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需要本位的习作教学

2023-07-10王学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愿言语习作

王学进

儿童需要本位的习作教学是回到儿童言语发展需要本身重构的习作教学新形态,是以涵养学生的言语自信、丰盈学生的言语生命为己任,以解决学生写作中的困难为担当的新探索,其显著特点是从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成长发展需要出发,将言语表达与精神成长有机融合。

一、内涵要素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显然,“需要”是习作教学的核心关切。习作教学中的“需要”主要包括生活需要、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及文学活动需要。

儿童需要本位不等同于“儿童中心说”,它是以发展中的儿童、成长中的儿童为价值立意,以儿童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精神世界为圆心实施序列化、螺旋式、进阶性的习作课程,达成儿童言语与精神的同生共长。

儿童需要本位的习作教学有三个核心要素:需要、写作、表达与交流。三者的关系是:儿童的真实需要是写作的源点和动力,写作是儿童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交流是儿童写作价值体现的需要。写作要基于儿童的需要,也要满足儿童的需要,更能促发儿童生长新的需要。写作作为儿童生命成长需要的表达与交流,既是最终目的,也是重要的凭借和手段。

二、运行系统

儿童需要本位的习作教学有哪些鲜明的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哪些原则?我们初步建构了“12345运行系统”。

一大硬核:习作教学要着眼儿童言语生命的发展需要,即发展言语生命,丰盈精神生命,实现健全人格养护。

两大通道:习作教学的展开有两大向度,即对内自我表达,对外与人交流。

三大支持:情境场,即写作行为的发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中;任务链,即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写作解决一个又一个任务;交际网,即写作的目的是与人交流,写前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后以文会友,达到沟通思想、交流情感、表情达意的目的。

四大动能:一是任务启动,通过做任务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写作是有用的,不是为写而写、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二是问题撬动,直面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归整问题,将问题变成资源,将资源变成课程,建构起指向学生问题解决的习作指导课程。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解决了,他们才能不惧怕作文,从而喜欢上作文,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三是阅读带动,生活和阅读是作文的两翼,生活保证了素材,阅读让善于表达成为可能。四是资源推动,以写作课程目标和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建设一个个主题鲜明的资源库。资源库里有与主题高度相关的名家名篇赏析、学生佳作、教学微视频等。资源库以班级为单位领衔建设,年级共建,校际共筹,打包共享,让有需求的学生随时取用、反复利用。

五大要义:(1)摸清需求是基础。摸清学生有着怎样的情感表达需求和交往需求,想学生所想,导学生所惑。满足学生的自我表达、与人交流之需,找准“触点”,从他们的感点、奋点、痛点、盲点出发,因“需”而导,这是儿童需要本位习作教学的本真要义。(2)激发动机是前提。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离不开动机的激发。学习同样如此。有强烈动机的学习,效率自然会很高。当有了鲜明的写作动机,思维才能像潺潺流淌的溪水一样,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习作教学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自我发泄、意见发表、方案策划、价值认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其写作动机才能被悄然激发。(3)促发建构是关键。学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自主阅读、自我发现、自主建构写作知识。建构的路径有从经典阅读中吸收语言,模仿、创生出个性化的语言;从规范的课文中挖掘适合学生借鉴的表达范式,进行类主题的群文阅读,总结提炼“这一类”文章的布局谋篇、语言特色。通过对经典文章的阅读赏析,学一篇,仿一篇,创一篇。(4)自能修改是核心。将教师从繁重的、吃力不讨好的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开发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与同伴互评互改的量表中,将本应属于学生自己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作文负责,在同伴彼此的言语交往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创建量表,引领主动评改方向;构建序列,形成能动评改路径;开放空间,养成积极评改习惯;有向赏导,提升高效评改品質。(5)创新评价是保障。评价方式要多元,评价手段要多样,评价系统要升级,这样既能顺应学生被肯定的基本需要,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他们的言语生命,催生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

三、展开逻辑

儿童写作最直接,也最迫切的需要是言语难点得以破解,言语交往得以实现,言语精神得以滋养。因此,儿童写作中的真实需要应成为习作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

1.习作教学要顺应儿童与人交流的需要

写作的本质是表达与交流。一切源于生活、生存需要的写作都应该像人的本能一样,自然而然、发自内心,无需作假。在真实世界中写,为了真实的学习、工作需要去写,向生活中真实的人那样去写,才是作文的本真状态。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真实或者拟真环境中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与人交流的社会活动,而不是没由头地写篇文章。

习作教学走向儿童交流需要的展开逻辑是:真实情境引出任务—适切支架助力写作—真实场域走向交流。

真实情境引出任务,即习作教学的展开(写作任务的提出)要基于真实的或拟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我们的写作不是为写作而写作,是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达成与人沟通、交流的目的)。

适切支架助力写作,即习作教学中必要写作知识的习得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借助适切的支架来发现写作的密码。常用的做法是:回顾学过的类似课文发现表达秘妙,补充结构类似的阅读材料提炼普适规律,展示学生的典型佳作,品赏巩固写作知识。

真实场域走向交流,即写作的最后一步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而是借助已修改的、完善了的、最终定稿的作品回到现实场域,实现以文会友、以文传情、沟通交流的目的。

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习作四时,我们借助“红领巾广播站”征集新稿件这一真实情境引出此次习作任务:“小伙伴们,你们好啊!我是红领巾广播站的王琳。近期,红领巾广播站准备组织一次‘心愿共分享活动。你们的心底藏着哪些美好的心愿呢?选择一个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投到‘星语心愿的邮箱吧。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别忘了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哦,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有用的,他们因此会全力以赴。如何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心愿”稿件呢?我们提供的支架是“鉴赏典型范例”。快速浏览《心愿》,想想:小作者的心愿是什么?围绕“心愿”写了几件事?当学生找出几件关联事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小作者的心愿是怎么一步一步产生、一步一步增强的?很快,学生便发现作者是按照心愿的产生、坚定了心愿、为心愿努力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在学生完成稿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完善稿件,推出优秀作品推荐给学校广播站,然后在“红领巾电台”组织学生收听。至此,学生完成了由作者到听众的身份转换,此次习作的交流价值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

2.习作教学要满足儿童难点破解的需要

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难点,必须开发出专项训练课程,为学生创设多种写作情境,在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中迁移运用,形成能力。

破解儿童写作难点的习作教学展开逻辑为:聚焦问题—搭建支架—变式运用。

聚焦问题,即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归类整合成系列化的专题,围绕专题追本溯源,将问题转化成课程资源,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找寻产生问题的原因。比如,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中心不明、条理不清等问题探寻儿童习作语言有序表达的实践路径,开展序列化的写作训练;针对学生心理活动描写、联想、环境描写不到位等问题,开展情景式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语言生硬、缺乏灵动等问题开展拟人、比喻、联比等写作技巧专项训练。

搭建支架,即根据具体问题设计解决方案,方案以师生共同搭建支架为主,支架搭建要以专题阅读为前提,既体现“向读学写”的原则,又体现“自主建构写作知识”的思想。唯有广泛的自主阅读才能带来有意义的生成。

变式运用,为了巩固学生某一写作技能,教师要创设不同的写作情境,让习得的知识有生长的土壤,凸显“举一反三”“举三归一”的技能。

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一的话题是“我的植物朋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借助记录卡,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难点是,学生不会由眼前的实景产生合适的联想。于是,我们借助单元课文《荷花》第4自然段作者赏荷幻化成荷花的经典段落,相机引入刘再复《观沧海》的段落,引导学生探究展开联想的基本路径:联想到与眼前景物相关联的故事或把自己幻化成眼前的景物进行拟人化的活动。有了此联想支架的搭建,在和学生一起赏析完描写梅花的诗词后,引导学生“创意读梅”,他们的想象品质便有了质的飞跃——

欣赏着这一树梅花,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神奇的梅景,我仿佛看到了元代诗人王冕正在洗砚池边欣赏“朵朵花开淡墨痕”,仿佛跟着陆游的脚步来到了“寂寞开无主”的驿外断桥边,仿佛和宋代诗人卢梅坡一起为“梅雪争春未肯降”而大费周章……

为了巩固该描写技巧,不妨再變换下视角——赏菊。学生在经历“赏菊花的色形—品菊花诗词—想菊”的主题探究和思维过程后,“学会联想”这一课程目标便很好达成。

3.习作教学要促发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

叶圣陶说,一切写作都是有所为的。习作教学的“所为”之一就是要为着儿童的情感丰盈、精神成长和生命发展。习作教学不光要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更要促发其精神生命的积极生长,要通过经历与体验、辨析与引导,促发其道德的丰盈与成长。

习作教学促发儿童生命成长的教学展开逻辑是:捕捉话题—筛选资源—引领价值。

捕捉话题,即教师要善于捕捉、充分利用有利于引发学生价值思辨、思想提升的话题,将话题转化成学生写作的议题。话题来源于教材中的习作话题、阅读材料的引申、生活现象的辩驳等。

筛选资源,即学生要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可以在经历中体验,通过引经据典选择材料、论证材料。

引领价值,即教师要成为学生话题阐述中的同行者、引路人,在学生的思想出现分歧、道德出现两难时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度思考,实现在交流中引领价值,在引领中提升价值的育人目标。

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积累一手写作素材,我们结合三年级下册习作一“我的植物朋友”,和科学课程内容整合,引导学生进行种植、栽培体验。为了获取最直观、最真切的情感体验,我们结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动物专题单元,引导学生饲养小动物。以此来感受劳动的不易、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懂得珍爱生命,生长感恩、回馈之心。我们还结合三年级上册习作七“我有一个想法”,每天由学生抛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时政大事,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谈理解、说启发,进而厚植他们的家国情怀,为精神明亮的时代新人积淀精神养料。

儿童需要本位的习作教学就是要积极营造自由、宽松、安全的言语交际环境,用儿童的视角设计写作任务,积极营造儿童安心、放心、开心的写作氛围,精心呵护儿童言语的健康,使其蓬勃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心愿言语习作
心愿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我们的心愿
2017年的心愿清单
心愿
习作展示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