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历程及经验
2023-07-06姜文政李全生
姜文政 李全生
摘要: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探索,我们党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在认识上不断深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立足于推翻封建土地制度,破除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束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立足于推进农业集体化道路,奠定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立足于变革农村生产经营体制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立足于开展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维护农民利益、坚持党的领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农业现代化 农村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农村社会分层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9BSH044)烟台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基金“改革以来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研究”(项目编号:KGIFYTU2317)资助。
回顾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农业农村的工作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以说,党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奋斗历程就是党探索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程。当前,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上,农业农村的发展进入了十分关键的时期。在此背景下,梳理党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总结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对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历史演进
党在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依据自身担负的主要任务,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国情,立足于对“农业、农村、农民”在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所起作用的正确认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开端
这一时期,党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上的实践活动,实质上是党在广大农村破除封建土地制度、变更农村治理体制、解放农民思想的革命过程。土地问题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修订出台土地法,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全面抗战时期,党对抗日的地主暂缓没收土地,提出“双交双减”政策,保障了农业的持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不断调整土地改革政策。经过长期探索与努力,党在农村实现了以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清除了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阻力。与此同时,党领导下的农会掌握了管理农村的权力。借助这些权力,党在乡村中破除封建迷信,打击赌毒恶习,开启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党还致力于将农民从封闭落后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通过农民运动讲习所,使农民正确认识了中国革命;通过板报、口号,使农民接触了解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通过“诉苦算账”,使农民产生了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思想;通过“扫盲班”“农民学校”,使农民提升了文化知识水平。这一系列实践,使得农民的思想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洗礼,开启了自身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构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使农民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在此基础上,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实践。1953年,党提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上,按照“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形式开启了稳步推进农业合作化的进程。不仅如此,党还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在广大农村普遍的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和制度基础。与此同时,以“扫除文盲,推广农业技术”的农民素质提升运动,与以“消灭四害、消除麻风病等传染病”的基本医疗卫生普及运动也在广大农村开展。农民的文化素养与身体素质显著提升,这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农村长期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资源,但却极少分享发展成果,工农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使得农业农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展,拉开了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大幕,它肯定了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提升了农业生产的内在动力。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的确立,也推动了农村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使得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农民生活逐渐改善。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党也在协调城乡发展关系上进行了系列实践。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农民得以走进城镇,促进了城乡间的交流发展;农村税费的改革以及各项农业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农村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缩减了城乡间发展的巨大差异。这些政策实践构筑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发展新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促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
十八大以来,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紧紧围繞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农村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九千余万农村人口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解决了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的绝对贫困问题。与此同时,农村改革全面深化下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活力,为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实现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转变。在此背景下,党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科学的生产方式与先进的组织模式推动了农村现代产业的构建;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农民思想认识水平,助力农民实现了向“新农人”身份的转变;通过党建引领的“三治合一”新模式,推进了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通过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了现代化生产要素及社会服务体系向农村的转入。实践表明,党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贴合实际的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构筑了全新的发展格局。
二、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来源于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来自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党深化了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验证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想。
(一)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变更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就是土地问题。革命时期,党认识到只有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才能获取发展农业的条件。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就力求通过明确土地所有权归属的问题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中共一大明确提出没收土地归社会公有。经过实践探索,党的土地政策从“没收一切土地”转变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的土地”,明确了土地革命是要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党通过革命、立法等形式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使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实现了最彻底的变革,从根本上破除了束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桎梏。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在土地农民私有基础上的小农经营,因其先天具有分散与脆弱的特点,并不能使得农业走向现代化道路。因此,使土地农民私有变集体公有成了当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此后的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及土地三权分置等,都是对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积极探索。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定的保障。
(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公有制下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现代化
在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党忽视了家庭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一问题。过高层次的农业经营模式,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将原本的经营主体模糊化,使得在各项社会条件无法支撑更高层次的农业经营模式下,农民的利益被忽视。改革原有经营模式、更大程度放活农村生产力,是党农村工作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开放后,由农民自发探索到中央鼓励支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推行。它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明确了农民对土地拥有使用权、收益权以及经营权。这一源自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也让党深刻认识到,“分散”经营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这一认识的深化,保障了农民利益,极大地释放了其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三)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动力的现代化
未被协调好的工农发展关系使得农业长久持续地支持工业发展,却很少分享工业化带来的进步,这一畸形的发展模式使得城乡形成了割裂发展的二元结构。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发展,城乡发展问题必须适时做出调整。进入新世纪,党陆续出台各项反哺农村的惠农政策,构建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户籍制度的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打通了道路,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完善了農村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村基本服务水平、缩小了城乡发展的差距。在政策红利下富起来的农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需求市场,这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从党对城乡融合、工农互促深化认识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现代化
党在胜利完成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总要求明确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点总要求深刻回答了何为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新背景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只有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生态宜居”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党提出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这一要求完美契合。农民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在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基础上,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与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党中央提出“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的人才振兴”,以此促进农民实现向“新农人”的现代化转型。在农村治理方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学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了农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经过百年的实践探索及理论创新,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维护农民利益、坚持党的领导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促进了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前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全部社会的基础。”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小农,同过时了的生产方式的任何残余一样,在不可挽回地走向灭亡。”在农业生产经营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落后封闭的小农经营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在生产方式层面,即通过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以解放发展生产力来推进。中国共产党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也即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三农”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土地革命的胜利,破除了束缚农业农村发展的封建桎梏;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成功,破解小农经济脆弱分散的难题;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使得农业回归家庭经营,农村要素市场被进一步放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在“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个层面勾画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正是源于党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三农”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二)坚持将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农业农村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革命时期,党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站在农民立场为他们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推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让农民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土地,真正翻身做了主人。建国后,党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农业发展,同时开展扫盲运动以及防治传染病运动,保障了农村群众的生命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尊重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益主体地位。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于经济收益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党通过户籍体制改革以及鼓励支持乡镇企业等措施,为农民寻求发展开辟了空间。农业税的取消以及惠农政策的出台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十八大以来,党顺应农民多元经营的意愿实行“三权分置”改革,放活土地流转经营权,扩宽了农民增收途径。为了使广大农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党在农村部署开展了脱贫攻坚,绝对贫困问题在中国农村被彻底解决。随后,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会得到发展。
(三)坚持党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在各个时期的农村工作中,党始终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革命战争年代,党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中国革命相结合,领导土地革命扫除农业发展的阻碍,领导农会破除封建的乡村治理模式,领导农民参与革命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先进性。建国后,党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改革开放后,党作为领导农村改革的主心骨,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村税费、城乡融合等方面不断调整优化政策,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十八大以来,党更是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派遣了大批党政干部深入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历史性地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随后不久,党制定乡村振兴战略,从更高层次全面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不断开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农业农村的变迁史,是党引领其现代化发展的奋斗史。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历史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依靠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方向指引,需要依靠党的科学理论指导,更需要党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发挥党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政治优势与组织优势,如是才能汇聚各方助农力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The 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Jiang Wenzheng Li Quansheng
Abstract:Starting from lead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1919-1949)to lea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a new era, our Party has continuously enriched its practice and deepened i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xplor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and has come out with a road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1919-1949), the Party was based on overthrowing the feudal land system and breaking the shackle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sation;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1949-1978), the Party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road to collectivisation of agriculture;In the years of reform, opening 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fter 1978, the Party has given impetus to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y transforming the r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rty has set the direction for the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based on carrying out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sation.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modernisa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could not have been achieved without adhering to Marxist guidance, uphol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peasants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eywords: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Modernisation of agriculture Rural modernisation
(作者單位: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