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张秋运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3-07-05胡梦飞仇嘉琪
胡梦飞 仇嘉琪
摘 要:张秋古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具备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张秋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宣传力度不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古镇风貌保存较差、文旅融合程度较低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相关部门应采取加强宣传推介、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实施分类保护、完善配套设施、整合旅游资源、恢复古镇风貌、打造特色旅游等举措,以运河文化理念为基调,深刻把握张秋运河的文化、历史和现存风貌,努力实现文化积淀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真正将张秋镇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北运河古镇。
关键词:张秋;运河古镇;文旅融合;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90-04
大运河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体,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在运河沿岸分布着众多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的古镇。古镇在历史上是沿线民众的生活聚居地,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们记录并反映着大运河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是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
张秋古镇位于聊城阳谷县城东20公里,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北与阿城镇毗邻。“张秋”之名最早见于唐五代时期,宋代称“景德镇”,明代一度改名为“安平镇”,清代复称“张秋”,沿用至今。明清两代,由于得大运河和大清河水运之便,张秋镇工商各业发展较快,当时有“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说。鼎盛时期的张秋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2]。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黄河改道,运河淤塞,张秋古镇逐渐衰落。本文在梳理和分析张秋镇运河文化遗产概况及现状的同时,重在探讨其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举措。
一、张秋镇运河文化遗产概况
张秋镇位于聊城市阳谷县东南部,是京杭大运河上的历史名镇。元明清时的张秋,因处于寿张、东阿、阳谷三县交界和会通河中段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三县人流、物流集聚中心和著名小商品集散中心。同时,张秋镇又是大运河与金堤河、黄河的交汇处,集龙山文化、运河文化、黄河文化、运河繁荣带来的商业文化、景阳冈水浒英雄文化、诚信文化、农耕文化等多种文化体系于一体,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张秋镇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其内容和属性,可将其分为运河河道及附属设施、运河相关历史遗存和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类(详见表1)。
历史上运河的流经使得张秋运河文化呈现出包罗万象的特点,从而衍生出了一种既不同于本土文化,又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特色文化。商品经济的繁荣营造出别具风格的商业气氛;人口的流动和市民队伍的壮大,孕育产生了市井文化;络绎不绝的往来船只带来了各个地域的风土人情,融会贯通成为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张秋运河古镇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张秋运河文化遗产现状及问题
张秋古运河从整体上基本延续了历史风貌,水工设施保存完好。再加上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具有开发旅游的优势条件。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围绕张秋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宣传力度不够,保护意识薄弱
张秋镇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但因缺乏宣传推介,除了在聊城市内小有名气外,外界对其历史和文化几乎一无所知。一提到“张秋”,往往以为指的是济南的“章丘”。“当地在偏重水浒文化内容打造的同时,忽略了运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未能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3]由于缺乏对张秋运河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旅游吸引力和接待能力的不足,来张秋镇旅游的游客往往在参观完景阳冈风景区之后就选择离开,很少在镇内停留。当地民众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深刻认识,保护意识匮乏,破坏遗产的行为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宣传和保护的薄弱有很大关系。
(二)运河河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自大运河申遗启动以来,各级政府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张秋古运河进行整治,运河水环境整体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因张秋段運河缺少补给水源,现已成为死水,自身净化能力大大减弱。大量未处理的生产、生活垃圾充斥运河之中,严重污染了运河水质。
(三)古镇历史风貌保存较差,传统建筑格局变动较大
“古镇是点、线、面及自然基地要素的统一复合体,四要素存在于古镇不同层次的空间中,共同形成了每个古镇独特的个性和格局。”[4]古镇之所以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因为古镇的历史人文环境与其独特的空间格局融为一体,相辅而成。张秋古镇历史上名胜古迹众多,但现在只有几处历史遗迹得以保留。虽然镇上颁布了保护现有文物古迹的条例,但部分文物古迹的保存状况仍然较差,情况颇为堪忧。房屋、蔬菜大棚等建筑占据运河堤岸,部分建筑风格与古镇历史文化不协调,严重影响运河沿线历史风貌。此外,由于资金的问题,维护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新建、改建、扩建的构筑物被破坏的情况在遗产区和缓冲区仍时有发生,如开挖水渠、乱占乱用等。
(四)开发力度不够,文旅融合程度较低
张秋镇历史文化悠久,现存多处文物古迹被列为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但各文化遗产分布较为分散,再加上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其无法由点到面、串珠成链。由于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阐释力度不够,再加上缺少科学规划和设计,导致文化资源的旅游转化率较低,文化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高,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特色品牌。现有旅游产品与运河缺少有机联系,没有讲好运河文化故事。
三、保护和传承举措
针对张秋镇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古镇保护与利用目标,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宣传推介,增强保护意识
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积极对张秋镇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推介,提高民众的关注程度,增强其参与意识与保护意识。要深入挖掘运河民俗文化的魅力,在继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找寻新的发展路径,使运河民俗文化焕然一新。通过举办运河文化书画展、产品展、旅游节、博览会等活动,以旅游节庆推动运河文化宣传。另外,张秋木版年画、景阳冈白酒等特色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可通过宣传推介,拓宽其销售渠道和市场,实现生產性保护。
(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保护运河生态环境
“古镇保护开发不仅要对老街区和古建筑进行保护和整理,还需要对古镇的整体环境进行整治。”[5]在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想切实保护古镇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使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运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要完善运河本体和水环境的质量检测体系,健全保护运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生活、工业污水的排放。向运河沿线居民和企业开展教育宣传,严禁倾倒生产、生活垃圾。规划沿河整体景观,尽快整修和拆除侵占河道、与运河景致无关的建筑物。地方相关部门应严令禁止在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区域私自修建建筑物,并对违反相关条例者进行处罚。重点做好运河周边生态环境的绿化工作,打造古镇绿色滨河生态廊道。
(三)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
要想实现对古镇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活态传承,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关键。要在县、乡(镇)两级成立专门的运河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管理人员,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建立稳定、高效的管理体制,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要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争取省、市各级财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资金支持。建立健全遗产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对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张秋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力度,为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四)区别对待,分类保护
张秋运河文化遗产种类众多,既包括河道、建筑、水工设施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涵盖饮食、民间工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遗产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山陕会馆、清真寺、城隍庙、陈家大院是反映张秋古镇商业历史和大运河经济文化廊道功能的重要见证,由于张秋古镇格局基本无存,目前要做好这些现有历史文化遗迹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各类历史文化遗迹要根据功能,结合社区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合理安排功能分区。运河上的古桥、古闸要加强保护,古闸脱落于水中的石块应及时加以复位。镇中古运河可作为镇区休闲公园加以开发,但要注意与周围历史环境相协调。在非遗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切忌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力求原汁原味地展示张秋非遗文化。
四、旅游开发的策略及建议
近年来,阳谷县张秋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优先方向和促进消费升级的关键所在,不断开拓新认识和新思路,提出“一系四区”建设图景,即运河水系、农业生态观光区、景阳冈旅游风景区、金堤河风景休闲区和古镇风貌区,使文化旅游产业更上新台阶。但由于缺少资金等原因,很多规划依然存在于文本层面,尚未得到具体实施。要牢牢把握国家小城镇建设、乡村社会开发与治理、山东西部隆起带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张秋镇黄河、运河、金堤河三河交汇的地理优势,依托张秋镇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认真筛选,精心设计,最大限度地体现张秋镇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宣传推介,完善配套设施
历史上,张秋为运河沿岸商贸名镇,也是治黄保运的关键地区。可以推出“河政枢纽,运河古镇”或“黄运交汇,漕运重镇”“游古运河,赏张秋镇”等宣传口号,提高张秋古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出版关于张秋镇的书籍,开发“运河古镇张秋”微信号,开讲“运河与张秋”大课堂等,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在古镇中心建设运河公园广场,为民众提供了解运河、热爱运河、保护运河的平台。广场周围筹建运河图书馆、运河电影院、运河大讲堂等设施,以促进运河文化的传播。建设一批小型博物馆,如古镇漕运博物馆、古镇民间艺术博物馆、古镇历史博物馆等,搜集散落民间的文物,予以合理安置。在镇内设立观光游览车,科学规划旅游线路,为游客参观、游览提供便利。同时,修建星级酒店、主题公园、特色餐厅、大型超市、体育馆、KTV等餐饮、娱乐、休闲服务等设施,以满足游客吃、住、游、娱、购等多方面的需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高镇区环卫管理水平,与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改厕工程相结合;完善镇区道路、路灯、绿化带等基础性设施建设,打造“最美乡村游、魅力农家乐”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品牌。
(二)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旅游资源
“历史镇区的发展在功能上、物质空间上实现多样化才能具有活力,而不仅仅用于游客观赏和居住。”[6]张秋镇是京杭运河上的名镇,运河文化的遗存相当丰富,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这里距国家3A级景区景阳冈仅2公里,交通便利。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来张秋体验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游客不断增加,运河文化旅游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张秋镇虽然文物古迹众多,但由于分布过于分散,缺乏科学、系统的保护和开发,无法给当地创造经济效益。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文化遗产旅游,整合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国土资源等部门,成立集旅游、餐饮、娱乐、开发等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公司,将较为成熟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三)依据文献资料,适当恢复古镇建筑格局
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运河聚落遗产的长期动态保护和有机更新,是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7]。张秋古镇全盛时,面积庞大。运河穿城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二城,并有城墙环绕,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元代开会通河穿镇而过,并在镇内设立都水分监衙门。张秋镇城几经修建,颇具规模。至清代镇城有九门:南门、西南门、水南门、东南门、东门、北门(运河北)、北门(运河西)、西门、东北门。城门外均为关厢街,旧有“九门九关厢”之说。镇内有72条街82胡同,街道多以经营货物命名。镇内还有寺、庙、观、祠数十处,并有戊己山、挂剑台等名胜古迹。现今主要街道东西大街已拓宽至30米,两侧建筑为粗陋的仿古建筑,临街店铺全部为缺少文化特色的高层楼房。南北大街宽25米,为仿古步行商贸饮食一条街。只有北清真寺、山陕会馆附近街巷还保持了传统的格局和尺度。
打造张秋运河古镇,必须在对现有城镇格局进行改造提升的前提下,适当恢复或重建相关历史遗迹。要按照康熙《张秋志》中的张秋镇城市布局图,划出专门区域,重建张秋镇古城墙和水门,并适当恢复北河工部分司衙门、捕务管河厅、戊己山、仓颉墓、挂剑台、阳谷管河主簿厅、寿张县管河主簿厅、张秋镇水次仓、张秋文庙、观音寺、荆门寺、佛光寺、金龙四大王庙、关王庙、巡检司街、显惠庙街、清香市、北米市、花市、南京店街、浅铺、盐河桥、潘家桥、敕赐安平镇牌坊、敕赐感应神祠坊、兵部尚书坊、太子宾客坊、万年国脉坊、荆门闸官署等建筑遗迹。在修复城隍庙、显惠庙、挂剑台等历史遗迹的同时,在运河两岸建设商业老街和作坊,突出运河古镇的文化特色,再现古运河码头的繁华。
(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旅游
当前运河沿线古镇的规划和建设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远远不够,致使古镇开发缺少特色和个性。明清时期,运河的流经使得张秋镇成为商贸繁盛之地,并对其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要继续发挥运河文化品牌对张秋镇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宣传张秋古运河,打造古镇旅游新名片。在设计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时,可以将相关历史人物、典故融入产品中,提高运河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专门宣传张秋运河文化的网站和客户端,打造热爱运河、保护运河、宣传运河、展示运河古镇魅力的网络传播平台。要突出水韵特色,以运河为主线,通过丰富沿岸游览内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等方式,着力把张秋打造成为运河特色小镇。要优化水资源配置,科学调配水源,通过水系连接景阳冈旅游区、张秋古镇风貌区和金堤河风景带,打造特色水上旅游线路。要将水浒文化与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在对景阳冈风景区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建设水浒文化园、运河风情园等特色文化景观。
(五)传承历史记忆,原生态展示非遗文化
张秋古镇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技艺方面,主要有木版年画、张秋炖鱼、景阳冈酒酿造、张秋壮馍等;民间舞蹈方面,有阳谷顶灯台、张秋抬阁等;民间美术方面,有剪纸、蓝印花布等;民间文学方面,有显惠庙传说、任疯子传说、黑龙潭的传说、戊己山的传说、挂剑台的传说等;民俗文化方面,有任大仙庙会等。要组织专家深入挖掘运河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整理出版研究成果,使张秋古镇的文化底蕴得到更深刻、更全面的展示。在古镇内修建文化广场等场所,作为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承空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览、展销活动同重要节庆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展示张秋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五、结语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历史上开凿最为悠久,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伟大水利工程之一,其沿線的古镇更是反映运河沿线地区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各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8]。这些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因运河的衰败而式微,其发展变迁与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9]。近代以来,随着大运河的衰落,运河古镇也逐渐衰败,交通路网不畅、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错位、古镇新区风貌不一、运河文化感知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也日渐突出[10]。随着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的成功,运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与学界的关注[11]。相比江南运河古镇的热火朝天,江北运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则略显不足。明清时期的张秋镇是山东运河沿岸重要的商业城市,其依托国家漕运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实现了从沉寂无闻到崛起繁荣的历史变革[12]。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去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与很多运河古镇一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张秋古镇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相关部门应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健全配套管理体制,在古镇空间打造、建筑修复提升等工程中注意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要深入挖掘张秋古镇的特色文化内涵和价值,形成“点、线、面”俱全的文化展示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整合相关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全方位推进张秋古镇的保护与复兴,真正实现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虎华.扬州运河世界遗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85.
[2]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04.
[3]孔颖,翟付顺.基于大运河张秋古镇景观发展的VR技术新思路[J].绿色科技,2021(5):33-35.
[4]姚子刚,庞艳.南阳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18.
[5]李平勋.大运河滑县段道口古镇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1):56-59.
[6]陈华,汪涛.运河古镇扬州市邵伯镇历史文化特色保护[J].山西建筑,2021(6):9-10.
[7]陈静,闫文君,常淼.河南道口运河古镇历史地段保护及更新设计[J].工业建筑,2018(3):52-56.
[8]吴晓,王凌瑾,强欢欢,宁昱西.大运河(江苏段)古镇的历史演化综论——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为例[J].城市规划,2019(4):93-106.
[9]朱晓明,王建波,杜宗军,陶如军.濒临灭绝的运河古镇[J].中华遗产,2007(4):126-136.
[10]姚致祥,戴洋,张岚.运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3):55-60.
[11]朱年志.明清山东运河小城镇的历史考察——以七级镇为中心[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7-21.
[12]郑民德.明清京杭运河城镇的历史变迁:基于张秋镇为视角的历史考察[J].中国名城,2012(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