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路径

2023-07-06李建业韩广富

当代农村财经 2023年7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李建业 韩广富

摘要: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河南省的现代农业发展指明路径。当前要充分结合河南的农业生产优势,聚焦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耕地资源趋紧、主体发展缓慢、技术支撑不够、人才资源缺乏等现实问题,多措并举,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保障主体权益、健全技术体系、完善人才建设等实践路径推进河南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河南省 乡村振兴 现代农业 实践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的思想和实践研究”(19ZDA001)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河南精准把握当前农业生产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背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农业总产值6564.83亿元,居全国第1位。积极探索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不触动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建设农村水泥与柏油路建设,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工作,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保障村民的网络通畅度,以便更好的获取农业气象预警信息与市场供求信息等服务。省级政府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良好基础。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达1.89万户;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达4.17万户。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困境

河南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关乎国家农业发展全局,但在现代农业推进过程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耕地资源趋紧,土地利用非粮化非农化突出

大国的根基在农业,农业的根基在土地。河南土地总面积167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 1.73%,加上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农业耕地资源相对丰富。但近年来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河南的耕地资源呈下降趋势。据河南统计局数据显示,省内耕地总面积自2009年达到峰值8192.01千公顷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于2021年降至7514.1千公顷,下降幅度明显。耕地资源趋紧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方面:显性方面主要指耕地面积的实际减少,可统计出的资源趋减;隐性方面主要指统计范围内的耕地面积在实际利用时专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减少。产生这两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城市化的无序扩张对耕地的侵占。有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未能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在道路建设上一味注重扩大“圈地”范围,将更多土地并入城市圈;在招商引资方面,过度向城郊地区建设同质型产业园区,在占用优质耕地的同时对城市总体经济量提升不大;房地产业过度膨胀,极速扩张土地变为房产,一旦资金链断裂容易导致烂尾楼等出现,既侵占了耕地又浪费了资源。以上现象的产生在于有关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耕地对农业生产所具有的巨大利用价值,常常为了满足城市的建设需要而盲目侵占土地。短期来看,这种行为可以取得较高经济收益,但制约了土地利用价值最大化,土地的长期收益与综合收益利用率低。二是农业耕地用途向非粮非农化转移。粮食生产的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是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一直存在。河南的小农户生产占农业生产的八成以上,土地细碎化经营,在面对农资价格、农机作业费用不断上涨时,市场谈价议价能力偏弱。粮食增长成本抵消了粮价上涨带来的利润,蚕食了农民种粮收益,降低了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与热情,导致部分耕地出现弃种抛荒现象。种粮比较收益低会促使部分小农户转向回报更高的经济作物或其他非农产业,近郊农户在耕地利用上偏向于花卉、有机蔬菜的种植,远郊农户多种植景观树、桑树、果树,或开挖鱼塘发展养殖业。省内部分农民秉持着“置办家产”的旧观念,重新选址建造宅基地,对于旧的宅基地却未予拆除。在建造过程中本着越大越有面子的邻里效应,存在违规多建现象。这些行为占用了农业耕地,导致耕地资源非农化。

(二)主体发展缓慢,农业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发展局面,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主体动能不足。当前,种粮的主体一是小农户。数据显示,河南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44.57%,意味着还有庞大数量的小农户不能直接脱离农业生产,依然要从土地中获取资金来维持家庭生存资料消费,农业生产水平较低,这就对农业高质量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农业人口多与耕地资源相对有限,致使小农户所得土地资源多呈“块状”且數量较少,难以实现集中连片生产。加上小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较低,多系于亲系关系之间,不利于土地集中规整与经营,以获取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小农户合作意识不强,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的方式多限于种源互换、运输收割集体行动,缺乏进一步的深化。村集体缺乏能够带动农民组织起来的村干部或“社会能人”,难以将小农户积聚起来,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常处于不利地位。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组织,能够起到联合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聚合小农户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引导小农户入股分红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臂膀。但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家庭农场追求规模效应,但易导致发展中盲目扩大规模,过分贪求数量增长而缺少质量管控,土地的实际产出受限。其次是农民合作社内部利益主体多以核心成员为主,广大小农户数量较多但缺乏真正话语权,在利益分配上缺少参与机会,难以参加到合作社的实际管理中,主体地位缺失。最后龙头企业在发展中以利润为导向,专注提升经营效益,对农户收益关心少,且与小农户之间只是简单的劳动力雇佣关系或产品买卖关系,容易对小农户产生挤出效应。此外,在服务供给方面也存在不足:产前多集中于种源的配给,未对土地进行测土配方,小农户难以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合理种植以期最大效益;产中多集中于播种、施肥撒药、收割等农机设备服务环节,农药农肥的精准化投放缺乏相应技术支持,不利于农业的绿色生产;产后多集中于农产品的粗加工、运输等环节,缺乏对仓储、冷链技术的服务功能开发,缺乏进一步的农产品深加工,难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农业收益上升空间受限。

(三)技术支撑不够,农业发展智能转型困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要素的涌入,以科技兴农业。农业科技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生产强度,节省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的智能化转型。河南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良好,是农业科技成果实验的“良田”,但在农业智能转型方面存在梗阻:一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限。作为衡量科技转化成果的技术合同成交额,“河南省农业方面的技术成交合同数量达1614个,但成交额度远低于同等数量其他产业”。相较于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农业科研部门更注重对科研经费的争取与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考核机制格式化,多以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数量为主,脱离农业实际生产需求导向,致使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农业科技成果的培育及转化周期长、转化效益不确定性强,需要资金的长期稳定注入,而当前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与农企合作又多集中于委托研发与技术转让方面,技术入股、销售提成等方面机制不完善,缺乏可持续性资金收益。科研成果转化推广体系多依赖于政府端发力,各部门之间联动性不强,尚未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缺乏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机制常态化态势,仅依靠农业科研部门单一推广,成效不佳。二是政府公益性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省内小农户目前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农业脆弱性与不稳定性突出。农业气象部门能够通过收集气象资料与生物数据,为农业稳产丰收、优质、低耗提供农业气象依据,减弱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到2021年三年时间内,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与试验站的数量并未增长,区域气象观测站数量还有所下滑。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作物产量的提升,更加需要气象科技服务的支撑,但政府气象服务供给的缺位、失位,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民对于气象服务的高期待与当前气象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制约了农业生产智能转型,亟需政府提高农业基础公益性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此外,政府在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等方面的服务供给还存在不到位、不精准的问题,仅依靠政府难以满足小农户的多元化需求,不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

(四)人才资源缺乏,现代农业发展动能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要的农业人才储备必不可少。当前河南在现代农业人才引入与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农村人才的可供给总量下降。随着城镇化的扩张与“打工潮”的兴起,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省内人口向发达地区转移,河南的农村人口总量呈下降之势,从量上减少了农业人才的供给可能。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表明,河南省农村居民数量从2000年的7111万人锐减到2020年的4429万人,客观上会造成优秀人才的流失。二是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目前基层对于农业人才培养需求较盛,尤其缺乏农业专业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涉农高校学生多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加之农村的发展潜力有限,可持续性收入来源渠道狭窄,难以吸引高校人才返乡建设。农业人才培养与发掘途径单一,作为农业种植历史悠久的大省,河南的小农户在长期的农业种植中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规律。而在现实中这些“土专家”时常得不到重视,认为其经验总结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很难加以重视并利用起来,导致农村的人才培养内生动力不足。三是人才的引进与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基层政府的实际财政支出较少,人才激励有限,在与城镇人才竞争中常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引入专业性技术人才入乡。以亲疏远近维系的村集体组织,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产生人才的挤出效应,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农村在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存在差距,仅可以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对于人才的较高层次的成长需要难以满足,导致农业发展中缺乏长效化建设与服务人才,不利于现代农业的长久性发展。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路径

在对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所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相关探究后,有必要针对其中存在的现实性难题作出进一步的规划指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保障主体权益、健全技术体系、完善人才体制等方式为河南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指明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土地用途管理路径

耕地资源是作物生长的根基,农业发展的支柱。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产粮大省,更应积极落实耕地红线的政治责任。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与利用,不能走过去的粗放式發展老路,而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层层落实土地用途管理措施,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一是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明确耕地保有量目标任务,划定落实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由省厅与各市级部门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作为刚性标准进行严格考核、终身追责,提高各级部门对于耕地保护的责任意识。合理规划城镇产业布局,严格城镇用地审批流程,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减少同类化、低水平、重复性产业园区建设,严防将工业用地转为商业用地的投机行为出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长期稳定可利用的土地得到及时补充,所补充土地生产力应当与原有土地相当。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蔬菜等农业用途生产,落实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的政策指示,以确保优质耕地不被城镇化扩张所肆意侵占。二是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合理引导小农户的种植行为,继续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可根据地区发展情况给予小农户额外补助,提高种粮收益,激发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鼓励农民利用“四荒”资源,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中草药材、茶叶等省优势产业上山上坡,不与粮食生产争夺土地。落实河南省“四优”战略,鼓励小农户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改变过往低效益农业发展困境,提升农产品供给的质量与水准,进而提高省内农民的种粮收益。强化耕地用途管理,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一户一宅”政策,对于多占、多建行为,应收取一定费用,将无偿使用转为有偿使用,以此减少耕地私占行为出现,确保耕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二)保障主体权益,完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发展现代农业要符合省情特点,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操之过急。2021年,河南省行政村中,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11.17万公顷,占行政村耕地面积的16.2%。省内乡镇共有88个涉农产业园区、2.12万个农业企业、4.08万个家庭农场。可见小农户在粮食生产方面仍发挥主力军作用,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也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要保障与提高小农户的种粮收益。土地流转能够获得规模效益,而当前小农户“不敢转”、“不想转”在于其权益得不到保障。稳步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并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与保障农户权益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有序稳定流转,提高农户的种粮收益,减轻小农户对土地流转后权益难以保障的担忧。土地产出能够实现口粮自给,也能对小农户家庭经营起到兜底作用,间接地充当了保险作用。要调动小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首先要对“失地”农民再上“保险”。设立土地流转保障金,鼓励小农户以土地作股分红,支持小农户在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中再就业,多渠道、多方式实现土地流转效益最佳与农户收益最大化。二是要构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小农户以股份或契约的形式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两者之间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益关系作为资金申请、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倒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带动小农户发展作为目的之一,提升其带动小农户接轨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合同农业,推进与实施农业生产托管,加强合作追求双赢,进一步巩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间的利益联系。在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推动农业生产物资、装备、技术服务专业化,完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同时注重对农业产业规划咨询、政策信息、产品经销、经营管理等服务组织的培养。注重对小农户综合素养的培训,使其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树立绿色、循环、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理念,更易接受服务方式的转变,选择更加低耗高效的服务模式。

(三)健全技术体系,筑就现代农业发展基底

农业发展观念的转变,农业生产力的革新,科技应用起到关键一环。将科学技术引入农业领域,农业生产更加“省心省力”,农民收益更加“劳有所得”,现代农业建设更加行稳致远。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南下设的郑州果树研究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棉花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林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为科研成果的培育与转化奠定基础。一是要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长效化。农业科研部门及机构应以满足农民切实需求为科研成果选项定项出发点,以服务农户解决农业生产关键问题为科研重心,做好科研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与转化工作。考核标准多元化,不再以过去的论文发表与成果数量为唯一标准,更加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考核重点,推动科研成果为农服务、切农所需。进一步建立健全農业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从科技成果初期研究,到中期实验至最终的产品育成,均需稳定资金的投入,不可断档。推动科研机构与农业科技企业之间展开协作,以科研成果以资本形式入股企业,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切实实现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畅通信息共享与交流机制,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路径。二是要形成政府发力、社会参与的公益性技术服务新格局。构建适应乡村振兴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调研掌握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实现产业布局合理化、产品内容精准化、服务手段智能化,提高基层气象服务部门的服务能力,满足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新需求。河南省气象局要以花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基层多元化社会化服务为示范,探索建立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基层服务为重点、以集约共享为特征的新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队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以奖代补、贷款担保、招投标等方式,支持具有一定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可量化、易监管、受益广的农业公益性服务,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实现方式。

(四)重视人才建设,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动能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才资源相对丰富,农业发展所需人才可开发潜力大。重视人才建设,形成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业销售人才等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格局,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一是要发展产业,推动人才回流。农村发展留不住人才,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问题。以县域为中心,鼓励各村集体因地制宜,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业、休闲旅游业、新型康养业等多种产业业态,壮大集体经济,供给更多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乡发展。支持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创办领办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扶持奖励,促进农产品加工、仓储产业发展。二是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厚植人才发展生态。建立一站式政府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一揽子”服务,构建全覆盖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出台生活补贴、职称优先评定等政策,鼓励更多的年轻人、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建立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长效机制。对那些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乡土人才,优先提供农业开发项目、农业贷款、技术支持等。有志向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可列为基层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为农业农村人才提供职称申报与评定服务,不唯学历、不唯论文,将能否带动农技传承、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等作为评审重点,将农村“土专家”纳入现代农业建设中来。三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人才体系架构。一方面,要坚持“引进来”,依靠传统小农户去发展现代农业可行性较差,省内涉农服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以个人所得税减免和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高技术和高能力的专门人才去服务农村,扎根基层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农村基层组织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鼓励本土人才积极学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并针对农业方向大学生落实资助政策,促进其能够积极投入到现代农业的学习及深造中,为将来农业发展持续提供人才助力。从社会甄选有农业情怀、愿意致力于农业农村建设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优秀管理者,引导他们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李鑫,李丽.现代农业大发展农村农民展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三农”发展成就综述[J].市场研究,2019,No.487(11):8- 11.DOI:10.13999/ j.cnki.scyj.2019.11.003.

[2]刘鹏飞.严守“生命线”护好“饭碗田”——河南耕地保护工作纪实[J].资源导刊,2022,No.425(06):13-15.

[3]李建业.小农户生产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乡村科技,2022, 13(24):22- 26.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2.24.005.

[4]卢阳,李娜,贾漫丽.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果菜,2022, 42(04):80- 84.DOI:10.19590/j.cnki.1008-1038.2022.04.016.

[5]高建平.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22,No.425(09): 109-11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No.1762(07):7.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现代农业乡村振兴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