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路径研究

2023-07-10刘美辰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历史上的塞罕坝经历了一个由美丽高岭到高原荒漠的生态巨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代塞罕坝人的不懈努力,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铸就了塞罕坝精神,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立足现实需要和问题短板,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握塞罕坝精神实质;加强网络空间规制,弘扬生态文明正能量;创新网络表达内容方式,提高宣传教育感染力;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提高网络宣传影响力;健全网络表达运行法规,净化网络舆论生态,打造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网络高地。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3)02-0028-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宣传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创新发展,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低碳、环保等生态理念已经从理论认识转变为实践行动,由顶层设计转变为政策措施,成为引领当代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向,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依然需要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导支撑。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和高效传播的今天,充分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利用网络空间打造生态文明的宣传高地,对于进一步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其精神蕴含着生态修复的密码和重要的时代价值,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概括的“塞罕坝精神”,大力弘扬这一伟大精神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宣传领域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围绕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解析网络文明背景下运用数字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路径,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塞罕坝等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影响带动作用的具体建议。

一、塞罕坝精神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与丰富内涵

伟大实践铸就伟大精神。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绿色是新时代的底色,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总布局的应有之义。塞罕坝精神是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铸就的伟大精神,它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价值,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内涵,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塞罕坝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塞罕坝特指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坝上区域,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南距首都北京直线距离180公里。据史书记载,宋辽时期,塞罕坝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林草茂盛、禽兽繁集之地,有“千里松林”之称。[1]塞罕坝由“美丽高岭”蜕变为高原荒漠的百年生态剧变始于清代。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皇帝在此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季举行狩猎活动,称为“木兰秋狝”,并把它制度化为国家大典[2]3,该活动延续上百年,直到道光年间才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塞罕坝经历了过山车式的生态变迁,先后历经几次大规模的开围伐木、垦荒种地、山火和日本侵略者的肆意滥伐,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已经成为了一块荒寒遐僻、黄沙漫漫的高寒荒漠。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塞罕坝的生态修复带来了希望。20世纪50年代,经常发生的沙尘暴严重威胁着京津及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成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1961年,原国家林业部的工作人员经过3天考察,在红松洼一带找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天然落叶松,从而坚定了人们在该地区植树造林的信心和决心。于是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在过去几个小型林场基础上,建立塞罕坝大型国营机械林场,以图修复当地的自然环境。如今,经过三代塞罕坝人60多年的艰苦创业,塞罕坝实现了由“一棵松”到“一片林海”的生态巨变,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前的12%增长至目前的82%,林木总蓄积达1036万立方米,成林面积达115万多亩,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目前的塞罕坝,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固碳86.03万吨,[3]为京津冀地区筑起了一道阻击风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如今的塞罕坝,松涛阵阵、绿野辽远,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野生动物的天堂,享有“塞外明珠”之称。

(二)塞罕坝精神的形成过程

塞罕坝绿色奇迹得到党和国家充分肯定,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7年8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建设者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称塞罕坝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并科学概括了“塞罕坝精神”[4]。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塞罕坝林场考察,对于林场养护森林资源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这是他对塞罕坝的又一次公开肯定和鼓励,也是对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宣示[5]。塞罕坝林场以其突出的生态修复业绩和伟大精神,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等荣誉称号。塞罕坝林场的成绩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鼓励,继2017年12月荣获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后,2021年9月它再获殊荣,获得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的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学习者和络绎不绝的游客也在佐证着塞罕坝绿色奇迹的魅力。塞罕坝每棵树的年轮里都蕴含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塞罕坝精神更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塞罕坝精神,既是塞罕坝人不懈奋斗的结晶,也是其绿色奇迹成功的奥秘之所在。塞罕坝绿色奇迹的形成,既得益于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和承德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塞罕坝精神提供的不竭动力。60年的艰苦岁月中,三代塞罕坝人持续开展造林绿化,攻克了荒漠沙地治理的技术难关,涵养了水源,固化了风沙,改善了生态,铸就了奇迹。如果不经过“马蹄坑会战”的洗礼,没有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严寒、抗旱除冰护林海的坚守,三代塞罕坝人就不可能创造出举世伟业。伴随生态修复的成功,塞罕坝人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绿化事业,且做到了伟大精神的一以贯之、代代相传。

(三)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

塞罕坝精神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内涵丰富、概括科学,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三部分内容,是相互独立又互相支持的有机整体。其中,“牢记使命”具有筑牢思想基础的作用。当年国家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时给林场的明确任务是,“积累高寒地区荒地造林育林,和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管理的‘经验,做绿化祖国的开路先锋”。当初,“369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第一代塞罕坝建设者,牢记国家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初心,肩负伟大使命,离开城市、离开原单位、离开学校,“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塞罕坝”[2]117,踏上高原,走进荒漠,拉开了艰苦创业、再造秀美山川的大幕。难能可贵的是,三代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使命,献了青春献子孙,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终于修成正果,创造了奇迹。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一部塞罕坝生态修复史,就是一部不断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的奋斗史。塞罕坝属于海拔高、气压低、风沙大、雨水少、氧气稀薄的高原荒漠,外加地处偏远、医疗生活条件差等,都决定了塞罕坝创业者們生存生产条件的艰辛。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患上了风湿、关节炎、胃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以至于塞罕坝第一代建设者的平均寿命比坝下少15岁,青壮年死亡率比坝下高28%,最初上坝的144名大学生,平均寿命只有52岁[2]122-123,远低于同期全国预期寿命,成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典型代表。“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60年来,塞罕坝人始终把艰苦创业当作人生信条来践行,当成基本要求来遵守,当成信念来培养,才铸就了感天动地的绿色丰碑。党的十八大以后,他们又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在石质坡地植树攻坚,完成造林绿化数万亩,赋予了塞罕坝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生态修复成功的基石。塞罕坝的意义,不仅仅是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将高原荒漠修复成“华北绿肺”,更在于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其实践蕴含着“生态文明”,体现了“绿色发展”。塞罕坝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塞罕坝的森林生态旅游引来八方游客、绿化苗木销往全国各地、风力资源变成了清洁能源、森林碳汇上市“变”了“现”,塞罕坝人高效保护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形成了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塞罕坝周边的百姓也在塞罕坝精神感召下,用自己的勤劳双手通过务工、苗木种植和参与旅游业等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塞罕坝人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守生态底线,不为眼前经济利益所动,根据自身生态容量制定并严格限制入园旅游人数和滞留时间上限,严格控制开发区域和占林面积,坚持将生态保护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落细落实,争取多为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方式,维护塞罕坝生态持续向好。

二、加强网络空间塞罕坝精神宣传的必要性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离不开伟大精神的支撑。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重要内容的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价值和精神支撑作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的新时代,立足现实需要和问题短板,积极打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网络高地,具有多重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新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推进“十四五”规划的各项事业发展,还是实现2035远景发展规划,都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如今,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到的,我们的前进道路并不平坦,“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6]。新时代,我国要在“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继续发展,还需要全国人民不忘初心、同心协力和努力奋斗。塞罕坝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和绿色发展”的丰富内涵,能够为新时代发展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撑。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5]。

(二)有助于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自信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塞罕坝精神的实践基础是塞罕坝人民面对历史上遗留下的生态修复难题,在极端艰苦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出路的创业历程。新时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既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得到战略性体现,也在政府的政策抉择中成为重要的决策依据。然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这需要我们坚定生态文明理念,尤其是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塞罕坝考察时指出:“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7]。塞罕坝精神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引领。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助于我们坚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自信。

(三)有助于筑牢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福祉的必胜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5]。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历史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我国不仅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广泛,既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蓝天白云不仅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也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标配。民之所需,政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8]8-9,“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4。塞罕坝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修复和社会发展协同共进之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过上生态宜居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时代,生态美好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积极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助于增进人民群众实现生态修复的信心、决心和恒心,优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

(四)有助于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宣传思想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必须针对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回答时代课题,着力在化解现实思想认识问题上下功夫、补短板、求实效。第一,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三个务必”,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才有望实现。悲观失望,盲目乐观都不符合实际,也是有害的。然而现实中确有一些人认为建成现代化强国目标太难,不想通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去争取实现,也有不少人缺乏艰苦创业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却盲目乐观,这两种态度都是要不得的。近来一些网站平台大肆宣扬奢靡之风,炫富、“躺平”等现象频发,更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艰苦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第二,丰富宣传思想工作内容的需要。由于宣传思想教育传统主题和内容的惯性作用,特别是一些宣传教育工作者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人们对生态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等原因,致使我们的宣传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道德等方面,而对生态理念的宣传教育重视不够,措施不多,效果更是不理想,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国,满足人民美丽中国伟大梦想的要求也有很大差距,甚至根本不适应。第三,提高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呼唤。相比传统媒体,网络空间具有传播的即时性、受众的无限性、参与的低门槛性等特征。可是,作为新时代日益重要的网络表达技术,不少思政工作者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掌握不熟练,对一些网络表达的新手段新工具甚至十分陌生、恐惧,致使网络表达这一思想宣传新工具新阵地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也就成了网络表达短板中的弱项。

三、网络时代弘扬塞罕坝精神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加强互联网平台阵地建设,弘扬塞罕坝精神,既要深刻把握塞罕坝精神的实质,也要重视发挥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价值,提高认识,掌握技能,遵循切实可行的路径,努力打造网络弘扬高地,补齐木桶短板。

(一)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塞罕坝精神实质

要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网络表达内容,在构建风清气正网络文明时,把生态理念贯彻于一切网民、所有平台的网络表达内容全过程,使之符合现代生态理念要求,体现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促进生态理念普及。网络表达内容,既要政治正确,也要符合生态要求。通过网络弘扬塞罕坝精神,首先是要搞好先进典型和崇高精神的宣传推介。要紧密结合塞罕坝这一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批示的“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感人事迹,深入挖掘塞罕坝精神所体现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既靠物质,又靠精神”的道理,并在介绍生态文明概念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讲清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观点。这是落实现代生态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二)加强网络空间规制,弘扬生态文明正能量

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坚持打造网络弘扬高地,充分发挥网络在塞罕坝精神宣传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我们要坚持政治站位和创新理论引领,适应网络社会受众特点,高度重视网络空间“重要渠道、重要载体、重要手段、重要阵地、重要桥梁”作用,不断创新塞罕坝精神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推动网络宣传教育内容、语言和技术手段的全面提升。对于违背生态原则,甚至宣扬破坏生态、诱导生产生活浪费,或散布对美丽中国建设悲观失望情绪的内容要予以纠正,防止网络成为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错误观点与行为的宣传场所。各级网管、网信、各网络平台要把是否符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条红线,与新发展理念、政治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一并监管,既管政治正确、道德高尚、合法合规,也看是否符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时代要求。

(三)创新网络表达内容方式,提高宣传教育感染力

理论宣传普及始终是一项常话常新的工作。我们要深入研究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规律,探索新的网络空间传播方式,推动网络传播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结合H5、互动游戏、短视频、VLOG、VR、动画等呈现方式,研究适应时代要求的互联网传播新产品。在网上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要整合各类媒体优势,大力推动多平台网宣齐发力,构建弘扬塞罕坝精神的社会舆论场,让绿色发展成为网络空间的主基调。发挥网络表达“来得快、影响广、形式活、可互动”的特点,借鉴视频、直播、抖音、网红、微信和微博等现代表达手段,讲好网上塞罕坝故事,播放塞罕坝迷人美景,切实提升塞罕坝景区的美誉度、吸引力和塞罕坝精神的感染力,拓宽宣传教育渠道。有关单位和网络平台,也可开展一些网络答题、竞猜或者抽奖送塞罕坝景区门票等活动。可以组织社科理论专家、作家诗人、摄影绘画人士等,深入景区座谈走访、体验生活,帮助修改完善解说词,充实塞罕坝生态故事内容,撰写游记、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并在国内主流媒體(网站)发表,或者制作电视、电影、相声、小品、美篇和短视频在网络播放。可以借鉴一些成熟的网络语言,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任何新媒体来说,无论内容多么正确,道理多么深刻,如果没人看、没人转、无互动,效果都不会理想。

(四)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提高网络宣传影响力

在全媒体时代,提出打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高地,并不是否认其他传统媒体手段的作用,而是要在积极发挥报刊、广电、书籍、展板等传统手段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提高网络表达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受到随时随地的教育熏陶。要重视网信队伍理论修养和能力建设,搞好针对性的教育培训,组织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塞罕坝精神宣传教育弘扬工作打好干部素质基础。可围绕“弘扬宣传塞罕坝精神”这一主题,组织各地相关人员举案例、诉经验、讲心得,在互相交流中得到提高。要结合网络定位特点,全面深化改革网络媒体工作,从队伍建设、体制构建、业务提升、宣传形式等视角加以改进完善,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

“百闻不如一见”,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紧密结合,在思想观念形成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塞罕坝作为孕育了伟大塞罕坝精神的地区,要搞好旅游开发,让广大游客在优美的自然游览中感受环境的美丽,体会生态的魅力,接受伟大精神教育。要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大中学生、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前来塞罕坝参观学习,把塞罕坝打造成“网红”打卡地,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塞罕坝人当年的艰苦生产生活,塞罕坝的百年生态巨变和绿色奇迹成功的奥秘。通过这一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人、培养人、改变人、塑造人,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提高精神修养。

(五)健全网络表达运行法规,净化网络舆论生态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我国积极打造清朗网络生态环境,推进互联网法制建设,广泛凝聚起网络文明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不断夯实网络文明法治保障根基,全社会共建共享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的新格局日益巩固。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召开时强调,“要坚持发展和治理相统一、网上和网下相融合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9],为我们完善构建网络文明的政策法规环境指明了方向。要在网络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中,注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使网络表达成为一种绿色行为、绿色自觉,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最大增量”。

塞罕坝是河北的,也是全国的,还是全球的。如今,中国已经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向美丽中国进军的号角已经在神州大地吹响,塞罕坝精神形成于过去的成功实践,也必将在新征程中产生强大推动力量。广大社科理论学习研究宣传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塞罕坝精神实质,熟练运用网络表达技术手段,把学习心得外化为自己的言行,成为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先行者,做不忘美丽中国初心的坚定支持者、宣传员,为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互联网从业人员也要看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弘扬塞罕坝精神、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大潮中来,让科技智慧在传播生态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小军,尧山壁.绿色奇迹塞罕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8:30.

[2]刘书越.读懂生态文明范例——塞罕坝告诉我们什么?[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人民日报,2022-10-22.

[4]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7-08-29.

[5]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N].人民日报,2021-08-26.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2.

[7]“14亿多中国人拧成一股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锲而不舍走下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承德纪实[N].人民日报,2021-08-2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广泛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N].人民日报,2021-11-20.

责任编辑:艾岚

ResearchonthePathofCarryingforwardSaihanbaSpiritintheAgeofInternet

LiuMeichen

(SchoolofMarxism,Universityof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ofChina,ChengduSichuan611731,China)

Abstract:

Saihanbahasundergoneasignificantecologicaltransformationthroughoutitshistory,evolvingfromabeautifulhighmountaintoaplateaudesert.Aftertheestablishment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threegenerationsofSaihanbapeopleworkedtirelesslytocreateagreenmiraclebytransformingwastelandintovastwoods,forgingthespiritofSaihanba,whichhasbecomeavividexampleofChina's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Greatachievementsrequireagreatspirit.Topromote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buildabeautifulChina,wemustaddressactualneedsandweaknesses,takeXiJinping'sthoughtonecologicalcivilizationasourguide,andgrasptheessenceofSaihanbaspirit.Itiscrucialtostrengthenregulationofthenetworkspaceandpromotethepositiveenerg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emustalsoinnovatethewayweexpresscontentontheinternet,improvetheappealofpropagandaandeducation,andadheretothecombinationofonlineandofflinetoenhancetheinfluenceofonlinepropaganda.Furthermore,itisvitaltoimprovetheoperatingregulationsofonlineexpression,purifytheecologyofonlinepublicopinion,andcreateanonlinehighlandthatpromotesthespiritofSaihanba.

Keywords:

Saihanbaspiri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networkspace

收稿日期:2022-09-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媒介场域视角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研究”(20XJA710001)

作者简介:

刘美辰(1993-),女,河北清河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我国网络空间安全立法之名与实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