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唤醒学生自我塑造意识,促进个性发展
2023-07-10叶新刚
叶新刚
【关键词】: 自我塑造 自我意识 个性发展
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同学常常游离于课堂之外,老师说什么,同学说什么,他一概不管;还有一些同学在课堂上总是默不作声,不愿发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第一类学生往往缺乏责任意识,第二类学生往往没有自信心。而责任意识和自信心是人塑造自我、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在驱动力。因而,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应当关注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的问题,唤醒自我塑造意识。
一、学习组织形式上,培养责任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亮点,只是有些亮点在传统的独立学习模式中不能完全的显现,并发挥作用,导致了一些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丧失了对自己学习的责任心,如何找回他们的责任心呢?团体是责任意识的培养基地。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特点、特长、兴趣爱好、个性、缺陷等,创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团队。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同学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让学生主动的承担相关的团队任务,才能不断地让学生的设计、比较、分析、选择、编导、组织、表演、思维、总结、口头表达、主持等方面的亮点得意展示。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安排形式多样、适合团队学习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最佳效能。借用丰富复杂的任务增进小组成员间的互相依赖,减少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参与方面的差别,加强小组间的凝聚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体会到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再次,以小组的平均成绩而非个人成绩进行评价,以团队的进步幅度为标准展开竞争,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使后进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一种归属感,多了一份责任感;优秀生在帮助别人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密切了同伴关系,增加了价值感。
在团队学习中,使得他们的团队意识在自身的参与中不断的加强。并在活动中促使学生们深刻理解肩负的责任,立足平时的学习、生活,努力实践责任、履行责任。深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树立对自己所涉及的每一件事、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的观念。
二、评价方式上,树立自信心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个学生如果几次科学考试不及格,他便会认为自己没有学科学的天分。果然,在他后来的学习中,科学成绩一直不是很好,甚至于可以说比较差;一个学生如果听着自己唱的歌不好听,便会认为自己五音不全,没有学习音乐的天分,他就不会努力将歌唱好……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证明确实如此,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缺乏自信。科学的评价方式,要充分利用好肯定与否定的评价,在学生挫折时用我们的评价给以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多角度的肯定评价
大量的實践证明,对学生运用赏识与鼓励的肯定评价,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针对学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对问题有创意的见解,学习中微小的进步,教师应该做的就是给予富有针对性的肯定评价.
2、多形式的否定评价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不同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在做出课堂评价的过程时,因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认知程度的不同而评价;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评价;因不同的实际情境和场合而评价。确保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已有的自信心不受打击。譬如:
教师的一个眼神、一种真诚的语调、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温和的表情、一个友善的微笑、一个期待的目光、一次宽容的态度。
简单的改变一下传统的评价方式,就能有效地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认知上偏差,这种不具批评和责备的否认,营造了安全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树立了自信心。
不管是赞誉优秀生,肯定中等生,宽容后进生,还是鞭策优秀生,鼓励中等生,激励后进生。教师应根据学识的不同、个性发展的需求,针对性的不断地尝试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三、推选身边榜样上,激发自我塑造意识
学生在责任心的驱使下,参与到自己能做的,感兴趣的课堂活动中去,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教师同学的肯定,才能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还必须得有学习目标,身边的榜样往往就是同龄人学习与奋斗的目标。怎样推选身边的榜样与模范,激发学生自我塑造意识呢?
对于认知水平、世界观、价值观有了一定发展的初中生来说,不同的学生对与同一榜样的认识角度未必相同,这也反映出,初中生的认知开始出现分化,对事物的评价有了独立的观点,个性发展意识出露萌芽。因此,教师不可能给全班同学指定一个统一的榜样标准,而应多领域、多角度、多渠道的推选榜样,激发具有个性的自我塑造意识呢?
也可以利用名人志士的榜样作用,学生对名人的崇拜和敬仰源于他们对科学的追求和好奇。如: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让学生无论从过去还是现在都有现成的榜样,以此来激励自己做的更好。使他们不断的约束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提高自我塑造意识。
参考文献:
1999、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