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2023-07-04刘希

求知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陶行知

摘 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为生活教育,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对我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前,中学音乐教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技术技巧、轻文化育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从整体视角看待陶行知的艺术教育观念,借鉴其“艺友制”“小先生制”等教学方法,指导当代中学音乐教育实践,发挥出中学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学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高中音乐情景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I/C-c/2021/02)以及2022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单元视域下高中音乐短剧化教学实践研究”(C/2022/02/37)的成果。

作者简介:刘希(1992—),女,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在杜威先生“社会教育”理念的影响下,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和实际教育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虽然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所提炼出的教育观点,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但这一理论由于具有统一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在不同学科教育中都具有指导意义,对当代中学音乐教育更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一、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及音乐教育实践

杜威研究教育问题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对儿童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切,陶行知从事教育事业的起点源于对杜威“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课程观念的浓厚兴趣。在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陶行知一直仿照杜威的思想进行国内教育探索,直到1927年5月,陶行知在南京北郊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才总结出了改造杜威教育思想的新路径,变“教育即成长”为“生活即教育”,变“学校即社会”为“社会即学校”,变“从做中学”为“教学做合一”。在我国教育普及率较低的年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将教育拓展至生活的每个角落,使得每个国人都纳入了受教育的范畴;“社会即学校”则打破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隔阂,将社会力量投入教育中,充分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的方法论,解决了当时国内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问题。

杜威对儿童教育倾注了特别关怀,陶行知也不例外。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开办育才学校,这所学校又被称为“难童学校”,设有社会、自然、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7个专业组,从10岁左右的流亡儿童中选录学生入学,并因材施教[1]。从开设的课程来看,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這些具有艺术标签的课程,对孩子们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说,对文艺的关注和研究也是为生活教育服务的,一系列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社会面貌。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实践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面向天才儿童的因材施教、面向社会生活的音乐创作、面向社会民众的音乐实践和利用音乐形式的思想宣扬。陶行知会定期开展“走亲戚”活动——每个星期五下午,音乐组学生分头深入农民、工人中进行调查访问,并嘘寒问暖、教曲授歌,和他们打成一片[2]。由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就是鼓励学生对普通民众进行音乐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除此之外,陶行知在国难背景下发动学生利用音乐宣传救亡思想,创作了《谷子在仓里叫》《武训歌》等歌曲,并提出“大众歌咏团下乡”的主张,到全国各地开展教唱救亡歌曲、演讲、演戏等文化教育活动。

二、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反思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整体统一的,既有对教育管理的明确要求,也有具体课程实践的指导,是结合时代背景、解决特定时期教育问题的集中体现。陶行知在音乐教育上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开展了具体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陶行知教育思想给当代中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有助于音乐教师发现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思与改正。

笔者在中学音乐教学一线,参加过省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音乐公开课、名师示范课等活动,感受到了目前音乐教学理念、方法相较以往的变化。从教学效果上看,教师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体验更加多元,但是在音乐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上,仍有瓶颈难以突破。

第一,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符。目前的中学音乐教育从内容上看,虽然缩短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效率提高),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音乐信息(内容丰富),但其深度和广度仍值得商榷。即便从短期效果上达到了知识传授的目的,但这并不能全部归功于教育方法的转变,也可能在于学生本身的素质提高了,具备了更强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匹配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第二,音乐知识教学与生活教育脱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音乐等课程的性质做了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人文性等界定,但是,目前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仍是以音乐欣赏和演唱(奏)为主的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教师在审美性上绞尽脑汁,在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方面仍缺乏深入探索与实践,人文性则经常被忽视或仅停留在音乐创作背景、创作者的简单介绍上。音乐教育必须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方能激发其更加持久的兴趣,进而使音乐教育的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得到有效开发。

第三,部分教师缺乏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能力。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多样,但多是在音乐的展示性、趣味性等方面做文章,而要促使学生深入探索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现有教学理论和方法还有所不足。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广泛涉猎与知识整合,提升自身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能力。

以上提及的三个问题主要针对目前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与现今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一对一”“小班化”“精英化”培养有所不同。笔者提出对以上问题的关注,不是否定目前音乐教育的成果,也不是要让课堂教学向社会教学转化,而是想探讨: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能为现今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哪些有益思路。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是结合当年社会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挖掘当年好的思想和做法来解决现今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问题。

(一)强化社会关注,提倡社会热点与流行元素的融入

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从一开始便关注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发展需要,所以他的艺术教育是大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其艺术教育思想和实践是符合总体目标的[3]。陶行知曾说:“教育没有独立的生命,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唯有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才算是我们的教育。”因此,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也不能脱离时代需求,必须与时代和国家的发展相联系才能释放自身特有的生命力。

当今的中学音乐教育应主动关注社会需求和发展,从中提取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新时代涌现了众多讴歌时代发展的音乐作品,如《不忘初心》《领航》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阐释歌曲中的时代要素。这类歌曲较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更容易理解其音乐特点、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又如,针对《一百万个可能》《孤勇者》等流行曲目,教师可以适当撷取其中具有正能量的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或“前菜”,从而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有学者表示,陶行知善于活化传统教育经验,并结合特定时期的生活教育实践,进行创造性的理论转化,使之获得与新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学术蕴涵[4]。这一点也应成为当代中学音乐教师的追求,既是时代呼唤,也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二)注重音乐实践,走出课堂加深音乐感知

“小先生”制度是陶行知推行乡村教育时的一个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即知即传”“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在当时,这一制度缓解了教师缺乏的状况,达到了快速推广乡村教育的目的,对当今中学音乐教育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制度可以巩固学生的歌曲记唱,同时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传统课堂音乐教学的弊端之一在于硬性记唱,以“学会”为目的,往往缺乏对音乐情感的关注。而“小先生”制度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唱达到理解、交流音乐的目的。同时,教唱的过程也是学生展示自我音乐素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信、主动、富有感情,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潜在目的。因此,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音乐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自主选择曲目,尽情演唱、大胆交流,可以增进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在课堂外提供舞台,重新构建课堂场域,打造“音乐会”空间,进行音乐表演与解析,能给学生带来新鲜的音乐体验和理解。

(三)增强文化意识,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与引导

“艺友制”是陶行知于1928年提出来的,“艺”可理解为艺术或手艺,“友”可理解为朋友。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便可进行艺友招募,这一制度对于快速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学生具有现实意义。中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音乐艺术方面更是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散布在全国各地,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艺友制”的现代意义在于引导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关注音乐艺术文化,走近民间音乐艺人,提高文化自觉性。

陶行知曾提出“八位顾问”理念,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八位“顾问”分别是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和几何。这与音乐人类学中利用田野调查法进行文化阐释的思路异曲同工。音乐人类学中有这样的观点:单凭音乐自身不能界定音乐的意义,必须联系其文化背景,因而和音乐活动有关的when(何时,时间)、where(何地,空间、场域)、who(何人,包括观、演双方)、what(表演内容、效果)、how(行为方式)、why(为什么,直接和间接原因)都是确定音乐意义的重要参照[5]。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实践式的思考、提问和调查,了解音乐和人、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更进一步感知音乐文化的目的。对音乐文化的主动探寻和思考是中学音乐教育应当强调的,教师应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社会生活,去感受音乐文化的内涵,在与音乐人面对面的沟通中探寻音乐的文化意义。例如,学生可以运用“艺友制”思维,结合音乐人类学中的田野调查法对民间艺人、流行音乐制作人、独立音乐人等进行采访,从被动接受的客体变为主动求知的主体,从而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最终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生态。

结语

陶行知对音乐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针对现今音乐教育课堂,教师应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注重音乐实践,让学生走出去、受教育、学音乐。同时,结合陶行知的整体性教育内涵,教师要承担起自主探索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赋予“艺友制”“小先生制”新的时代内涵,运用音乐人类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

陶行知结合国家命运的教育情怀是其做好教育的根本。现今中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应紧跟新时代步伐,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同当下热点教育理论相结合,打造更具时代性的音乐教学模式。例如,将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与情境教育理論相结合,从而丰富音乐教学内涵,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或将生活教育思想与音乐情景剧教学法结合起来,以接地气的故事、真善美的情境,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发展,打造音乐教育“新空间”。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陶行知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新时代的中学音乐教师应主动承接、敢于创新、积极推动,使得好的教育思想能够一直牢牢扎根祖国大地,服务广大民众,把握新时代美育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中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418-419.

[2]贾洪进.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及其育才学校的创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4(1):43.

[3]黄雪霞.陶行知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龙岩学院学报,2006(2):110-111,113.

[4]黄书光.回归人本:教育本土化办学的价值共识:陈鹤琴、陶行知办学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6,37(2):134-140.

[5]孟凡玉.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J].民族艺术,2007(3):33-42.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