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引入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2023-07-11黄劲
黄劲
高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25200
早产儿因生长发育尚未完善,导致小儿在吞咽功能方面出现一定程度障碍,即神经肌肉反射协调能力相对薄弱,无法有效摄入液体奶量,或者液体奶虽被吸入口腔中但仍无法顺利进入食道内〔1〕。早产儿常表现出呛奶、流奶及吸吮无力等躯体症状,这与患儿口腔吞咽相关肌肉未发育完全有关〔2〕。若未正确干预早产儿吞咽功能,将引起患儿在吞咽进程中出现吸入性肺炎及营养障碍等一系列不良症状。这不仅导致患儿无法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来满足个体机能发育的要求,更是会增加患儿在生理层面的痛楚,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3-4〕。为帮助早产儿快速恢复吞咽功能,使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以及提高患儿的吸吮能力,本次研究引入了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该项干预方案的目的在于对患儿的口腔运动相关肌肉进行有效管理与锻炼,帮助患儿尽快恢复主动吸吮水平,从而促进患儿有效摄入营养物质,实现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5-7〕。本文拟探讨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引入非营养性吸吮干预对其吞咽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纳了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60例,根据入住患儿病历号末尾奇偶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干预。纳入标准:①患儿妊娠周期<35周;②患儿出生时体重低于2.5 kg;③患儿伴有消化系统先天性发育畸形;④患儿头面部及口唇、舌、软腭、下颌等部位外观正常;⑤患儿家属知悉本调研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曾服用过促胃肠动力药物;②患儿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患;③患儿伴有大脑发育异常;④患儿存在染色体畸形或者神经发育畸形;⑤患儿伴有先天性心脏疾患;⑥患儿存在小肠坏死疾病。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性护理干预。护士通过鼻饲管的方式将奶液进行滴注,对患儿开展肢体抚触,对病房的温度与湿度进行调整,使患儿感受到舒适为宜;护士对患儿家属进行情感交互沟通,指导其通过平和的心境状态面对患儿的康复与治疗;指导产妇以袋鼠式喂养的方式环抱患儿,以增进母婴关系。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干预。①组建干预团队及培训:由科室护士长作为团队发起人,组建干预小组,共5人。所有成员均具备至少两年及以上的临床一线照护经验。由发起人召集所有成员共同接受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的理论与实操学习。培训时长限定在16学时,而理论与实操培训各占8学时。待培训完成后,由发起人对所有成员进行理论与实操考核。只有双项考核成绩均达标者,方可步入后续的临床实操干预。②护士在每次喂液态奶前均施行试喂操作,试喂后剩余液态奶予以鼻饲喂养。在试喂过程中,对患儿当前血氧饱和度、呼吸频次与心跳次数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小儿出现刺激性咳嗽、呼吸力度变强、口唇呈现紫绀、血氧饱和度骤降等表现,立即停止喂奶操作。非营养性干预频次为3次/d,每次均在正式喂奶前30 min开展。③协助早产儿练习口面肌群以及舌肌,轻轻向下按压舌骨多次,一般按压频率控制1~2次/s,持续10 min,随后,中断数秒再继续此操作,2~3次/d,诱导早期早产儿吞咽,增强其吞咽力度。与此同时,早期早产儿两侧峡部口腔位置,在食指、中指与拇指指腹的配合下,进行旋转式按揉,有助于恢复吞咽反射。④非营养性吸吮:将适合患儿口腔大小的奶嘴放于口腔处以刺激及诱导患儿开展非摄食性吞咽、吸吮行为。该项吸吮行为在上述按揉动作结束后5 min开展,总计吸吮时间限定在10 min。
1.3 评价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儿在干预后第1、2、3周末的体重增长情况。②对两组患儿干预后第3周末经口摄入奶量进行比较。③比较两组患儿从干预开始及至自主经口吞咽所需时间。对于吞咽无障碍的评定标准为:若患儿经口摄入液体奶的力度充足,能顺利经口吸入奶量,且未出现刺激性呛咳行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节点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干预后第2、3周末体重增长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节点的体重增长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儿经口摄入奶量比较
研究组患儿经口摄入奶量(22.3±2.1)ml多于对照组(15.7±1.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84,P<0.05)。
2.3 两组患儿从干预开始及至自主经口吞咽所需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从干预开始及至自主经口吞咽所需时间(11.5±1.8)d早于对照组(18.4±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1,P<0.05)。
3 讨论
早产儿因个体生长发育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导致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无法实现精细化协调配合,而引起吞咽功能障碍〔8〕。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会出现吸吮、吞咽与呼吸节奏的紊乱性变化。如何改善及纠正早产儿吞咽功能障碍水平,主要在于是否开展有效的吸吮、吞咽以及双项行为的协调性管理〔9〕。而上述行为又涉及舌头、唇部、软腭、咽喉等器官是否能有效协调管理。对早产儿实施口唇周围组织的按揉操作,能强化口唇、舌头、颌面部、咽喉部等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能力,进而促进患儿实现吞咽反射与吸吮反射〔10-11〕。而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中主要的措施在于口腔按揉,能使患儿在练习中逐步适应吞咽行为,并模拟进食相关动作,为后续经口摄食行为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12-13〕。
本次研究结果再次证实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能缩短鼻饲时长,降低鼻胃管留置期间所致的感染性事件发生,亦能降低因鼻胃管留置给患儿所致的黏膜破损事件的发生〔14〕。本研究结果表明,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明显降低患儿住院期间的医疗成本,该项结果与有关文献结果相符〔15〕。再者,通过对患儿开展规范化且系统化的口腔按揉,能使患儿获得口唇等部位的机械性刺激,进而强化黏膜与皮肤对外界理化因素的触感,进而通过传入神经与中枢神经系统加以处理,再反射性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促进支配吞咽功能相关神经发育〔16〕。有文献支持,持续性口腔按揉也能促进损伤神经元突触获得修复,进而完善患儿的吞咽反射弧,最终能有效提高吞咽与吸吮能力〔17〕。另外,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还能作用于神经系统,使胃部合成及分泌出一定量激素进行生理调节,最终可实现摄取奶量目的,以此来改善胃肠道消化与吸收功能〔18〕。本研究结果还说明,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能促进患儿吞咽功能的改善,进而使口腔相关肌肉进行协调性管理,最终能有效促进患儿吸吮功能及胃肠道平滑肌蠕动,进而改善患儿的生理机能发育〔19〕。
本研究结果还说明,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能促进患儿胃肠道平滑肌形成复合波,使摄入的液态奶被有效消化与吸收。另外,摄入的液态奶在胃肠道中经平滑肌运动可实现有效转运及与消化液混合的目的,进而发挥正常的生理调节作用。再者,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能进一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发育,且能改善胃肠道功能。随着口腔按揉频次的增加,能进一步刺激口腔内的感觉神经末梢纤维,使胃部G细胞合成与分泌出一定量胃泌素、胃动素与胃酸,进而促进胃肠道功能的蠕动,促进胃排空〔20〕。吞咽功能与胃肠道功能获得一致性协调后,能再次促进个体的吸吮反射及完善胃肠道功能,使早产儿营养状态得以改善,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吞咽功能障碍早产儿引入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机体的吞咽功能,进而增加摄入奶量,提高自主经口摄奶能力。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