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团建”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理路
2023-07-05康立芳
康立芳
摘 要: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渗透力、针对性与亲和力。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党建增进党员身份认同与团建提升团员身份认同的内在要求,使“党建+团建”场域具有可行性。运用“党建+团建”场域,要推进党支部智慧化与团支部信息化,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组织生活;推进党(团)支部建设协调联动,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党(团)员身份认同培养。
关键词:党建;团建;执政党认同;党员身份认同;团员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80-04
增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的重要目标。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是大学生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中“既有政治优势,也有组织优势,能积极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培养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使其发挥带头作用”[1]。探究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现实路径,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实践向度,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以“党建+团建”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必要性
(一)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
大学生党支部是大学生党员群体的组织依托,大学生团支部则是大学生团员群体的组织依托。大学生党支部集中了在思想、政治、行动层面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学生,对其他社团组织发挥示范、引领和统摄作用。大学生团支部集聚了所有大学生团员,团员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达到九成以上。在团支部中,相当一部分优秀团员陆续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陆续成为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他们在接受团的教育与管理的同时,接受党的教育与管理,在继续参加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同时,参加党支部组织生活,持续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以“党建+团建”为现实场域,依托大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建设、党员和团员教育管理的载体,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在大学生社团中的政治优势与引领作用,发挥党员和团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规模优势和示范效应,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渗透于所有大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面向所有大学生党员和团员,有助于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拓宽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二)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与渗透力
以党建引领团建、以团建助推党建,将党建与团建深度融合,是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都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和引领大学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三会一课”和“三会两制一课”,对大学生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的理论教育与思想引领,从理论层面增强大学生党员和团员身份认同。大学生普遍处于青年阶段,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精力充沛,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强调实践体验,通过组织符合青年特点、富有青年气息、具有青年风格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活动、见习实习、情境教学、纪念活动和仪式庆典等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和团员体察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学习“四史”,从实践层面增强大学生党员和团员身份认同。以“党建+团建”为现实场域,通过党支部与团支部的日常建设与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融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三)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以“党建+团建”为场域,有助于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融合,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在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中,“三会一课”都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既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组长、党课主讲人的主导作用,防止组织生活表面化、形式化、娱乐化和庸俗化,又发挥大学生党员在“三会”与“一课”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组长、党课主讲人扮演教育者角色,按照“三会”与“一课”规范化要求“开好会”“讲好课”,将规定动作做到位,将自选动作做出色,提升“三会一课”质量,使参会或听课的党员在思想上受到洗礼、政治上受到锤炼、党性上受到淬炼;大学生党员在其中扮演受教育者角色,参会或听课的态度、热情与状态直接影响“三会一课”效果。要言之,以大学生党支部建设为现实场域,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贯穿党支部组织生活全过程与各方面,有助于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教育的综合效果。
同样,在大学生团支部组织生活中,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团小组会、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和团课也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既发挥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委员会、团课主讲人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团员的主体作用。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委员会、团课主讲人在“三会”“两制”“一课”中扮演教育者角色,致力于将“三会”“两制”“一课”的规定动作做到位,同时创造性地拓宽视野、拓展内容、创新形式、提升水平,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团员在其中扮演受教育者角色,他们的精神面貌与现实表现同样影响“三会”“两制”“一课”的效果。要言之,大学生团支部组织生活将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将面上的“漫灌”与点上的“滴灌”结合,既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又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与实效性。
二、以“党建+团建”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可行性
大学生党员与团员的特点、党支部与团支部的优势、党建与团建的协同联动,为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创造了现实条件。
(一)外在条件: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
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以“党建+团建”为场域提供了外在条件。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有助于发挥党员群体对非党员群体的“朋辈教育”效應。大学生党员群体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可以对非党员群体发挥带动作用,“学生党员是党在高校的宣传队和播种机,在广大学生中具有组织带动、工作带动、队伍带动、榜样带动作用”[2]。在思想上,党员群体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其思想境界与精神风貌会感染非党员群体;在政治上,党员群体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其政治品格和政治定力会影响非党员群体;在行动上,党员群体自觉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实践品格和实践精神会带动非党员群体。大学生党员在同辈群体中的示范作用,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以“党建”为场域提供外部条件。
大学生团员的普遍性,有助于扩大团的教育管理覆盖面与影响力。在校大学生中,团员比例非常高,班级团支部吸纳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基层团组织日常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团员日益增进对团史、团情、团务的深入了解,增强团的意识、团的观念,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大学生团员的普遍性,为我们通过团员教育管理增进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提供外部条件。
(二)现实可能: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
党建带动团建、团建促进党建的共生关系,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以“党建+团建”为场域提供了现实可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具有特殊政治关系,《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章程》指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3]。党建与团建相辅相成,党建引领与带动团建,团建促进与助力党建,二者形成共生关系。党支部在思想上引领、政治上引导、行动上引航团支部,团支部在思想上紧跟、政治上追随、行动上助力党支部。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以“党建+团建”为场域提供组织条件。
(三)现实机遇:增进党员(团员)身份认同的内在要求
党的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员身份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從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4]。大学生的党员角色是后天获取的,党的意识是后天建构的,对党组织的思想认同、政治依靠、工作服从和情感依赖是后天形成的,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也是后天塑造的。引领大学生党员增强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感,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党员使命,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利,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
团的建设着眼于增进团员身份认同。在团的建设中,基层组织通过组织生活引导团员正确行使团员权利,增强对团员身份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为解决共青团“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问题,强化共青团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共青团提出“让团干部更像团干部”,以摆正团干部的角色和位置,“让团员更像团员”,以保持和增强团员先进性,“让团组织充满活力”,以打造青年群众“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精神家园。
三、以“党建+团建”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现实路径
(一)党支部智慧化建设与执政党认同培育同频共振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在数字时代学习、生活、成长,他们的阅读习惯、交往方式与接受心理都受到数字时代的深刻影响。为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我们需要将大学生党支部的传统优势与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结合,推进党支部组织设置、生活与管理智慧化。
第一,推进大学生党支部组织设置智慧化。传统的大学生党支部以“线下”组织形式为主,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传统大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设置“智慧党支部”,拓展党支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时间与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面对面”与“键对键”优势互补,拓展党支部的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
第二,推进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智慧化。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推进“三会”上网与“一课”在线,降低“三会一课”的时间成本,提升“三会一课”的便捷性、吸引力与亲和力。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定期召开“三会”、讲授“一课”,激励大学生党员就会议和党课主题展开在线讨论,推进党员之间、支部委员之间、党员与支部委员之间的多维互动,激发主体性,增强获得感。
第三,推进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智慧化。传统的大学生党支部采用同质化管理、静态管理与粗放管理,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党支部工作的需要。为此,需要推进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运用大数据技术,组建党员与党支部信息数据库,达成“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天在看”[6],实现党支部工作量化管理、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将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教育、培养和考察材料电子化;将主题党日、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党务活动在线化,提升党员参与度;将党员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现实表现数字化,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实现党员考核可视化、可量化。
(二)团支部信息化建设与执政党认同培育同向同行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加快高校共青团互联网战略转型,推进‘青年之声平台建设,落实全团‘智慧团建要求,打造新媒体阵地集群,统筹建好网络工作队伍,加强网络文化内容供给”[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8]。为解决团支部被边缘化的问题,要顺应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团员的期待,“把共青团的信誉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有机嵌入,把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无缝对接”[9],推进大学生团支部信息化。
首先,依托“两微一端”推进“网上共青团”,提升“网上共青团”联系、服务和引导大学生团员的能力,使“网上共青团”“网下共青团”深度融合。在“网上共青团”建设中,要学习用户思维、大数据思维、众筹思维、跨界思维和共享思维。学习用户思维,坚持“以大学生团员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尊重大学生团员主体地位;学习大数据思维,注重大学生团员需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精准指导大学生团支部的决策和行动;学习众筹思维,强化团队协作,破解共青团组织内卷化难题,与大学生社团组织实现合作共赢;学习跨界思维,全方位整合各类资源;学习共享思维,广泛凝聚大学生团员的智慧,使网上共青团与大学生团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共同发展[10]。
其次,推进“青年之声”平台提质升级、扩容增效,按照“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强功能内容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推动与重点工作整合、推动强化工作保障”[7]的思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青年之声”平台建设成反映学生呼声、回应学生诉求、维护学生权益、服务学生成长的统一品牌和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5]“青年之声”平台要整合资源,着力解决大学生团员的权益问题,将服务供给与价值引领结合,提供精准服务。高校团委要运用“青年之声”组建大学生团员“需要”数据库与校内“服务”数据库,利用智能手机的“微端”实现“需要”与“服务”的精准对接,实现校内各职能部门“碎片式服务”与团员“碎片化时间”有效联结[11]。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掌握大学生团员的思想动态,对大学生团员思想状态进行精准画像与科学归类,向大学生团员推送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助力其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思想境界、净化心灵世界、陶冶艺术情操、澄清思想认识、廓清思想迷雾。
再次,推进“智慧团建”走深走实,推进大学生团支部基础团务、团员管理与团员信息统计“上线”,实现团务公开、团情透明、数据共享,提升大学生团支部信息化水平。借鉴山东等地“智慧团建”实践经验,“以信息动态采集、基础团务网上管理、工作部署网上推进等功能为重点,努力实现全团有网站、各级有门户、团员有账户、基层有平台、干部有窗口、活动有舞台”[12]。在团支书培训中,宣讲新媒体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规律与特点,提升团支书运用新媒体推进“智慧团建”的意识和能力。选树与表彰团支书“智慧团建”先进典型,激发“智慧团建”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最后,将大学生团支部的政治优势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运用大学生团员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讲好共青团故事、传播好共青团声音,建设和维护大学生团支部新媒体矩阵。大学生团支部要着力建设、使用与维护本团支部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平台,采用大学生团员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微音频、微图像等形式,运用短、平、快的话语风格[11],将共青团主张具象化,吸引大学生团员的关注与回应。学校团委、院系团总支要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团支部新媒体平台建设的指导,将团委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大学生团支部的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新媒体矩阵上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画好同心圆。
(三)协同推进大学生“党建+团建”设与执政党认同培育
推进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的协调联动,将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大学生党员(团员)身份认同培养,使党员(团员)教育管理与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相辅相成。
首先,推进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的协调联动。党建带动团建、团建助力党建,是进一步密切党团关系的重要途径,“‘党建带团建使党团关系在工作空间上进一步密切,‘推优入党使团组织向党组织输送新生力量成为制度性安排。”[13]高校党委要完善党建带动团建、团建助力党建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与保障条件。健全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建设的协调联动机制,定期举行党支部委员会与团支部委员会的联席会议,将大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工作交流、信息互通与情感沟通制度化、常态化;大学生党支部要主动联系和服务团支部,为团支部建设提供资源与条件,引领和指导团支部建设。大学生团支部要主动对接与助力党支部,为党支部建设提供支持与协助,按照推优入党的条件和程序,积极向党支部推荐优秀团员;同时,大学生团支部要传承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将“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结合,为党支部“补台”。
其次,大学生团支部要强化对团員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教育,建立和执行团员身份明示制度。大学生团支部要传承“思想建团”“理论强团”优良传统,教育和引导团员不忘入团初心,担当团员使命,实现“组织入团”与“思想入团”深度融合。大学生团支部讲“团课”要“想团员之所需、说团员之所思、解团员之所惑”[14],缩小“团课”话语供给与团员学习需求的差距;编写“应知应会”手册,组织团史团情知识竞赛,引导团员在“团课”以外的时空环境中自主学习,将团史团情内化于心,增强团员对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大学生团支部要建立和执行团员身份明示制度,要求团员参加团支部活动时佩戴团徽、亮明团员身份,引导团员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每名团员成为青年的一面旗帜,“开展团员承诺践诺和履职尽责活动,推动全体团员成为注册志愿者、网络文明志愿者,引导团员立足岗位、立足日常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5]。
最后,大学生党支部要强化对党员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教育,建立和健全明示党员身份的工作机制,增进党员政治生日的仪式感与教育性。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既是党员的终身课题,也是党支部的永恒课题。大学生党支部要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组织党员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学习中共党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引导大学生党员在思想、组织、工作与情感层面认同党、支持党、服从党。大学生党支部要传承“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优良传统,将教育和引导党员“思想入党”作为经常性工作,建设学习型党支部。创新载体、话语和方法,向党员讲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要义与实践要求;将叙事与说理、理论与信仰结合统一,讲好故事以增加大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温度,讲清道理以深化大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厚度,坚定信仰以提升大学生党员理论教育的高度[16],助力党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进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大学生党支部要通过要求党员“戴党徽”参加组织生活、执行党员公开亮牌制度、监督党员履行党员义务等措施,唤醒党员意识,擦亮党员身份。党员身份是全天候、全地域的,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要牢记党员“第一身份”,既用自觉佩戴党徽的仪式行为明示党员身份,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更将党员身份铭记于心,做表里如一、形神一致、自在自然的共产党员。大学生党支部要组织大学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加强学习交流、深入谈心谈话,开展开诚布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大学生党员发放“党员政治生日纪念册”“党员政治生日纪念卡”,定期举办政治生日活动,勉励党员不忘入党初心、牢记党员使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99.
[2]吴巧慧.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育人功能的四个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7).
[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N].中国青年报,2018-07-02(1).
[4]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当代党员,2018(19).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
[6]董莎莎.精准发力“智慧党建”[J].当代党员,2018(9).
[7]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N].中国青年报,2016-11-22(1).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9.
[9]胡献忠.让“青年之声”扣住共青团改革的脉搏[J].中国共青团,2017(4).
[10]胡献忠.大数据时代共青团的组织重构与功能实现[J].青年学报,2017(4).
[11]李扬.“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团建的新路向[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5).
[12]胡献忠.共青团改革议程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
[13]胡献忠.从严治党到从严治团的内在逻辑[J].中国共青团,2017(2).
[14]杨怡斐.大学生团员对高校共青团的组织认同提升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8(6).
[15]本报评论员.让团员更像团员——三论大力推进从严治团[N].中国青年报,2017-02-09(1).
[16]王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23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