团队安排的带教、支教、送教下乡活动,完成支援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等工作任务。通过组织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盘活人才资源。不同学段的名师、骨干教师参与送教和带教活动,牵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学科专家、学科研究组组长亲自送教和送讲座,尤其是教研员的言传身教,更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几年来,我们对名优骨干教师的培训已见成效。自“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启动以来,兴城市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典型区域”。项目组成员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国培计划”西部项目首席专家及骨干培训班上展示成果,将培训经验带到国家级舞台。以“名优骨干教师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李红梅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于2022年年底被评为“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共享、合作、分享,共同成长,是学习共同体的高效路径。我们力求搭建点、线、面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名优教师的潜力,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师,让“双减”政策落地生根,让立德树人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李存德.“手拉手”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2(13).
[2]赵晓芳,于洪彬.主体性成长:基于校本主题研修的教师培训模式[J].辽宁教育,2023(4).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