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辩证关系论析

2023-07-05张文婷全林峰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张文婷 全林峰

摘 要: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存在紧密联系,需要从哲学高度辩证论析两者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是共同富裕的解释框架。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求立足实际,在主动中把握历史阶段的原则,尊重规律,在开放中逐步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08-04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做出关于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讲话,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重申“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共同富裕与现代化,既是一个经典的实践旧命题,又是新时代一個亟须阐释的理论新命题。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考察两者的关系需要上升到哲学高度。以哲学思维把握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值得深入探析。

一、共同富裕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前提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对共同富裕的把握。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有必要从共同富裕的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主题。在生产力发展低下的原始社会,共同富裕是对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渴望与诉求。由于低下的生产力,原始社会只有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通过公有制进行生产与分配,才能维持氏族的生存。此时人类社会的主题是解决生存问题,共同富裕也就强调“富裕”,即剩余产品的堆积。而在生产力高速发展导致生产关系难以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时,共同富裕更强调生产关系的自我调适。从字面来看,共同富裕指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物质资料的一种均衡、平等地占有,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状态。随着生产力发展,分工与私有制出现,人类社会内部发展出不同阶级,统治阶级占有被统治阶级的生活与生产资料,共同富裕的主题,逐渐从追求“富裕”发展为“共同富裕”。反思私有制的弊端与改变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的诉求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价值观念。共同富裕逐渐具备了社会历史条件的支撑。尽管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停止,但由于人类并未完全实现自身解放,人的关系逐渐掩盖于物的关系之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以物的依赖性、服从“物”的逻辑为前提,人被彻底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资本对人的统治。但资本主义终归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不合理的、畸形的生产方式,因而必然会招致灭亡的社会形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趋向是走向共产主义。某种程度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化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考察社会主义与非社会主义的区别,就是看发展是否为了全体人民,能否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影响尚不能彻底清除,世界仍旧置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下。马克思曾做过预言:“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4]。虽然目前资本主义这一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但是两极分化问题也在不断加深扩大,所以追求共同富裕以期达到对生产力发展非正义后果矫正的目标势在必行。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任务在于大力解放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类美好愿望与现实情况的统一。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共同富裕的理解框架

中国选择以社会主义进行现代化,而没有选择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手段,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对人发展的创伤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存在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矛盾从根本上是资本的内在矛盾。竞争是资本的本性,扩张是资本的常态。不断的竞争迫使资本主义只有不断扩张才能实现资本的自我增殖,这种扩张最终将一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纳入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服务体系。看似资本有冲破一切的动力,然而资本又囿于自身的逻辑而存在一个界限、边界,若没有这种界限、边界,资本无法生存。“资本不可遏制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5]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生产资本的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价值,最终影响剩余价值的实现。于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如下结果: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并带来工人的赤贫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带来利润率的下降,全社会的生产过剩。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性的“完全空虚化”。工人的劳动逐渐沦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抹杀了人的本质力量。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逐渐分化并从工人阶级剥离,纯粹的物质生产与物质欲望遮蔽了人的本质以及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共同富裕具有清晰的社会主义底色。在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着深刻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得以实现的重要路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剖析共同富裕,需要从社会形态理论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现代化。其中暗含三层含义: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苏联式传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又不同于被资本宰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更不同于后发国家依附型现代化。根据生产力条件不同,社会主义具有“发达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是经典社会主义的论述,对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高度发展下,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原有生产力下进行积极扬弃。“不发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晚年对社会主义东方道路的理论拓新,关注的是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如何跳过资本主义制度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无论哪一种“社会主义”,生产力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发达社会主义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发达社会主义则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在两种不同现实面前,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的实现方式也不尽相同。发达社会主义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剥夺剥夺者”以实现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驾驭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扬弃。落后国家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马克思笔下,“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6]可见,落后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往往难以避免资本主义道路。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主义思维中,资本主义化意味着现代化,而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积极扬弃,是对“现代化”的超越。根据这一逻辑,落后国家有且只有经过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才能到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从根本上不属于一个时空位。中国式现代化将共同富裕视作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连接点,通过这一连接点,创新性地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置于同一历史时空位,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空间上并存”,主张既汲取资本的文明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消灭异化人的可能因素,在发展中不断解放人。

三、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的统一

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阶段目标与远大理想的问题,明确当前我国的历史阶段,处理好抽象与具体的问题。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此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的,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与人类最终解放的美好理想所做出的符合当前历史阶段的努力。共同富裕是人类解放过程中的阶段性完成,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解放,创造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马克思发展史上,存在“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社会发展理论,两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审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把人类历史的进程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关系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这三种社会形态分别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三种经济形式相对应,分别对应前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共产主义时代。“三形态论”从社会生产形式出发,考察社会主体——人的自由程度。根据这一形态论的描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旧属于第二形态。当前我国依旧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商品市场经济阶段。此时,劳动力作为商品是社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的商品生产依旧以商品交易为主要目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需要资本力量充分激发生产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5],要求第三阶段不能跨越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即自由个性阶段,必须建立在高度的生产力之上。于中国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市场经济的活力充分涌流,并以此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五形态论”以生产关系为划分,考察社会客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与“三形态论”相比,“五形态论”对社会形态的划分较为具体细致。由于根据对社会形态的细致划分,“五形态理论”包含着不是单向性的发展可能性,可能存在社会形态的跃升。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以“五形态理论”为考察视角,中国当今处于社会主义形态,更具体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中间环节,社会主义保留资本主义的部分影响,但总体方向是朝着更高的社会形态前进的。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守正创新。从理论角度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结合“三形态论”与“五形态论”的科学分析基础上,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把握历史主动,在团结奋斗中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对主客体的关系进行了统一,表现为既重视人的现代化,又重视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都包含着主客体发展的双重逻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守正创新。从实践来说,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不懈追求。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公有制、国家权力和社会规范,对资本的物化逻辑进行防范与规制。不以牺牲劳动者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不以扩大两极分化造成社会不稳定的资本增值为代价。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高阶形态”,“在其展开过程中表明为必然性”[7]。

四、共同富裕的奋进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

(一)人民中心与劳动自觉:共同富裕的主体地位与实现方式

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体现。少数人的力量激活不足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资产阶级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工人造成的恶劣影响,马克思主义揭示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使工人陷入非人的生存境地的社会根源。工人成为资本家的附属品,没有了自由独立活动的权利,资本家把工人看作“资本”,而不是真正的人。工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才能勉强生存下来,他们的劳动是被资本家强制的,而非自觉的生产活动,劳动没有给工人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使工人更加贫穷。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物质力量,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讲的实际活动的人,就是指社会上最广大人民群众。将人民群众看作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破除唯心主义,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重要一环,也是在此时马克思找到了推进社会变革的进步力量。

自由自觉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激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人类解放的角度,共同富裕是人的本质激活的阶段性胜利。首先,从人的依赖关系来看,“物”的逻辑逐渐服从于“人”的逻辑。从主体逻辑看,人的历史主体地位重新得到确认,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的生产能力、自由个性有所提高。从客体逻辑看,共同富裕表现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重富裕。尽管此时尚未完全摆脱“物”的逻辑,但一定程度上已经转为“人”的逻辑。虽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旧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但“在保證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8]的目标诉求并未发生改变。其次,个人的解放与全社会的解放的前进方向一致。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相统一。人的解放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片面的个人”存在样式,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激活,人的本质逐步丰富与完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9]最后,发展的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人的解放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来实现。通过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渐将抽象的理想假设转化为具体的历史条件,最终将人的解放变为现实。

(二)物质精神的双重富裕:人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确立共同富裕的主体地位,找到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后,需要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如果说“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界定了共同富裕的主体,“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那么“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这一认识基础上的必然要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体现出对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体性要求。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精神文化财富,都是由人民群众的物质实践活动创造的,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占有和支配。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不仅是人的全面现代化,更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人与社会全面现代化,必须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展现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资本主义体系导致工人的劳动变得没有意义。劳动沦为异化劳动,阻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遮蔽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使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成为小部分人的专属,而不能真正为所有历史主体所占有。除了对物质生产的占有与支配,统治阶级还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应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各种观念,并强调精神生产是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9]。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根基,各种思想的解释应该从现实的实践中寻找,而不能超越历史条件。人们在改变自身物质条件时,自己的思想也在被改变,人们精神生活跟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形成了拜物教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遮蔽,导致了人们建立各方面的联系需要围绕交换价值来进行。物质财富成为生产的唯一目的,如此普遍的物化现象造成了人的精神萎靡。纯粹的物质生产欲求,导致人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精神上的愉悦,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受到压抑。高度的精神文明归根到底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做支撑。人与社会的全面现代化,要求自由自觉的劳动重新回到人们手中,使生产力的发展用于改善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只有当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人们身心被摧残的现象才能消失,人们可以自由自觉地劳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意味着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天赋选择职业,可以利用充足的空余时间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获得精神享受,这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

五、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路径要求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在促进生产力与调适生产关系中推进共同富裕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需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进程。共同富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是最为基础的层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面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传统的高速发展模式难以做出有力应对,这就要求从以往的高速发展模式调整到高质量发展模式上。这也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力回应,也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生动体现。

(二)坚持适度性原则,在物质生产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内在统一中分阶段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就应当以逐步完成对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为任务与要求,努力推动物质生产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统一。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目标,共同富裕依旧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轴心。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筑牢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条件。当然,仅仅重视物质生活是不够的,缺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扬,必然会导致精神生活营养不足,这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处于社会引领地位,最终导致社会撕裂。互联网发展方兴未艾,在互联网的放大作用下,意识上的冲突甚至容易上升为经济、政治上的冲突,引起社会混乱与不安定。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需要运用历史辩证法,将共同富裕置于一个动态的思想域中,将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正视我国国情,承认我们依旧处于一个有差异的复杂社会,共同富裕不可能完全同步同等。在新时代共同富裕实践中,以远大理想为目标,以阶段目标为指导,不断推动生产力与物质财富积累,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将共同富裕问题从“抽象产物”逐渐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准则,不断细化阶段目标,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最终实现更高社会形态的跃升。

(三)坚持世界性原则,在全球视野与全球化实践中推进共同富裕

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0]开放,要经历一个渐进开放的过程,然后才能做到全面开放。新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从开放到全面开放的过程,是渐进开放过程的重要例证。新时代中国实施的开放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而且开放的程度将会逐渐加大。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在理论上在扬弃中相互借鉴,中国与世界在经济上彼此合作。与西方用掠夺和剥削方式走向现代化的模式不同,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勤劳和平致富。这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积极探索出来的。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用哲学的批判力量审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不仅彰显了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厚度,也在精神力量的不断转化过程中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总之,把握和解读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辩证关系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科学厘清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内涵,更使我们明晰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实现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3]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4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