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体系化”特征研究

2023-07-06夏康健

传媒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系化实践路径

摘要: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体系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特征。有别于以往的“体系”概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体系不仅强调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组织与协作,更强调各种国际传播理念、国际传播手段的融合。体系化将中国故事、话语体系、媒体集群、国际话语权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体系化 实践基础 实践路径 实践目标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战略”和“体系”两个关键词,实际上指明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方向——“体系化”,即更加注重系统、协调、章法、有序,避免内部出现冲突或矛盾以影響整个国际传播建设工程。

一般而言,传播的体系化强调传播主体的协调配合,整合优势资源,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但就国际传播而言,目前已有“媒体集群”这一侧重于传播主体布局的概念。因此,战略传播体系应不止于传播主体,更应涵盖传播理念、客体等要素。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包括提高国际话语权、打造旗舰媒体、建设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等内容,按结构可划分为实践目标、实践路径和实践基础。从这个角度出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体系化,必然在实践基础、实践路径、实践目标等方面有所体现。

一、实践基础的体系化

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践基础。中国故事内容丰富,既包括中国理论,也包括中国实践;既包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也包括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既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也包括中国人民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体系化的更高要求。具体来说,中国故事的体系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1.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结合。在国际传播领域,“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可以说耳熟能详。然而,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并非易事。理论是认识和思考,实践是行为和事实,二者毕竟是两个层面的内容,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因此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很多理论解释不透实践,实践有时会驳斥理论。尽管如此,一些方法的创新还是推动了二者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的融入。中国特色的融入严格限制了理论和实践的语境,赋予了二者更为紧密的联系。理论和实践都被限定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进行讨论,理论和实践自然靠近。二是建立起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论证关系。“阐释”和“升华”是两个关键词。“阐释”是对国际传播中中国理论对中国实践作用的准确认识。在国际传播中,中国理论对中国实践是阐发、解释的作用,它不能改变、扭曲既定的实践和事实,它的存在是为了证明中国实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中国实践对中国理论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提升其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不是代替中国理论。

2.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结合。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是我国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中国精神是思想,是“道”,表明了问题思考的层面和高度。中国价值是“理”,表明了对问题的评判标准。中国力量是情,表明了热爱什么、崇尚什么。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是我国围绕重大国际事务阐述主张和意见,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如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二是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中国立场,如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和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着“内与外”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源泉,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思想动力和情感动力,让国外受众更深刻地把握中国主张和方案的内涵与意义。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国际传播舞台上,精神、价值和力量只有借助主张和方案方能彰显更多的现实价值。

3.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人民故事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故事和中国人民故事本就是一个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故事是中国故事中最重要、最精彩的故事。讲好这一故事,对中国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一些错误观点的影响下,西方一些民众对这一故事存在误解,把中国成功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割裂开来,把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割裂来看,结果理解不透中国故事背后的逻辑,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大影响了中国故事在海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因此,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破除这种“割裂式”的看法,让国外受众能够更加完整、系统地理解中国故事。目前的国际传播主题反复强调聚焦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其实就是为了在反映中国人民火热生活的同时帮助海外受众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角度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和实践,帮助其用理论、历史、现实的逻辑和视野来理解中国故事的核心要义。

二、实践路径的体系化

构建话语体系和打造媒体集群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两大实践路径。话语体系涉及传播内容塑造,媒体集群涉及传播渠道建设,各自蕴含着丰富内容。实践路径的体系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各自的内部统一,二是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彼此之间的统一。从整个理论框架来看,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体系化运转的关键。

1.话语体系系统清晰,协调统一。话语体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体系化特征。话语体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代表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位于整个体系的最顶层;二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是话语体系的表达内容,位于体系的下部;三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润滑剂”,其循环对整个体系的运行和升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处于体系的中间位置。三层概念的清晰划分让话语体系协调系统地运转。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目标设置指明了整个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规划了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航向,校正了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打造方向。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是话语体系的内容,二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内容存量,二者的互动也带来了内容增量,为体系的运转提供了“基础燃料”。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它的存在既可以推动体系内各要素的无缝运转,比如推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与中国理论、中国实践的协作运转,也可以推动要素自身的无缝运转,比如推动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紧密联系,从而让体系里的内容可以更流畅地传播出去。

2.媒体集群布局合理,步调统一。一直以来,我国面临着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很多西方媒体掌握着世界舆论的主导权,中国媒体难以在世界舆论场上发挥应有作用。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提升各家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并形成强大协同效应的传播集群,这就是媒体集群。媒体集群本就是一个有着浓厚体系化色彩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并非“一窝蜂乱建”,而是根据中国国情作出的有章法部署。比如,对新华社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定位、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定位、对中国外文局的“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定位,都是基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现实情况作出的精准合理布局。二是所蕴含的“步调一致”思想。媒体集群意味着不会搞“一家独大”式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是强调“多主体、立体式”,增强多家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而丰富中国声音的多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系统和谐的特色。

3.党的领导是推进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融合的关键要素。实践路径必须融合统一,无序的实践路径会引发整个发展规划的混乱,导致整体工作陷入停滞。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属于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由不同人群负责。比如话语体系建设多涉及学界人士,而媒体集群打造多涉及新闻业界人士。如何把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形成一套真正融合的实践路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这些强调了党的领导在协调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上的重要作用。党的领导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协调作用。其一是思想领导,即在思想上引领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建设兼容运行。在这一点上,要特别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其二是组织领导,即通过制度设计、组织协调让话语体系和媒体集群两个“发动机”协调运转,为国际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实践目标的体系化

细致分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将国际传播的目标分为三层:其一,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以下简称“五力”);其二,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其三,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三层目标不仅内部统一,彼此之间也紧密联系,同向而行,呈现出体系化特征。

1.第一层目标的体系化体现在出发点相同,回归点相同,彼此之间相互补充。目前,我国媒体国际传播水平不高、中华文化走出去程度不深、中国形象塑造能力不强、中国话语难以说服国外受众、对国际舆论把握不够,因此第一层目標强调从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话语、国际舆论五个方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导致这五点问题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国际传播能力不足,是这种不足的不同侧面的体现,因此第一层目标的出发点相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设计也都聚焦一点,那就是“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五力”目标的回归点相同,同时,“五力”目标彼此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就拿中华文化感召力和中国形象亲和力来说,二者本就存在着强烈的相互补充关系。这种互补也体现了“五力”目标的体系化特点。

2.第二层目标的体系化体现在国际话语权水平要匹配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国际话语权水平需要和两点挂钩。一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等要素在内的国家实力,主要和国内发展水平有关。二是国际地位,包括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同其他国家的关系,主要和我国与世界的交往水平有关。在这里,用一个词来形容国际话语权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关系,那就是“相匹配”。“相匹配”的两层含义,恰恰反映了第二层目标的体系化特征:国际话语权不仅要达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水平和高度,也要和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相辅相成,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循环。

3.第三层目标的体系化体现在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一。第三层目标既重视保护硬实力,也注重提升软实力。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而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舆论、混淆视听,企图借助舆论压力把中国的改革引向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引向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其实就是要求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在这种关系下,硬实力的提升不仅会加强软实力,也会对软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主要表现为在国际社会上贡献自己的方案和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其实就是根据硬实力发展而提出的增强软实力要求。

4.三层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着协调统一关系,这也让实践目标展现出更多的体系化特征。三层目标展现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五力”目标是最具象的目标,国际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形象、中国话语、国际舆论都具有较强针对性。“国际话语权”有一定的抽象色彩,强调在国际传播场上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糅合了第一层目标的内容。第三层目标高度抽象,聚焦硬实力和软实力,从更高的视野表达阐述了第一层和第二层目标。尽管有着具象和抽象的变化,但三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指向一个点——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实践目标的体系化特征也正好体现在这里。

四、结语

“莱茵报纸应该表达莱茵省的精神。”1842年的冬天,马克思在《市政改革和〈科伦日报〉》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实际上指明了报刊应当在国际传播中肩负起宣传自己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一百多年过去了,虽然国际传播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新闻媒体代表自己国家和民族同世界交往的使命和任务没有变。在今天,世界正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传播能否满足中国和世界交流交往的需求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国际传播的体系化优势,让中国拥抱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为中外交流搭建起真正的桥梁。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AXW00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以教学质量文化为中心:强化地方大学校长教学领导力研究”(项目编号:CIA18027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夏康健,崔士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和深刻内涵[J].中国出版,2021(13).

【编辑:陈琦】

猜你喜欢

体系化实践路径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构建体系化试验安全管理模式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推进京津冀立法协同的体系化机制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