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航天新闻实践中的全媒体传播建构

2023-07-06刘德寰傅居正

传媒 2023年9期
关键词:总台神舟航天员

刘德寰 傅居正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持续高质高效发展,在新型运载火箭、卫星导航系统、月球与深空探测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作为一个独特的报道类别,航天新闻报道肩负着展示国家科技实力、壮大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培育公众科学素养的责任和使命。然而,有学者曾指出,航天新闻在顺应新媒体崛起的过程中,虽然对艰深枯燥的框架和单一严肃的形式进行了调整,但依然存在内容碎片离散、报道集中临时等问题。如何拓展我国航天新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当前航天新闻报道改革中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讲话以来,各大主流媒体积极响应并认真贯彻执行,已经在全国两会、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报道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神舟十三号执行任务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继续展现“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职责担当,以人民关切为中心推出诸多全媒体现象级产品,扩大了主题报道的政治影响力。笔者立足这一实践,探讨总台如何在“四全媒体”的指引下探索重大科技活动报道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期为其他媒体提供有益启示。

一、全程跟进:全链条有节奏设置议程,有效引领舆论风向

所谓全程,强调媒体报道新闻事件时追求时间链条的完整度、呈现视角的多维度,力求消除空间障碍,解读不同演化阶段的事件全貌。总台在“神十三”发射前、中、后三个不同时段精心布局议题,实现全程跟踪报道,打破了普通民众与重大科技活动之间的时空束缚,不仅做到“先声夺人”,而且在关键时期及时传递、全面梳理以满足公众对飞行任务的信息需求,形成了排浪式的宣传推动效果,在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过程中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1.发射前期提前预热,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因其报道意义重大,总台在发射前一个月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开展相关议题的铺垫。央视网2021年9月20日发布消息指出,成功发射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将把近6吨的补给物资送达天和核心舱,为后续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做好充足的保障。10月7日,《新闻联播》报道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将择机实施发射。10月14日,央视新闻转播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和航天员中外媒体见面会,通报飞船发射时间、飞行乘组名单及简历、五大任务目标等情况。节目播出期间,央视新闻频道收视份额最高达4.67%;微博平台上,截至10月15日18点,央视新闻主持的话题#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阅读量达4.5亿,#神十三航天员乘组确定#阅读量达1.7亿。这些预热报道收获了众多网友的祝福和期待,为“神十三”的成功发射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发射期间密集报道,牢牢占据舆论制高点。2021年10月15日上午,《新闻直播间》报道“神十三”在发射区已经完成了各系统的功能检查、火箭推进剂的加注以及联合测试等准备工作。午间时分,总台央视记者探访“神十三”,帶领公众近距离了解飞船各部分的构造和功能。17时52分,央视新闻特别节目《再探苍穹》开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伴随式直播。21时40分,问天阁外的圆梦园广场举行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随后,画面不断切换全屏、二分屏、四分屏,直观地展现指挥中心、发射塔架、航天员等各个系统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10月16日零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宣告圆满成功。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的直播窗口,网友们看到发射的震撼场面后情绪振奋,在评论区持续刷屏庆祝,表达对祖国强大的自豪感。此外,CGTN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同步报道发射活动,得到了众多外媒和多国网友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赞扬。总台对“神十三”发射的全流程、全覆盖直播报道实现了对国内外信息传播高地的占领,彰显了强大的舆论威力。

3.发射后期持续追踪,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场。自“神十三”顺利升空以来,总台一直保持高度关注,围绕飞行任务的最新进展、航天员们的日常动态、相关航天知识的科普等,在公众中掀起了源源不断的“航天热潮”。比如,总台根据飞行进程在CCTV-13《东方时空》、CCTV-7《正午国防军事》以及CCTV-4《中国新闻》等栏目中及时组织报道,对航天员进驻天和核心舱、执行出舱任务等标志性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复现。同时,对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观察也是此次后续报道的重点内容。央视频客户端对三位航天员在舱内的饮食起居进行了大揭秘,起床洗漱、打扫卫生、打太极拳等内容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此外,为了传播科技成果、不断提升公众对航天事业的兴趣,总台开展了一系列兼顾专业性与趣味性的航天科普报道,让普通民众感受到知识性和参与感。“神十三”成功发射后,总台陆续推出了诸多易产生共鸣的爆款内容,微博相关热搜话题总阅读量超5.6亿次。网络中衍生的讨论使得正面舆情持续升温,进一步扩大了主流舆论阵地。

二、全息呈现:突破技术形态终端之限,构建立体经验感知

所谓全息,意味着在信息呈现和传播过程中,多种媒介和符号复合使用、融合传播,从而打破媒介的界限,构建出立体的、场景式的事件和真相。随着媒体格局的变迁,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日趋多样化,对科技题材新闻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神十三”报道中,总台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综合运用H5、Vlog、慢直播等表现形式打造全传播矩阵,为普通民众“进入”重大科技活动现场营造沉浸式体验,有效提高了航天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1.借助前沿技术,多角度实现“虚拟在场”。由于事涉国防建设、军事基地等问题,公众一般很难到现场观摩火箭发射。因此,总台十分注重应用先进技术加持优质内容,力图为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筑梦空间站》将飞船的主体“重现”在演播厅,营造出主持人和访谈嘉宾在太空中对话的逼真效果;利用仿真动画对航天活动进行模拟演示,最大程度还原了航天员执行任务的场景。为了赋予观众强烈的现场代入感,总台前方报道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场部署了大量拍摄视角,囊括了火箭、航天人、环境三个维度,使观众全程无死角观看火箭发射及准备过程。此外,还在导流槽附近架设了一个无人值守的特殊机位以捕捉最具震撼力的发射瞬间。央视频利用航天测控技术推出《天宫空间站 路过你的家》融媒体产品,通过实时计算传感器回传的数据直观地展现“神十三”围绕地球运行的轨迹,不同地域的网友以“打卡”的形式标记自己和天宫空间站的距离,巧妙地串联了太空和地面两个空间。

2.丰富媒介形态,多维度拉近“天地距离”。总台下大力气促成媒介形态多样化,以期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科技感和体验感。央视新闻推出H5互动小游戏“测一测,你能在太空驻留多久?”用户不仅能够以第一视角感受太空舱内的乐趣,还能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学习航天知识、提高航天素养。此外,为了展示航天员在轨工作和生活的真实情况,央视频按时间线陆续发布“中国航天员太空Vlog”系列节目,以微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三名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的故事。这种生活化的叙事手法能够潜移默化地营造一种强烈的情境感,使网友仿佛跨越物理空间亲临天和核心舱现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央视新闻6小时特别节目《啊!这就是太空》独家播出来自中国空间站的首次太空慢直播。透过天和舱外全景摄像机、机械臂的腕部双目摄像机等多个机位实时回传高清画面,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覆盖媒介终端,全方位打造“多屏共振”。在神舟十三号报道中,总台坚持以“一盘棋”的整体思路谋划全局,打破新旧媒体渠道壁垒、整合资源使其各展所长,形成了“台+网+端+微+号+抖快微”多位一体的传播矩阵。在电视端,总台各频道结合自身特色和定位推出了不同节目,既有宏观上围绕航天任务进行的系列报道,也有微观上对径向交会对接等航天技术的解释报道。央广网和央视网主要通报飞行任务进展的预告和结果。移动端方面,总台利用两微一端和头条号、百家号传递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信息,如制作长图回顾神舟“足迹”、直播航天员执行任务等。在短视频平台上,新闻内容侧重于展现航天员的生活以及发射、出舱等“超燃场面”。除了整合国内各移动终端,总台还通过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海外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大国的风采,进一步扩大了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总台“神十三”报道在大小屏高效协同下使公众“各取所需”,实现了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

三、全员参与:借助多方话语力量发声,扩大中国航天影响

所谓全员,即将宏观至国家、中观至社会、微观至个人的各类主体更全面、深入地纳入新闻传播活动中,使更多的人参与、共享。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动员多方力量与主流话语接合,有利于提高主流媒体在言论纷繁的网络舆论场中的公信力和认同度。观察“神十三”报道可以看出,总台积极吸纳航天专家、外国媒体、普通公众三大主体加入航天新闻的话语生产和信息传播过程,以丰富、客观、真实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同面向,在反映中国航天科技实力的同时成功塑造了开放自信的国家形象。

1.专家权威解读,展示科技进步。总台邀请航天专家参与到“神十三”的系列报道中,力求准确、全面地讲解航天技术的细节和航天人的工作状态。例如,《中国空间站》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副总设计师黄震,为观众介绍了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关键技术以及六个中心“集中+分布”飞控支持模式的重要意义。《今日关注》在央视频推出特别节目《太空漫步》,邀请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揭秘我国独立研发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性能上的重大改进。对外传播上,《CHINA SPACE STATION》邀请航天科工集团研究员杨宇光作为点评嘉宾,在与主持人Q&A(一问一答)形式的讨论中,分析讲解了“神十三”的各项技术创新和中国空间站建造的后续计划等问题。借专家之口,对于诠释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讲述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同时基于事实说明我国为推动人类科学事业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有助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

2.外媒高度评价,引发国际热议。作为空间技术领域的尖端科技,载人航天工程在大国角力中的特殊政治意义不言而喻。随着我国近年来太空项目的稳步推进,多家外媒纷纷高调赞扬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速度和实力。欧洲航天局在Twitter上转发了“神十三”发射升空的视频报道,并向发射团队表示祝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认为,这是中国“年轻的”太空计划迈出的重要一步,而中国的太空计划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计划之一。美联社、路透社、塔斯社、共同社、韩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也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正面解读。此外,多国航天新闻报道领域的专业记者还在其社交平台上发文赞叹CGTN直播中火箭伴月飞行的绝美一幕。海外主流媒体对“神十三”飞行任务给予了多角度关注和积极评价,一方面,反映出中国载人航天实力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海外受众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引起了国际舆论界的强烈反响。

3.用户生产内容,共创神舟记忆。总台在建构神舟十三号相关议题时充分运用了众包的力量。具体来看,央视新闻新浪微博调动了大量用户进入“神十三”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之中,在#神舟十三号升空#、#今天最美的一道弧线#等话题的评论区,百万级网友在互动中分享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祝福。另外,多地航天摄影爱好者密切观测中国空间站,记录了从地面视角看中国空间站过境轨迹的影像,引发了全民拍摄中国空间站的热潮。最后,还有网友发挥自身专长,贡献了颇具创意性的内容,向伟大的航天英雄致敬,如微博博主@钢七连Unbreakable7发布了一系列以王亚平在失重环境下的形象创作的漫画作品。在总台的有效引领和動员下,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参与者因为被触发情感共鸣将个体记忆融汇到“神十三”记忆中,使得这一集体记忆呈现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内容生态,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和国家认同的建构也由此获得了更广泛、更强大的力量。

四、全效服务:贴近群众做好知识传播,切实增强媒体黏性

猜你喜欢

总台神舟航天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召开青年英才座谈会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我要当航天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政部联合摄制的《中国地名大会》开播
来吧,少年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