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2023-07-04杨柳

求知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改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不仅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还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指引了方向。从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教育思路组织教学活动,脱离学情,导致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如何学”等感到迷茫,难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要求,基于新课改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了教学策略的分析,以期促进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歷史;新课改;有效教学

作者简介:杨柳(1971—),女,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是新课改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的目标与原则[1]。历史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让学生探寻其真相、认识其规律,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教学衔接不到位、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这一情况,本文以问题分析为切入点,结合新课改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具体要求,从创设教学情境、改善互动方式、创新课堂提问、开展小组合作、加强素养培养等角度,进行教学策略的分析。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提升

兴趣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关键情感,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压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阶段的多,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而历史学科的内容相对抽象,且历史事件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容易在学习中产生疲倦感。二是师生互动不足。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尤为重要,但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过于重视知识讲解,在课堂中采用“填鸭式”教学法,缺乏与学生交流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

(二)教学衔接有待加强

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教学环节的衔接,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且有效推进的关键。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学衔接认识不到位,存在目标不明确、组织不严密等问题,这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效果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2]。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认识不足,对教学安排缺乏宏观把控的能力,其教学活动存在随意化的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受专业水平、教学经验等因素的限制,未能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影响了教学衔接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指导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3]。然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较单一,他们未能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或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和优化,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部分教师在历史资料拓展和教学范围的延伸方面能力不足,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或按照时间轴进行历史知识讲解,难以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观念和知识体系,限制了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新课改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要求

(一)基于唯物史观看待历史

唯物史观是指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包括生产力、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等,以此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能为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以及改造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4]。唯物史观的渗透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探索,帮助他们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助力其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二)基于时空观念考察历史

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是学生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加强时空观念的渗透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可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在有序梳理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提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其能从时间、区位等要素对历史事件进行比较与联系,形成横纵交叉、内外兼顾的思维模式,助力学生整体把握历史事件,为其后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史料实证了解历史

史料是历史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其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了解历史,这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历史,培养其科学的辨析态度,使其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还可以使其学会思考、深度学习,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正确判断历史资料真伪,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基于客观分析表达历史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与方法。为使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教师应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的能力,如设立问题、还原事件、剖析细节等,使学生能够基于一定的认知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且理性的认识与思考。

(五)基于家国情怀探索历史

历史是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门社会性学科,教师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角度探索历史,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引导其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继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感与民族责任感,落实德育。另外,家国情怀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可促使学生迁移和内化历史知识、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成长。

三、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

历史学科的内容相对抽象,教师若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课件、投影、微视频等,创设教学情境,重构历史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情境中获取知识,深化理解,这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掌握知识要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的影音播放功能,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节选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深化学生对三国时期社会环境的认识,从而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师还可以引入视频《说唱脸谱》,结合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评价历史人物,多角度认识曹操,明白其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客观分析历史的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改善互动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主导课堂,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师生互动效果比较差。良好的师生互动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改善师生互动的方式,不仅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改善师生互动。其一,以多媒体改善师生互动。多媒体的引入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方式,为学习氛围的营造提供了支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促进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交流互动。其二,以游戏改善师生互动。游戏是活跃课堂氛围、实现趣味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以“尧、舜、禹人物识别”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希沃白板软件中的游戏模块,如趣味分类、知识配对、分组竞争等,设计多个配对选项,如“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历史人物与历史知识的匹配,以此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创新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5]。然而,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提问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未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设问方式单一、重提问轻反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结合现实需求和学情特点,优化设问内容,创新提问方式,不仅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还要注重反馈,达到学思融合的效果。例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课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思维导图,串联并展示“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内容,利用一些教学软件或教学道具,如希沃蒙层、Xmind等,导入相关问题。以“造纸术的发明”这一内容为例,教师可设计如下框架:①早期书写材料分析(甲骨、简帛或青铜器上)→②发明(西汉时期,掌握造纸的基本方法)→③改进(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④意义。这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如检查性提问、总结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探讨性提问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的以及知识的学习难易程度,有效选择与创新提问方式,还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开展小组合作

开展小组合作,一方面可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的小组合作活动開展方式不科学,导致小组合作的效率不高、学生互动不强,未能将合作学习的作用发挥出来。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还需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分组。分组是小组合作的第一步,教师可根据实际学情进行分组,如同阶段分组、混阶段分组等,并帮助小组确定学习的具体方向。二是分工。教师可以结合组内成员的性格、能力、学习情况等信息,为不同小组成员匹配不同岗位,如协调员、发言人、小组长、记录人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作用。三是分题。因材施教是实施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应针对各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层次,为他们安排与其能力相对应的讨论主题或学习任务,促使其共同成长。例如,在“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的小组合作中,教师可让各学习小组分别领取和探讨不同的主题任务,如“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有哪些成就?”“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有谁,其书法特点如何?”等。这既可以引导各组成员进行深度思考,又可以使他们在交流探讨中整合和分享知识,实现共同发展。

(五)加强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课堂设计的切入点,既要更新教学观念,又要优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更有意义的学习。例如,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图和淝水之战动态形势图,并提出相关问题: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前秦、东晋分别是哪个民族建立的?为什么前秦80余万兵力打不过东晋8万兵力?如此可以加深学生对前秦失败原因的理解,并提高其历史解释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读图识史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孝文帝迁都、改革等内容展开探究。教师还可以运用时间轴工具,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其实证辨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内容与细节的调节,如单元主题、关键问题、大概念体系、历史情境等,这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创设教学情境、改善师生互动、创新课堂提问、开展小组合作和加强素养培养是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措施。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历史教学,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其对历史发展形成更为理性和深刻的认识,同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等,落实育人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德云.以新课改为基础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J].华夏教师,2022(8):79-81.

[2]徐滋洁.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22-24.

[3]陈兴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91-94.

[4]张义科.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6):29-30.

[5]戴东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1(58):144-145.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