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适区”到“发展区”:小学习作想象赋能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3-07-10余志韬
余志韬
“赋能”,顾名思义就是给谁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它最早是心理学中的词汇,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而“想象赋能”是指基于学生现有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反思,再观察、再分析、再引导,在习作中赋予学生自我驱动、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能力。
一、看“症状”:小学习作中想象力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首先,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敢想、敢写、敢尝试,内容丰富,天马行空,不一而足。进行口语交际时,他们也能天马行空地自由表达,大胆想象。但是,一到习作时,这种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就好像消失了,难以下笔。其次,学生熟悉了从一个方面或用一种方法对某件具体事物进行想象后,就很难从其他方面或用其他方法对该事物进行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学生除了看到喜爱的植物本身的外形和色彩,并进行简单比喻之外,很少有人能根据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进行大胆的联想。还有一些所谓写得好的习作,想象呈现出程式化、雷同的现象。
二、找“病因”:小学生习作“想象怪象”原因分析
“舒适区”,这个心理学的专用名词能很适恰地解释学生上述存在的问题。“舒适区”是指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做自己熟悉的事,会感到自在、轻松。但当踏出“舒适区”时,会因此感到焦虑、不舒适,会尽量避免挑战和焦虑,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自在轻松的心理状态。
如此种种都告诉笔者,学生进入了“想象力的舒适区”——面对主题,要么无内容可写,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无计可施,越想写生动越不敢写,越写越焦虑;要么新瓶装旧酒,程式化严重,内容单一,简单的比喻是永恒的元素;要么模仿教师范作,班级里想象“撞车”事故不在少数。
三、开“药方”:从“想象舒适区”到“想象发展区”教学策略探究
最近发展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是指孩童在成人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目前日常一线教学中,学生大多处于“想象舒适区”,因此,教师给予策略支撑和方法指导,助力他们走出“想象舒适区”尤为迫切。
1.走出“想象舒适区”的表象储备
表象是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处在“想象舒适区”中的学生写作表象储备不足,这类学生会经常举手问老师:“老师,这样进行想象可以吗?”他们要么不敢写,要么写不出,不会写。想象的水平是根据一个人表象的积累而决定的,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丰富,越开阔,越活跃。因此要走出“想象舒适区”,表象的储备非常重要。
(1)《想象日记》储备表象。
生活是写作的“富矿”。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笔随手记录“想象日记”。和平常写的日记不同的是,想象日记更像摘抄本,可以摘录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包含“比喻想象”“拟人想象”“夸张想象”“通感想象”等好句好段,也可以记录由生活中的事物引起的想象。我会不定期挑选优秀的“想象日记”,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这样的“兵教兵”式的同伴互学,有效地降低了前期开始实践时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这样的用有温度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所感所想,充分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了他们仔细观察的习惯。储备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添加了翅膀。
(2)《梦境日记》记录表象。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弗洛伊德说,孩子的梦是心理活动的一面镜子,是孩子想象力的巨大宝库。孩子回忆自己的梦境,通过记录关键词的形式,把梦境中稀奇古怪、异想天开、光怪陆离的表象记录下来。借助梦中夸张怪诞的表象和情景,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想象也越来越丰富:汽车长上了翅膀,解决了交通拥堵;一粒种子,长啊长,长到了天上,形成了一座空中森林城市,小动物们和人们和谐相处;小朋友学会了咒语,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积木变成了航天飞机,带着好朋友一起穿越星际……在梦里,学生想象力的火种被充分点燃。把梦境记录下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后,就能点燃更多的想象火种。
2.走向“想象力发展区”的表象妙用
光有表象的储备还不一定能写出具有想象力的习作,关键还在于会大胆地组织、运用表象。处于“想象舒适区”中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组织、运用已有的表象储备,为了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走出“想象舒适区”,教师应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运用表象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
(1)借助修辞,创获想象。
借助修辞创获想象,包括“比喻想象”“夸张想象”“拟人想象”“通感想象”等。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中有学生运用了“比喻+想象”的方法描写白玉兰花:
一樹洁白无瑕的花儿,远看似雪,如云,又觉得它们像一只只洁白无瑕的玉铃在风中摇曳,驻足倾听,风中好像传来了一阵阵清脆悦耳的铃声。
小作者把白玉兰比作玉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玉兰花白的特点和外形特点,更难能可贵的是,还想象玉兰花像白玉铃一样发出了悦耳的声音。
还有的学生运用“拟人+想象”的方法,赋予了描写对象以人的性格、人的思想、人的特点,让原本静止的事物变得更加鲜活,语言显得更加形象、灵动。如:
有的玉兰花争芳斗艳,挤挤挨挨,好像在比谁的皮肤更白呢。——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此时天空已经成了一片风筝的海洋。蜈蚣风筝一会儿穿过云层,一会儿躲起来,好像在和白云玩捉迷藏呢。金鱼风筝穿着精致的裙子,在空中边听音乐边悠闲地散步。
——看图习作《放风筝》
有学生运用“夸张+想象”的策略,写出了做实验失败时的百思不得其解:
实验遇到了困难,我搜肠刮肚,把肠子打了九九八十一个结,也没想出好点子来。
——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有学生运用“通感+想象”的策略进行环境描写,把明媚的阳光当水来写,写得很是精彩:
雨停了,多日不见的阳光,像清澈的水一样,哗啦哗啦漫泄天空。
(2)颠倒表象,创生想象。
“颠倒时空”即要求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打破远古和现代、白天和黑夜的时间限制,把不同时间里特有的事物综合在一起进行组合。在空间上,打破天上地下、海洋陆地的限制,创造出一个想象中的理想空间。如在《宇宙的另一边》一课的仿写中,我鼓励学生打破时间的限制,把远古巨兽的特征与现代的家禽家畜相结合,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物种。鼓励他们打破空间的限制,把海洋怪兽和陆地巨兽的特征相互颠倒,于是一头大象在海里自由自在地游泳,一条鲨鱼在陆地悠闲地散步……课堂呈现出一派“同乐不同样”的景象。
3.走向“想象力发展区”的心理支持
(1)创设游戏,唤醒想象。
耶基斯-多德森告诉我们,良好的情绪、愉悦的氛围,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思维的积极性和想象的积极性。习作课上,笔者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巧妙利用游戏,愉悦氛围,激发兴趣,唤醒他们的想象力。如在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的想象续写中,我带领学生玩小组“头脑风暴”大比拼的游戏:在5分钟时间内,结合铅笔长的特征,想象它除了变成撑竿、标枪、船篙、木筏、阴凉的伞、长长的豆角、嫩嫩的丝瓜、嫩嫩的芽儿、漂亮的花儿之外,还可能变成什么呢?想象最多的两组可以获得“想象精英组”和“想象达人组”称号。
(2)妙用评价,滋养想象。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以外部评价为主,内部评价为辅。因此,在进行激励表扬的时候,不应该只是“你的想象很生动”“你的描写很有想象力”等蜻蜓点水式的表扬。而是应该结合具体策略,进行细化的激励和表扬。如在看图作文“放风筝”中有学生运用想象进行了环境描写:
春光明媚,天空蓝得像被水洗过一样。一朵朵白云就像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绵羊,正在天空中悠闲地吃着草。春风轻柔柔地抚摸着大地。小草探出脑袋,散发出追着人跑的香气。
我的评价如下:“‘散发出追着人跑的香气用拟人的策略,想象香味好像长了脚,追着人跑呢,写出了香气的浓郁。这是老师见过写香味最生动的语言之一。”
面对想象力尚且有所欠缺的习作,教师则必须指出优点,并具体指出改进方向,如在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有学生这样写“火山喷发”实验中把小苏打加入白醋中的現象:
一切准备就绪后,我首先在药剂瓶里倒入白醋,用滴管吸一些红墨水,把它滴入白醋里,只见红墨水在白醋中缓缓散开。
我的评价如下:“能用三个连贯动作‘倒‘吸‘滴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很厉害。如果能在实验现象部分加上你的想象就生动了。可以这样改:‘一切准备就绪后,我首先在药剂瓶里倒入白醋,用滴管吸一些红墨水,把它滴入白醋里,只见红墨水在白醋中缓缓散开,如同一位穿着红色纱裙的仙女在水中跳着优美的舞蹈,还像一朵朵红艳艳的花儿在水中绽开了灿烂的笑脸。”
(3)多元标准,尊重想象。
我和家长说:“多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习作。”相比想象,很多家长更关注孩子的作文能否文从字顺,而轻视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文从字顺、四平八稳的习作固然是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那些或多或少有一些错误,敢想、敢写、敢尝试的习作同样会得到老师大大的表扬和奖励。
四、细“复查”:实践成效需坚持
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班级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活,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敢说敢写,能把自己的想象大胆地和同伴分享;形成了装饰精美、内容丰富的《想象日记汇编》;在整个教育集团故事节活动中,他们将自己的想象习作全部创编成绘本故事,这些绘本情节各异,想象奇特。很明显,学生的习作想象已由“舒适区”走向了“发展区”。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怀德苑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