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考察

2023-07-05郭清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

郭清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重要观点。历史地看,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舞了中国革命走向世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帮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与赞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了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使中国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仍将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拓展世界眼光,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胸怀天下;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68-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具有强大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并从六个方面做出概括和阐述,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觀念、坚持胸怀天下。这不仅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当今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关键的整体把握和深刻洞察。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独特创见,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风骨,代表着党的伟大情怀和价值导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处理外交事务和国际问题的重要遵循,也是中国领导人在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中始终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的生动诠释。因此,深入梳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脉络,可以更好地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战略思维和精神气质,不断系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前途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鼓舞了中国革命走向世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团结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欺凌奴役中国人民的苦难历史。秉持“开眼看世界”的时代格局和“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世界情怀,中国共产党用开放眼光审视国际局势,将中国革命视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不仅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也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由民族危机引发对世界的思考

中国对世界的思考,来自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和逐步沦为世界配角的现实境况,大批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受到世界中心向西方转移的影响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和道路。在欧洲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他们接受着革命的新思想,接触着真实的资本主义社会,逐步形成开放思维和世界眼光,最终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人真切地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置身世界局势思考中国问题,探索谋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李大钊曾畅想“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246,蔡和森在信中说要“以一人之忧共诸天下,以天下之忧纳诸一身”[3]4,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更是早早将个人与民族、世界紧密联系并强调“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4]1。以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秉持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肩负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担当,积极探索着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革命道路。

(二)中国需要与世界建立紧密联系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缺乏实践经验和组织经费等问题,认识到在成长壮大、担负领导中国革命重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自身努力奋斗,还要放眼世界积极争取各国进步力量和友好人士的认可。一方面,中国革命的实践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1922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并成为其中的一个支部。伴随中国革命的深入和国际视野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共产党曾在第三次代表大会上明确宣布其使命是“解放全世界的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5]166。这也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不再是“单独行动”,而是要融入世界革命潮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洞察世界发展大势的政治眼光和心系天下的战略格局,逐步意识到民族解放需要得到更为广泛的国际承认与支持。为凸显战争正义性,谋求国际认同,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刻板印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利用《救国报》《先锋报》等报刊媒体进行对外宣传。同时,在外国记者的切身观察和报道下,延安成为国际媒体上中国进步、光明的象征,国际社会也开始了解党在抗日战争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提出的观点。文中提到“两种世界革命”和“两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理论”,不仅明确了中国和世界的内在联系,也表现出毛泽东本人对世界革命发展趋势和国际格局的清晰认识和独特见解。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帝国主义时代的世界格局已经被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并将自己视为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一部分。而中国革命道路就是要争取和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6]666,“在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6]667。换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其奋斗的最终方向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抗日战争的深入以及对国际格局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也开始积极执行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7]253,推进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则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侵略不仅威胁中国,而且也威胁世界和平,尤其是太平洋的和平”[4]390。基于此,中国不仅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同时也为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赢得了宝贵时间,为此后推动构建战后和平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

(一)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争取世界和平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处理与原来大国、强国间的关系,找到与国家利益相符合的战略定位是中国共产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面对美国在意识形态上敌对、在政治上孤立、在经济上扼杀、在军事上威胁的严峻态势,中国共产党以推动世界和平为己任,积极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争取世界和平稳定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目标和宗旨。党在反抗外敌入侵中成长壮大,反对战争、反对霸权、反对强权,争取世界和平是党与生俱来的鲜明品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会见外国政党访华代表团和率中共代表团出访时,始终将制止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作为会谈的重要内容。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的决议》中就曾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要“促进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世界和平、民族解放、民主和社会主义的事业”[8]55,足见党在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目标上的决心与信心。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对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给予了坚决支持。从非洲人民争取独立武装斗争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反美帝国主义斗争,中国都给予无私的帮助,彰显出了高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9]296,也表明了新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可见,中国共产党以特有的笃定沉着、坚毅自信稳妥应对着外部风险挑战,切实为世界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结成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从“一个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从“一条线”到“一大片”,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三个世界划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国际社会矛盾和世界历史趋势,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总体利益入手,团结包括亚非拉国家和第二世界国家在内的人民,使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以世界多极化趋势为支撑、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战略理论,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和世界格局发展。一方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有效推动了日内瓦会议达成和平协定以及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中国同周边国家边界问题的有效解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国际新秩序的基础,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向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方向发展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毛泽东同志经过深思熟虑后明确判断国际格局变化的概括总结。其作为超越不同意识形态、阶级属性和社会制度的伟大战略思想,是以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为划分标准的战略调整,不仅明晰了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为确立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谋求和平稳定的对外主张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和凸显天下胸怀的典型范例,不仅在国际上进一步廓清了部分国家对于中国的偏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突破与创新,也促使中国联合其他国家结成了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三)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新中国外交始终肩负着拓展友好合作关系和增进中外人民友谊的光荣使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和对世界局势的战略考量。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认识到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威胁依然存在,可以通过积极提供军事和经济等援助来促进受援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发展,联合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壮大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来化解第三次世界大战威胁。在“一边倒”對外政策背景下,中国除却致力于自身发展,还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的对外援助工作开始由社会主义国家向其他亚非民族主义国家多元拓展。中国共产党心系天下发展的情怀理念、无私慷慨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独树一帜的外交风格也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纳。事实上,积极发展对外友好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并付诸实践的外交理念,不仅符合全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解决国际争端问题的良方。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一些西方国家虎视眈眈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颠覆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逐步打破美国遏制和孤立政策,积极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譬如,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后,中国又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周边国家朝鲜和蒙古建立友好关系。此后,中国与缅甸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并同多数亚非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签订友好条约,逐步打开了新中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探索是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利己主义,化解与周边国家矛盾冲突的典范,不仅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理想和人文关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经过深刻而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注重探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片面追求自身利益的发展模式,适时调整对外方针政策,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自由的人民一道,共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0]297。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分别从十个方面阐释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其中就明确写到“中国自己决不称霸,也坚决反对来自任何方面和以任何形式出现的霸权主义”[11]962等内容,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决心,也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原则提供了重要依据。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也从未侵略过别国一寸土地。和平与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也蕴含着党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把握和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选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2]105,“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12]282可见,中国共产党能够及时立足现实之需和发展之要,始终用天下眼光审视世界,在实践中将如何在国际事务上发挥作用与如何做好经济建设相结合,努力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合作共赢与共同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深知闭关自守造成近代中国愚昧落后的历史教训,因而通过改革开放加快中国发展步伐的总体思路开始形成。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格局。在空间地域上,我国在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后又相继开辟了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沿海多层次、点面结合的辽阔开放地带。在战略措施上,中国共产党开始思考如何做好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大文章,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努力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上实现突破,使得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开放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张国际合作、推动共赢,坚持发展自己、造福世界,力所能及地以自身的发展带动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以中国国情和世界需求为基准,走上一条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及时根据国际形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调整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先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外资和开展对外贸易等方式,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借鉴西方先进发展经验发展自身,加快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加强对外经济技术的交流合作,以外在拉动和内生增长的有机结合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还在总结前期对外援助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张国际合作、推动共赢,力所能及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以促进共同发展。譬如,结合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成套项目、技术合作等方面帮助其他国家削减贫困、实现发展,对受援国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各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已然证明,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扩大对外开放不仅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也是中国共产党以积极主动、开放包容的姿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天下情怀的生动例证。

(三)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

“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深深懂得中国民族利益的充分实现不能离开全人类的总体利益。”[13]39在对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及对国际发展趋势的深度把握上,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角色定位进一步上升为国际责任的承担者,并在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中满足了国际社会对主权国家的期待和要求,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塑造出中国共产党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坚持国际主义原则的良好形象。正如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所示:“我们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同我们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的崇高的国际义务是一致的。”[13]39在实践层面,中国始终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1990年中国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决心和信心,开启了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序幕。此后,中国军队维和官兵的数量和类型全面发展并逐渐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坚力量,为推进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大国国际责任,通过维和行动来调节区域冲突的具体措施,进一步维护了全球和平与安全,阐明了其价值理想关怀及对未来美好世界的追求。此外,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彰显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在完成亚丁湾、索马里的护航任务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制定并完善有关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法律法规和工作机制,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切实维护人权的真实愿望,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事务的深度和广度,生动诠释了中国在不断成长中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大国情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1]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通过对古今中外、东西南北先贤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构想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源自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不仅浓缩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深邃思考和立足天下的济世情怀,是回答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也代表着一条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并发出倡议。在全球治理层面,他相继提出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理念;在地区层面,他提出要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等对外战略构想,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人民宣告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此外,通过“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中国共产党也在气候变化、减贫、反恐、网络安全和维护地区安全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14]61。譬如《巴黎协定》《核安全公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等国际公约都是在中国积极倡导、力推并与世界合作推动中得以实行。而就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而言,中国积极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合作通报国内疫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和实时动态,不仅建立起沟通交流机制,也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來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14]6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针对全球治理问题提出的化危为机、行稳致远的智慧结晶,是党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胸怀的重要体现,也是党为世界人民谋和平发展的生动诠释。

(二)倡导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国际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主张多元包容、携手合作的博大胸怀和精神追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1]从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以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的方式和理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譬如,提倡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超越历史上的意识形态对抗,实现包容共存、和而不同的全新发展道路,也是中美之间大国关系的合理走向和协同方案。通过洞察国际大势,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也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1]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全方位、全领域开展周边外交来看,巩固、拓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立足点,也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示范区。中国是邻国众多的国家,营造安全稳定的周边关系是和平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1],使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密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不仅是中国从发展中大国、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的政治宣言和广泛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基本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以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际行动。

(三)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现代化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孜孜以求的主基调,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旋律。实现现代化不是单选题,更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要根据各国的历史条件、文明发展等因素“量体裁衣”。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东升西降”的世界趋势变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世界人民福祉,不仅在处理国家关系中秉持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原则精神,也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资源和空间。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中国不仅倡议和推动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还促使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联动效应和正面外溢效应。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稳步前进为经济停滞、民族分裂、政局动荡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重要启迪,为渴望独立发展、加快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消解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所谓公理,打破了国家发展与让渡独立性间的悖论,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重构了现代化的历史叙事、空间叙事,改写了现代化的学术话语、理论术语,代表的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是兼具内源生长性和外延适用性的重要公共产品。中国从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中走来,深知和平的珍贵。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我国不仅用几十年时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也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使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内驱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针对人口压力、城乡区域发展失调、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做出了科学解答。实践已然证明,坚持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什么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共产党以宏阔视野和开放胸襟根据自身历史和国情做出的正确选择。

(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15]539。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见贤思齐、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中华文明也在交流互鉴、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共产党在考察中国自身文明发展实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诉求、审视世界文明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做出的伟大论断,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胸怀和美美与共的理念。一方面,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坚持维护文明多样性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立足世界和谐、人类进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国应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诸多国际场合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主张,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16]。另一方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全球性问题持续关注中形成明确且被广泛认可的主张和方案。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回应文明冲突和矛盾问题,成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1],这不仅为减少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价值文化之间的文明冲突指明了方向,也对在世界文明中构筑起相互包容、合作、交流的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

五、结语

盛会凝聚人心,蓝图催人奋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1]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离不开“历史和现实”[17]相结合的办法。回首历史,坚持胸怀天下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实践问题的牵引和推动中展现出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立足现实,坚持胸怀天下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从容不迫應对国际局势、游刃有余处理国际问题的重要依据,促使着党日益成长为推动全球变革、提升全球治理和加快全球发展的引领者,也将持续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以何种方式推动中国社会实践和世界历史发展。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今日中国早已告别那段苦难辉煌的岁月,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以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形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将依然坚持胸怀天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抓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历史际遇,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问题中展现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与自信,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蔡和森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36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17]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N].人民日报,2022-10-27(1).

猜你喜欢

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中国海疆权益的真实记录
大平调剧种的形成探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