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幼儿园以教育戏剧活动提高特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思考
2023-07-04林晶
林晶
【摘 要】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融合幼儿园可开展教育戏剧活动,让特需儿童在教育戏剧活动中获得社交心理支持、提高社交技能、丰富社交体验、学习社交文化,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关键词】 融合教育;教育戏剧;特需儿童;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 G760
在融合环境中,不同特需儿童以不同形式、状态表现出社交障碍,较难与普通儿童进行正常的社交,常常游离于日常集体活动之外。教育戏剧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对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教育戏剧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手段,让儿童在其独特的“综合”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挥创意、迁移生活经验、表达自我。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儿童去体验社会生活,在参与的过程中儿童要清楚活动的主体及各自的“角色”,相互之间要密切配合,才能使戏剧活动顺利进行。特需儿童如果作为其中的“合作者”,也必然需要与老师、同伴、剧本、环境沟通,从而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可以说,教育戏剧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形式。
一、教育戏剧活动氛围:给予特需儿童社交心理支持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特需儿童在集体环境中,自我调整能力较弱,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出现抗拒、被动或不适宜行为等问题,甚至由于心理的不安全感出现对他人攻击的负面行为。为此,教师在教育戏剧活动中需要创建让特需儿童感到安全、愉悦的集体环境,给予特需儿童教育关怀,使之形成社交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教师要利用戏剧艺术化、人性化的特点,助力特需儿童的健康社会人格形成。
首先,着力发挥教育戏剧活动的心理调节功能,起到“疗心”“美愈”的作用。教育戏剧活动美妙生动的戏剧音乐、趣味横生的戏剧情节、美轮美奂的戏剧舞台、生动形象的戏剧道具等充满童趣,可激发儿童的活动兴趣,能使特需儿童被之吸引并在寻求快乐的内在机制下自发参与其中,对其情绪调节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教育戏剧活动中入情入境的角色扮演,使特需儿童的情感有机会得到表达和宣泄,在得到游戏引导者与同伴合作者的倾听和认同中,舒缓情绪,建立自信,潜移默化地引发心理认知结构不断调整,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倾向。
再次,利用教育戏剧活动提高特需儿童的心理理解能力。教师运用有意创设的戏剧情境,使特需儿童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角色,通过学习不同角色与人交往的语言、行为,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理解角色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产生“同理心”,从而改善不适宜的社交行为。
二、教育戏剧互动合作模式:提高特需儿童社交技能
教育戏剧活动中协商游戏规则、创编故事情节、设计角色台词、制作戏剧道具服饰、进行戏剧角色表演等环节都需要普特幼儿相互协商、共同参与。可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形成相互学习与支持的合作学习团体,促进普特儿童开展互动合作,提高特需儿童社交技能。
其一,师幼互动,给予特需儿童社交技能指导。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要为普特儿童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持,可通过建议、提问、鼓励等对话方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接纳的戏剧活动环境,使特需儿童信任教师,愿意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共同参与活动。如在小班戏剧活动“小猪佩奇”初期,教师可进行“引导性参与”,帮助特需儿童建立社交信心。教师扮演佩奇妈妈的角色与特需幼儿互动,使特需儿童在引导下自然地进入戏剧活动中。戏剧活动中期,教师可通过“示范性启发”向普特儿童演示如何主动邀请“佩奇”同伴参与活动、如何加入“佩奇”同伴的现有活动、如何解决“佩奇”与同伴的矛盾等,带领特需儿童以角色的身份与扮演其他角色的儿童尝试沟通,打破普特儿童社交隔离的状态。戏剧活动后期,教师可巧妙运用“影子式支持”的教学策略,结合活动场景及时给予特需儿童合作态度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可以为其设计相应的图片提示卡,或者通过眼神、肢体等提示,给予特需儿童非语言的“影子式”社交沟通指导,如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听取别人的发言、能有礼貌地求助、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良好社交行为。
其二,小组合作,帮助特需儿童融入集体学习。研究表明,特需儿童更倾向于模仿与自己同龄及兴趣相似的同伴,并更愿意与之交往。在戏剧活动中教师要创造特需儿童与能力较强同伴进行戏剧角色间合作的机会与空间,使特需儿童不断地练习社交合作方法,帮助特需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学习。如在大班戏剧活动“绿野仙踪”中,需要全体儿童寻找合作伙伴,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创编“多萝西历险记”的剧情、设计戏剧海报、竞聘戏剧导演、制作表演道具等。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小组式合作团体,使特需儿童有机会完全融合于同伴活动中,充分体验每个活动环节的过程。即使特需儿童只是小部分的参与,但是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所建构的直观观察学习同伴社会行为的体系、所提供的与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共同游戏练习的经历、所创设的让儿童自己去协调彼此交往行为的机会等,也能让特需儿童获得丰富的社交练习机会。这样的融合教育合作学习模式能促进特需儿童进行积极、复杂的社交互动与学习,同时普通儿童在与不同能力特点、不同性格特征同伴的互动中也学会理解、接纳和尊重,变得更宽容、更关心他人。
三、教育戏剧具体交往情境:丰富特需儿童社交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有意义的建构获得知识经验的。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具体情境实践中逐步提升的。在教育戏剧活动中,不同的戏剧主题提供丰富的、逼真的社会生活场景,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普特儿童共同活动的具体情境,这给予普特儿童大量与同伴交往的时間、空间与机会,从而使不同的社交技能被习得并迁移融入日常行为当中。如小班戏剧活动“小猪佩奇”里有乐观的佩奇、和蔼的妈妈、沉稳的爸爸,还有可爱的朋友们,充满温馨、欢乐、和谐,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交往的愉悦;中班戏剧活动“小熊请客”中,孩子们能在参加小熊生日会的游戏情境中自然习得“做客”的礼仪;大班戏剧活动“大树和小鸟”中森林里小动物们从出现矛盾到最后解决矛盾的过程,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交往的快乐……丰富的戏剧交往情境使特需儿童体验到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社交适应性,形成友爱的社交态度。
在戏剧交往情境中,普特儿童面临各种交往问题和矛盾,如热门角色与冷门角色的竞选、戏剧玩具的分配、背景道具的搬运、戏剧音乐的播放等。特需儿童从中可以获得与同伴共同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等待、请求、谦让等,社交经验得到积累。此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及时对特需儿童表现出的良好交往行为进行正面强化,使其社交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四、教育戏剧沉浸式表演:引导特需儿童学习社交文化
共同的兴趣、平等的地位、愉悦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戏剧环境促使特需儿童充分参与同龄普通儿童的文化活动。首先,戏剧活动内容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影响着普特儿童社交态度和社交行为的形成。如,大班戏剧活动“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中两只生活习惯、个性完全不一样的老鼠不断尝试相处并最后成为彼此的好朋友,这使儿童从中认识到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在大班戏剧活动“大树和小鸟”中,森林里的好朋友们团结协作,共同战胜了大黑烟,解决了森林危机,这使儿童体验到团结力量大的真谛;中班戏剧活动“小青虫的梦”使孩子们懂得交往中不能以貌取人,要尊重他人,也明白要接纳自己的独特性。普特儿童在戏剧活动所传递的分享、关爱、合作、互助、尊重等群体社交文化中成长。
其次,教育戏剧活动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他们通过“戏剧主题表演”促进社会性团队文化的形成。班级集体里的每个普特儿童都是这个社会性团队的一员,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互动、协商对话,每一名儿童都有机会参与决策。他们在不同的戏剧“小社会”中逐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学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与人际关系,同时儿童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活动可以影响身边的同伴,推动游戏的发展。特需儿童会在这些戏剧活动中建立自信心、获得满足感,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交意愿。
融合幼儿园在开展教育戏剧活动提高特需儿童社会交往能力中,要注重“以儿童为中心”,针对特需儿童自身社交发展状况,解读特需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探索个体指导、合作学习、情境教学为主的多元化支持策略,从而满足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帮助特需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实验幼儿园,3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