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共生的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2023-07-06杨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摘要:“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强化知识统整,聚焦学习重点和关键点,有效的读写融合可以促进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开展语文深度学习具体可通过创设读写情境,以读促写;搭建读写支架,以写促读;聚焦微小专题,读写共生来实现。

关键词:读写融合;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学生的意识和情感,展开深度学习,发展和提升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强调理解性和联系性的整合学习方式,强调对学习者个体潜能的培养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深度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学习任务群为中心,打破了阅读与写作分而治之、平行分解的学习体例,有效地将读写训练融为一体。故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搭建读写的桥梁,设置合理的读写任务,从“以读促写”到“以写促读”,进而实现“读写共生”的“深度学习”。

一、创设读写情境,实现“以读促写”

“以读促写”需要以阅读为核心,以写作为产出。简而言之,阅读是一种主动技能,写作是一种被动方式。为了促进深度学习,教师需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思维和表达。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情境”是新一轮语文课改的关注点。真实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情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做到“以读促写”。設置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场景更有助于实现其深度学习。比如,学习蒲松龄的《促织》一文,教师不妨结合文本的叙事视角,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为了让人们爱上阅读,请你以喜马拉雅平台主播的身份将自己分别化作华阴令进献的促织、成名所捕捉的青麻头以及成名之子魂化的促织。

可见,为了突破该篇小说阅读的重点,该情境在单篇文本“情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情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元解读文本的内涵。学生需要将文本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形成富有个性的表达。同时,在不同的身份转述中,学生扮演不同的“促织”,真切感受到申诉对象的明显不同,加深了对本文“人化为虫”的悲剧性的理解。

其次,尊重文本特质,创设驱动性读写情境。经典的文本往往在语言表达、文体特征上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文本的个性特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读写情境,使之与文本之间产生“认知冲突”,进而实现深度学习。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入了多篇经典小说、诗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创造力。其中,“青春激扬”主题单元选取了《沁园春·长沙》《红烛》等四首诗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悟现代诗词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创设驱动型学习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实践。具体为:

为了激发高一年级广大学生的青春斗志,学校文学社举办了“青春,我的选择”主题诗歌集创写活动。其中,高一(1)班拟以统编版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为素材,开展“我为青春佐证”“我为青春绘画”“我为青春写首诗”活动,表达自己对青春价值的思考和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可见,上述学习情境遵循了诗词阅读的方法,有效地将阅读、鉴赏、写作结合在一起,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进而全面落实单元“学习新诗”的读写目标。学生可以借助“意象”这一审美要素,对四首诗歌进行联读,进而建构“意象——意境——情感”三位一体的读写模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意象叠加法不断进行意象铺排,组成新诗。比如,学生以“青春的选择”为题,写出如下诗作:

青春/我来选择/我选择为一朵云/放弃高高在上/化作一滴雨露/飘落人世间/化作一支河流/流入麦地/听见农民伯伯的笑声/化作一株灵芝/灌入人口/看见病人温馨的笑脸/化作一只白鸽/衔来橄榄枝/远离战争的疾苦/这就是我的选择/我的青春/真挚而热烈

由此可见,该学习情境以“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实践,提升其探究能力。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教师巧妙融合写作实践活动,有效开发活动课程,促进可视化学习成果的生成。

二、搭建读写支架,生成“以写促读”

“以写促读”不只是笼而统之地写或者汪洋大海般地读。只有阅读与写作结合得当,巧妙搭建读写支架,才能消解阅读与写作的独立性。

首先,注重角色代入,搭建读写任务支架。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有效地创设读写任务,可以让学习更有方向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借助仿写、改写等方式对文本进行重构,加深学生对作品情感表达的理解。比如,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时,学生可以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我的所见/所听”。学生紧扣主要意象,发挥想象,进行铺陈式的描述。具体为:

此时的我手指插入岩缝,鞋底渗出了血迹,看着雪峰落日下,山海跃入无限的远方,薄壁之间忽隐忽现着日光,一股征服的勇气重新涌上心头。

可见,“日落”“薄壁”“石砾”“嚣鸣”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激发人们产生心理上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捕捉这些意象,巧妙地将其与“我”这一叙事视角结合起来,建构整体画面,展现诗歌的力量。

其次,注重沉浸式体验,搭建写作程序性支架。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文本的语言,生成有效的写作成果,教师需要搭建可操作的程序性学习支架。比如,在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以从“文学短评”的表达方式上明确写作重点,实现其读写的价值。具体为:

结合《声声慢·寻寻觅觅》中“酒”这一意象,对其进行释疑,并且从叠词的角度,评论《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表达效果。

可见,以“短评”为切点,抓住了“短”和“评”两个关键点,搭建写作支架,处理好文学短评“点面关系”和“叙议关系”,有效地让写作收到“小切口”“深挖掘”效果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李清照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独居之苦的认识。

由此,合理运用教材,搭建可操作性强的读写支架,可以让学生从自读走向思考、从发现走向创写,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三、聚焦微小专题,实现“读写共生”

所谓“读写共生”是阅读与写作彼此“介入”,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阅读的教学方式。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选择多样性的文本,打破了传统的单元文体组合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微专题读写,形成集体探究的读写“共同体”。

聚焦学习专题,建构读写共生体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有效地将学习任务群分布在必修上下册之中,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完整有序的读写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导向,以专项读写为学习任务,建构清晰系统的知识体系。比如,学习“实用类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师可以以统编版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为核心,引导学生联读《师说》《劝学》两篇文本,分析荀子和韩愈二人的文化语境和主张,追溯学习观的“源”和“流”。通过联讀文本,学生会发现:荀子注重分析学习的意义,韩愈强调尊师重教。二人劝的方式也不同。荀子从“先天”与“后天”,“客观”与“主观”,“方法”与“态度”等方面“劝学”;韩愈则先破后立,从“圣人”与“愚人”,“众人”与“士大夫”等角度强调学习儒家之道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妙引入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思考。具体为:

报道:2022年12月18日,一位常山市的27岁女子刚刚得完新冠就开始通宵玩手机,由于过度劳累致使心梗猝死。

图片: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一对年轻的父母低头按手机,夜空下,灯火旁,手机的荧光照亮的是他们如此投入的笑脸,而一旁的孩子、老人呆坐着。

请结合以上生活现象,劝说人们放下手机。要求:学用古人的劝说方式,做到逻辑清晰、论证鲜明。

该学习任务有效聚焦了文本,从单篇走向群文,系统地构建了学习方法。同时,课堂上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静态的学习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力,实现了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读”与“写”是语文深度学习之本,语文深度教学之源。在教学中,读写同时发生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思考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丰盈和充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刘生权.走向任务表现的学习支架应用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3) .

[3]陆琴.刻缕物情 描摹世态——《促织》课堂实录及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0).

[4]林立琼.翻转课堂下的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23(2).

作者简介:杨燕(1978— ),女,江苏省兴化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阅读与写作。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深度学习教学实践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