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要之“要”:儿童作文持续增能的动力抵达

2023-07-10王学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档案袋习作儿童

王学进

习作教学唯有契合学生写作过程的内在发生机制,与学生的情感储备、知识储备“和谐共振”,才能激活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思维之泉”。习作教学起于学生言语发展需要,习作过程展开的不同阶段紧紧关联学生的言语发展需要,习作教学最终走向学生言语生命的养护。“需要”作为习作展开的核心关切,犹如一根链条联结起儿童作文持续增能的“动力回路”。

一、需要之状:渐行渐远的“儿童表达”

1.儿童表达的应然与实然之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的本质属性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既然写作是满足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之需,理应是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传递情意,也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最想说的话、表最想表达的情。而实际情况是,朴实无华的“原初表达”“情感深处最柔软的因子”不受待见,没有立足之地,反而是那些辞藻华丽、东拼西凑、无病呻吟、虚情假意的“迎合之言”越发受到推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则,写作对内是自我表达,对外是与人交流、沟通情感。现实的境况是写出的文字除了应付考试,别无他用,很难发挥“交际”的功能。原本有着“交际取向”的写作成了学生的“独语”与换取分数的“工具”。扭曲的评价、功利的价值导向让儿童的本真没了用武之地。儿童应然的表达与现实的表达相距甚远,使得学生渐渐迷失了“精神自我”,满足不了写作作为情意表达的“获得感”。

2.儿童表达的理境与困境之离

写作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习作”,即“学习写作”。学习的对象除了书本还有教师,学习的方式除了自己主动向书本学,还有就是教师引导着向书本学。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写作无教学、无指导现象已成为常态,倪文锦教授早前发出的“当下大多数中小学习作教学无指导”直指习作教学的“痛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或阻碍其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毕竟“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如果学生写作中遭遇的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他们就不能从写作中收获成功体验。随着问题的越积越多,学生的言语表达就有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慢慢地,他们便开始畏惧写作。因此,儿童表达中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他们言语生命日渐萎缩的“罪魁祸首”。

二、需要之源:本应如此的“核心关切”

1.从需要出发,儿童表达的“本源观照”

任何写作行为的发生都附着一定的动机,都源自某种真切的需要,如发泄情感、留住思想、达到某种沟通的目的、享受高峰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感的获得……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顺应了学生真实的写作需要。正如马斯洛所言:“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动机既与需要密切相关,又与目的密切联系。由此,写作教学的展开必须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动机为前提,激活他们真实的写作需要,营造情感流淌、思想表达、与人交流的写作生态。

2.依节律行进,儿童表达的“动能维护”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二是想方设法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实现了上述功能,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才有构建的可能。如何构建、维护学生写作的“动力系统”?我认为应依学生言语生命发展的节律而行。从脑科学、认知发展规律的高度设计拾级而上、螺旋式上升的写作训练课程,让每一次的写作训练都基于他们言语生命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写作的难点出发,设计指向问题解决的专项练习,让他们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话题要尽可能地与他们的已有经验对接,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进行创新性表达。

三、需要之核:探寻表达动机持续增能的“内在机制”

1.引出“需要”,儿童表达的动力源泉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写作的题中之义,如何激发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之需要?将写作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写作不再是狭隘的“应试”之需,而是慢慢走向“应世”之求。写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的需要,通过写作,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满,人际交往变得更加顺畅。基于此,习作的话题必须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情意相通,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自然“对接”。

(1)话题要进入学生的“情意场”。

《诗经·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即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丰富充沛的情感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提供了可能。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是一条路径;通过启发、引导,回忆、再现过往生活经历,帮学生打开写作思路,也是一条路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话题要与学生涌动的感情、喷薄的情思“不期而遇”,让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与激情。因此,每次写作前都要有意识地积蓄学生的情感。比如为了让学生的情感之流活泼泼地淌个不停,我们开展了别具一格的“班级哑巴节”活动,要求学生一天在校除了上课发言一律不准说话。活动结束,用文字表达感受。由于该话题指向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写出的每一句话都是情感的交响乐、思想的变奏曲。此时的写作成了“不吐不快”的最佳载体。

(2)话题要对接学生的“思想场”。

我们国家对写作功能的定义包含着“交际取向”。在写作课程设置时,除了部分应用类的写作有明显的“交际功能”,其他写作课程仅仅停留在“为写而写”的层面。从课程实施来看,即便是应用性强的写作往往被老师们“屏蔽”,因为考试不考此类文章。写作基本处于“单向信息传输”,并没有实现作为工具的“双向交流”。不能发生交互的写作自然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动力与激情。

(3)话题要直击学生的“痛点”“难点”。

写作教学中,我们习惯了按照教材上的习作内容按部就班地写作,至于他们写作中出现的难点如何突破,很少进入写作课程“再开发”视野。教师没有开发出指向问题解决的写作专项课程,学生的写作障碍没能得到解决,他们自然没有多大的写作热情。

儿童写作中常见的瓶颈是什么?阻碍写作动力生发的因素有哪些?同一类型写作内容不同学段的难点在哪里?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难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的准确把脉是生本化、班本化写作专项课程再开发的前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这些棘手问题解决了,他们才能喜欢上写作。

2.刺激“需要”,儿童表达的动力保障

(1)生活场景复现。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作為写作的源头活水,理应成为灵动写作的“富矿”。立足生活的写作因其语境的真实更能消弭作文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界限,让其在不经意间还原生活的原貌、凸显作文的本真。这也是对“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的有力回应。

将写作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之中,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源于生活,写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们还可以通过写作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怎样的写作内容,我们都可以从课文找到生长点,慢慢引申出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与他们的思想、创意对接,让写作像呼吸一样自然。

(2)提供有效支架。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花的工夫大都是在模仿。米开朗琪罗花费了半年的时间研究古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用了半年的工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李白集中模拟古人的作品极多,杜甫曾说:“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李白自己也说过:“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他们的功成名就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朱光潜《谈美》)

模仿的实质是吸纳百家之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学生词不达意、语言贫乏怎么办?多阅读积累,包括广泛阅读和定向阅读两种方式。对于经典的语言还需要背下来。背得多了,自己的语言储备就丰富了,语言品质就提升了,语言的创造力便开始萌芽了。潘新和教授“痛背经典”即是最好的例证。

朱光潜认为,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模仿既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更是自我创新的萌芽。明其心,解其结,让其收获攻坚克难的成就感,也不失为发展他们自我表达需要的有效路径。

3.保护“需要”,儿童表达的动力涵养

(1)无限放大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孩子作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因为那可能是创新的萌芽;而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亮点,我们要拿着放大镜去慢慢放大。

学生作文中哪些亮点需要我们去放大呢?

一是原创性的语言。如有两个学生的作文片段如下:

这一周,我感觉自己状态很不好。有时候上课还会走一小会儿神,而且总感到困,非常想睡觉。应该休息不好吧?我应该抓紧时间写完作业,然后好好休息休息,去外面走走,放松放松自己。这才能在下周有好的状态。

这一天像平常一样,但我的牙比平常要松动得多。看来要掉牙了。我试着拔了好几次,可每次都不顺利,一直拔了一个多小时。

二是摄人心魂的良知。文以载道,作文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善良、友爱、为他人着想、心怀天下、家国情怀等温热的语言,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肯定。

另外,学生作文中新颖别致的构思、能学以致用的语汇等都应进入我们的“放大镜”中。放大亮点的过程也是播种亮点的过程。当每个孩子闪光的一面得到肯定、认可时,这个亮点会越发闪亮,甚至于会感染更多的人,裂变出越来越多的“独特性”。

(2)鼓励自我进阶。

美国心理学家考温顿在成就动机与归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价值理论。自我价值是指个体对自身重要性价值的主观感受,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悦纳程度。自我价值不是对自我的认知评价或信念,而多是对自我的情感反应,如为自己的行为和业绩喝彩,觉得自己很棒,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等。(刘惠军《动机心理学》)

档案袋评价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的集合。档案袋通常是学生选择的作品的集合,它既包括传统的评估方法,如平时作文、测试作文、竞赛作文、日记、周记、研究报告等,也包括代表性的手抄报、宣传海报、新闻稿、学习日志、个人文集等。档案袋是一种展示学习进步的强有力的工具,并且这种可见的进步能够给学生以巨大的激励。

档案袋评价不仅是一个阶段学习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有对后续努力目标的明晰。档案袋评价允许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然后追踪他们的进展。

档案袋评价最大的好处是强调学生自己前后纵向比较,不强调学生间的横向比较。这样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是处于不断进步之中的,较好地呵护了学生的成长自信,他们还能用自身努力获得的满足和愉快来进一步强化积极的学习行为。(玛丽亚·M.哈迪曼《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用环环相扣的“需要链”观照学生写作的完整过程,为学生主动积极的写作活动增能蓄力,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档案袋习作儿童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电子档案袋评价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档案袋评价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用研究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