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体验、人文关怀与生命认知考察

2023-07-10张轩任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人文关怀生态旅游

张轩 任娜

摘要: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关键词:生态旅游;自然审美;乡村文化;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2-0084-06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大众的消费意识、消费水平和审美趣味都在不断提升,其中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旅游业的高度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的休闲时光增加,集休闲、观光、健身和精神提升于一身的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欣赏等各种旅游业态和旅游娱乐生活应运而生。生态旅游业态从国外兴起至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学界对它的认知也一直处于演进和深化之中。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生态旅游是集自然审美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方式。就生态与人文的整合看,生态旅游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审美趣味和休闲生活的整合,其中也蕴涵着人文教化的内涵;根据传统社会向现代生活的转变与传承的趋势,从生态文化的视角来看,生态旅游和生态审美也应该整合历史文化的元素,从而使现代人的休闲生活更加赋予生命生机、自然情趣和人文关怀。本文集中考察中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的相关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绝不仅仅局限于、也不仅仅停留于普通人一般理解上的生态旅游概念或生态人文概念,而是要将之从现在认知基础上加以深化和拓展,并尽可能彰显其深层的审美和人文指向。

一、自然审美、生态保护和生命价值意义获得的统一

生态旅游首先是对自然的考察和体验,同时它又是人类自身与自然、社会人文融合一体的一种身心体验,这是中外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与大众随波逐流的无意识旅游消费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点是我们今天需要特别注意的。

(一)勘察与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负责

DavidWeaver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ecotourism”(生态旅游)这一词汇被创造出来之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概念或实践就已经存在了。这一新概念迅速在实践者中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用于指代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方式。[1]3Weaver整理了几种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包括:第一,尊重和保護自然环境。瓦伦丁(Valentine)指出,生态旅游是具有生态可持续性的自然旅游方式,它以未受到破坏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损害,也不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而且遵循恰当的和合理的管理原则,有效地促进保护区的持续保护和管理。[1]8第二,低开发、低消耗型的旅游。古德温(Goodwin)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低影响的自然旅游,它会直接促进对物种及动植物栖息地的维护,或者通过向当地社区居民提供足够的收益促进间接的保护,因为这些收益可以让社区居民将野生动植物遗产作为一种可持续收益的资源来利用。[1]9范内尔(Fennell)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充满可持续性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能够提供独特体验的旅游方式,具有低影响、非消耗性的特点。生态旅游主要发生在自然区域,并将促进这类地区的保护与保存。他认为生态旅游应该以体验和了解自然为核心,遵循生态伦理道德,还应该定位于社区,以控制、利益和规模为目标。[1]9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对生态旅游的界定是“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的旅游方式,它主要关注对自然区域的体验,并培养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与保护”。[1]9第三,尊重旅游地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斯凯思(Scace)、格力冯(Grifone)和阿舍(Usher)强调,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自然旅游体验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社区的完整性。[1]8林德伯格(Linderg)和霍金斯(Hawkins)指出,生态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为当地社区居民带来更多的福祉。[1]8

从上述几种界定看,国外学者在生态旅游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强调的一点是,“生态旅游”不是一种开发性旅游模式,而是一种探险性同时又是保护性的“旅游模式”,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种旅游是要适应自然而不是要改变自然,同时尽可能以适当的方式保护自然环境而不能破坏环境;第二,尊重旅游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及其当地文明,从这个角度说,这是自然保护性的旅游模式。

(二)自然欣赏、审美和意义获得

生态旅游从其开始就涉及到旅游主体的目标追求,从国外对生态旅游的初期界定看,他们强调的是个人在自然环境中所受到的熏陶和审美,对其中文化价值的体认和生存意义的体验、收获。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将生态旅游界定为“到相对未被侵扰或破坏的自然区域旅行的一种旅游方式。该旅游方式具有特定的目标,如学习、赞美自然、欣赏自然景色及野生动植物,同时也欣赏在这一区域所发现的任何存在的文化现象(包括过去的与现在的)。”[1]3J.巴特勒(J.butler)和斯凯思(Scace)对生态旅游的多条界定作出归纳:第一,关注内在价值,而非外在价值,关注生态旅游中欣赏和教育的内涵,关注生态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第二,适应和接受自然环境,而不是试图改造自然环境,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坚持有益于环境的道德,坚持生态中心论而不是同心论。[1]8沃考克(Allcock)等认为,生态旅游包含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的自然旅游,对它的管理具备生态可持续性特点。这一定义认识到“自然环境”之中包含了文化因素,而“生态可持续性”则要求将资源拨回当地社区,并采取长期措施来保护这些资源。[1]9

国内学者基本认同国外学者的观点,部分学者还将国内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朱春雨和曹建生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为生态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2]钟林生认为生态旅游概念包括:(1)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2)强调旅游者的责任;(3)重视环境教育;(4)旅游干扰的可控性。[3]张书颖等人通过对546篇国外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旅游内涵指标,包括自然基础、环境教育、生态保护、可持续管理、社区福利、道德规范和文化属性等。[4]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不断演变,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但它们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生态旅游旨在探索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同时也考虑到地域特色的人文生态系统,以此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2)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方式,它要求管理者、经营者、社区和旅游者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维护旅游秩序,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3)生态旅游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效益。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必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效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经济效益则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2]

杨春宇和叶文指出,生态旅游应该以提高游客的精神、文化、道德、愉悦、审美和健康价值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让游客在亲近大自然、欣赏美景、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购物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满足;此外,还要重视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重大影响,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旅游,游客们既可以深刻体会到当地居民的态度和需求,又能认识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自然资源,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实现和谐共处。[5]从杨春宇等人的思考看,生态旅游强调风情体验和人文关切之间的统一,自然审美和人际和谐之间的统一,最终达到对真善美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与我们通常简单的认知不同。

在上述界定中,中外学者强调的是生态旅游的自然审美属性和人文教育特征。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的锤炼或身心的放松,同时还具有审美意义,具有提升个人文化品质的功能。国外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在个体身心陶冶和人格塑造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在生态环境中,个体认知和情感体验所能达到的水平和境界是在单纯社会环境中不能代替的,尤其是对自然生态的“道德认知”更是社会环境所不具备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所独具的。国内学者也基本接受国外学者的看法:强调旅游责任、重视环境教育和可持续性提出道德规范要求等。除此之外,根据上述文献,国内学者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从中国本身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要求角度出发,指出生态旅游中蕴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生命意义的统一。总体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旅游”,而不是仅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旅游,它具有提升人的生态意识、审美情趣和人生意义的功能,因此,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体验、欣赏和保护,从这一点出发,可以超越我们通俗的理解,擴大我们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范围,不将生态旅游限定在观光和休闲方面,而是在审美基础上作生命的体认甚至提升。

二、乡村生态、历史人文的内在整合体验

生态旅游传到中国以后迅速推展开来,同时结合乡村发展形成了较好的整合态势,相关学者对此也有较多分析,一方面是将其作为新型的旅游经济模式展开研究,另一方面则是将其与乡村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总体上,生态旅游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形态被接受的,同时也包含了生态文明建构的意蕴。

(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旅游经济模式和乡土发展模式

张雅菲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旅游经济模式,旨在通过将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为现代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旅行体验。它不仅可以推动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还可以激发各类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构筑起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6]张雅菲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经济模式,它需要满足两点:第一,它是合乎生态文明要求的旅游经济模式;第二,它是满足现代消费类型的经济产品。同时,她还认为,这种旅游模式需要“将自然环境与区域内的人文历史和科技充分融合”,只有这种融合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新要求。

毕玉霞更强调生态旅游中的自然风光、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等乡村、乡土或田园品格的特征。她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风光、地方特色风土民情等为基础,通过保护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完整性,提升游客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认知,从而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旨在让游客们更加关注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关注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在原始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生态的魅力,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为这样的美景做出贡献。[7]毕玉霞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中蕴涵的乡土旅游的品格,另一方面也指出,生态旅游要关注旅游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当地文化,其中特别强调“关心生活在偏远地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关注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这样就把生态旅游和地域文化的寻找、认知和保护整合起来,既强调了田园风光在生态旅游模式中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生态旅游有很大比重在偏远地区的乡村之中,有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既是旅游的卖点,也是保护的重点。

朱力和王筱卉认为,中国乡土环境并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视觉审美,同时包含了传统农耕社会历史形成的自然景观特色和人文传统的统一,仅仅从视觉效果看,“乡村构图”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综合的内涵。中国乡村的视觉环境是由乡土自然景观与传统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一种和谐共在的整体,我国古代不胜枚举的诗词书画描绘过乡村的生活景象: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黄庭坚的“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王维的“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等,短短数句勾画出一幅幅宁静致远的乡野视觉图画。漫步乡间,总会有一些令人惊叹的乡村景象让我们停下脚步,从瞬息万变的视角中汲取灵感,从中领悟到乡土大地的真谛,从而更加热爱它。在乡村,这样的审美体验无处不在,乡村田园诗意的景观和生活,让人们从最初的直观感受,跃升至对乡村环境的审美认知,通过对色彩、形态、空间等方面的静观,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乡土的魅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体验,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村的自然之美,并且这种审美情感也会激发他们的感官,最终形成对乡村生态的认知和认同。[8]朱力和王筱卉强调的乡土自然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整合性,与单纯的自然生态审美相比是另一种“文化”的体验,也是另一种审美的体验,这对于我们深化理解农村生态文化旅游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琳强调了环保教育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相对于传统的乡村旅游,新型的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如观光、休闲、娱乐,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升环境意识,确保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处。[9]高琳对这种旅游方式的经济增长价值进行概括,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转化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有效地开发乡村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通过开发旅游业的附属产品以及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为乡村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将生态理念融入乡村地区的各项产业建设,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经济结构优化,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9]上述讨论是从生态文明、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的三维视角考察生态旅游,试图将三者整合起来,从旅游经济模式转型和农村发展的角度分析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二)以体验和参与为特色的乡土文化的深度开发

孙国徽认为,乡村旅游发展或乡村发展需要乡土文化的深度开发,乡村文化不仅包括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还包括地理、地貌、历史事件等体现乡村文化的多种形态。乡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源自自然环境,包括生态景观、社会关系、制度安排、风俗传统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等。这些元素构成了乡村文化旅游的独特特征,也是乡村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原因。[10]除此之外,孙国徽强调乡村旅游中对乡村文化的体验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旅游方式,譬如农事生产、农产品收获以及参与乡村民俗风情具体活动等。第一,对农业生产的参与。通过从事农事生产、收获农产品等活动,深刻感知传统农耕文化,既是对传统乡村农耕文化的传承,也促进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经济功能。第二,以乡村文化为根基,以参与乡村民俗活动、感受乡村生活方式、感受乡村日常生活为内容,实现乡村观光、乡村休闲度假的乡村休闲旅游方式。[10]

高小刚指出,当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是: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嫁、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不足,无法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如陈堡村农耕文化体验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其中包括石磨、捣药罐、滚铁环等传统项目,但是由于缺乏可供游客参与的体验设备,使得文化旅游无法带来真正的乐趣。[11]李璇、彭灵芝则提供了相对成功的例证:甘肃省庆城县积极推进农耕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以驿马湖羊小镇、赤城苹果名镇、白梁黑河大峡谷、玄马观光农业示范镇、赤玄马玫瑰庄园、马岭黄酒古镇、川民族商贸小镇等乡村旅游项目为载体,打造出具有独特地域农耕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生态旅游小镇,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的福祉,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大幅提升生态旅游建设的整体影响力。同时,她们深入探讨了马岭黄酒古镇的经验:当地重视对本地农耕文化的系统性挖掘,将“观光、旅游、采摘”的农耕文化与本地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有机结合,构建出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旅游小镇,并且有意识地将农业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有机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以此来发挥乡村特色农耕文化的优势,从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旅游建设成果。李璇和彭灵芝认为,“山、水、城、人”四位一体的农耕文化生态旅游建设发展模式已经在马岭黄酒古镇得到了初步的实施。她们还提供了另外一个成功的案例:郴州嘉禾县神农家园农耕文化休闲山庄将特色农耕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完美结合,设置了多种体验区,如农耕生活区、奇瓜异果观赏区,还重视特色生态观光游览景区建设,打造出一个融合了“吃农家菜、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多种元素的休闲度假品牌,使得农耕生态旅游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2]

上述研究表明,生态旅游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欣赏,还是对历史文化的欣赏、理解和体验,现代化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农村社会的消失、农村文化的消散,而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但是这种“回归”并非是复原过去,而是在现代性、现代化水平基础上的高層次“回顾”,是要回归自然和人类历史创造物之间的平衡、协调和内在统一。生态旅游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发展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形式和重要发展趋势,深耕乡土文化的地方特色需要根据地方文化独有的历史经验作相关提炼和研究,不能盲目照搬、重复建设,也不能搞新式的没有历史文化属性的“人工”文化,如何形成自然生态、农耕文化和乡土历史文化遗存之间的有机整合是生态旅游尤其是农村乡土旅游发展新的重要课题。

三、基于审美基础上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整合生命意义的获得

在传统研究中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将自然审美和人文关切对立起来,将人文的社会性放大,而将自然对人性的解放和熏陶与社会性对立起来,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条件下个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自身生活与自然环境的逐渐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和同一成为可能,这在今天的生态旅游中也渐次体现出来。

潘晓钰等认为,人文关怀是将人性的本能真正解放,同时与审美相统一的方式。为实现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应从“人性关怀”转为“人文关怀”,从人性的本能和尺度上升为具有审美的情趣等更深层次的内涵。[13]“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以美,既不是为它本身,也不是由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14]盖光将自然美和自然审美作了区分,并指出自然美是偏于自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属性;自然审美是偏于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体验而生成的生命精神;生态审美则是自然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体验的依存、互渗和参与;生态自然审美就是以自然审美为中介的这种生命的共在活动,它更趋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在生态自然审美体验中不仅肯定人的生命精神和价值存在,更需要肯定自然的价值存在和权利认同,它要超越审美主体对自我生命精神的单一性认同,而走向对人和自然生命存在“共感”的认同。因此,自然审美是一种契机,是通向生态审美的重要一隅,从生态关联性上,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15]盖光就此提出五种生态审美的属性:生命整体性、物我合一性、非现实功利性、快乐体验性和文化品性。朱力和王筱卉指出,乡村的视听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刻的、具有浓厚传统意义的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它将山川、草木、田野、屋舍等自然元素融入审美感知,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8]显然,如果这不是对这种乡村体验的过度美化,而是真实反映了乡村体验的真实性,则这种审美体验对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盖光的研究强调了自然审美和生态审美中内在的“生命复活”的意义,强调关爱自然就是人类自身生命品质的彰显。他强调了将人类自身和外部自然、人工自然统一起来以后三者贯通统一的“生命感通体”的一体性,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一体化的艺术生态体验为我们提供了对自然认识的要义:不论是人的现实生存体验,还是心灵体验,以及人对精神自由境界的追寻,都是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人类生态体验性的关注自然,实际就是在生命的“共通体”中关注自然;人类审美的关爱自然,不仅是把人自身与自然视为价值共同体,同时也有同于罗尔斯顿所称的,是“呈现着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对这种生命共同体的审美关注就表征为生态审美之境。

[15]这里的“生命共同体”显然是一个超越了自然和人类对立意识的共同体意识,它是大写的“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现代化基础上的生命意义的彰显。

在审美维度重新考察生态旅游,在对生态文化认知提升基础上重新考察相关观念和实践,对于我们深刻反省、重新理解相关问题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消费如何实现从单纯的物质消耗转换到精神品味、人格境界的涵养和提升上来,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生态旅游中的审美获得、人文获得甚至生命意义的彰显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从长远来看,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人工智能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人类的身体性的直接劳动甚至于部分脑力性(非创造性)劳动会逐渐被人工智能或者相关辅助设施替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必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但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品格和高尚情操不会消失,反而会成为更加重要和最主要的生存样态。人们的休闲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在休闲中更加与自然融合?如何进一步提升生命的质量?如何健全身心的整体性?这些问题与休闲审美、生态旅游的体验性审美等元素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关注这个问题向度的发展、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公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自觉性、文化认知和体验能力都将成为新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DavidWeaver.生态旅游[M].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朱春雨,曹建生.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10):1698-1708.

[3]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6):679-690.

[4]张书颖,刘家明,朱鹤,等.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8(9):1201-1215.

[5]杨春宇,叶文.人文关怀在中西旅游规划中的对比性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9-74.

[6]张雅菲.生态旅游规划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2(5):147-150.

[7]毕玉霞.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22(12):55-57.

[8]朱力,王筱卉.乡村视听审美的生态沉思[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2-126.

[9]高琳.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2(10):61-63.

[10]孙国徽.黑龙江省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2(12):65-67.

[11]高小刚.庄浪县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探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2(7):35-36.

[12]李璇,彭灵芝.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的价值与发展[J].数据,2021(12):68-69.

[13]潘晓钰,吴远翔,金华.人文关怀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城市公共绿地需求研究[J].城市建筑,2021(15):7-11+17.

[14]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60.

[15]盖光.从自然审美到生态审美:关系的确证[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50-55.

责任编辑:艾岚

AestheticExperience,HumanisticCareandLifeCognition

——ReviewofRelatedResearchBasedontheCulturalAttributeofEcotourism

ZhangXuan1,RenNa2

(1.InstituteofProvincialSituation,Hebe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050051,China;

2.InstituteofPhilosophy,Hebe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050051,China)

Abstract:

Theconceptofecotourismwasdefinedasatourismmodelthatexperiences,appreciates,andprotectsthenaturalenvironmentandecologyintheearlystagesofdevelopmentabroad,andistheacquisitionofecologicalandaestheticvalues.With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andsocietyinChina,ecotourismandtherevivaloftraditionalhistoricalculturehavebeenintegrated,andtheexplorationofruralandregionalculture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Therevivalofagriculturalculture,thedeepeningofruralpastoralandagriculturaloperationexperiencehavegreatlyenricheditsconnotation.Ecotourismisnolongerasimpleformofentertainmentconsumptionorsimpleleisureculture,butaprocessofenrichingindividuallifeconnotations.Itisaprocessofgraduallyre-recognizingnaturalvitality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aprocessofintegratingnaturalaestheticsandhumanisticvalues,andaprocessofself-awarenessofcosmiclife.Theculturalattributesandtasteinitstillneedfurtherperceptionandrecognition.

Keywords:

ecotourism;naturalaesthetics;ruralculture;humanisticconcern

收稿日期:2023-02-10

作者簡介:

张轩(1973-),女,河北鹿泉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任娜(197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人文关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