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TEAM理念下黄河下游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
2023-07-04赵婉婷
摘 要:C-STEAM理念以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将多学科知识应用到富含文化概念的探究和创作中,能够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黄河下游花灯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文章以C-STEAM理念6C模式为理论指导,对淄博花灯进行研究,探索黄河下游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C-STEAM教育;6C模式;淄博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教学专项课题“C-STEAM理念下黄河下游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编号:2022HHZX29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婉婷(1994—),女,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悦实验小学。
2022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要求切实提升山东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推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淄博花灯艺术作为黄河下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以C-STEAM理念6C模式为指导,以淄博花灯的传承与保护实践为研究案例,探讨黄河下游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6C模式理论渊源及实践价值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提出STS理念,强调对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三门学科进行融合教育,实现学习的综合化。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提出STEM理念,强调STEM是科学(Science)、数学(Math)、工程(Engineering)和技术(Technology)教育的集成。2006年,格雷特·亚克门在STEM中融入人文艺术(Arts),提出STEAM教育模式,获得了广泛认可。自此,STEAM理念开始真正进入学术界研究视野。
2020年,詹泽慧等人在STEAM理念的基础上提出C-STEAM教育理念,在强调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同时,突出理念的文化传承特性[1]。同年,詹泽慧又提出了C-STEAM项目设计的6C模式,包括文化情境感知(C1)、文化内涵理解(C2)、文化特征探究(C3)、文化制品创作(C4)、联系社会推广(C5)、总结评价反思(C6)。
C-STEAM理念及6C模式,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科融合教育模式中,能引导学生调动多学科知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多学科融合能力;同时,能在导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系列探究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其对文化的理解。
二、黄河下游花灯艺术文化价值及研究现状
中国花灯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灯彩发展而来的,肇始于汉代。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汉代祭扫天神太一,活动从正月十五黄昏开始,通宵达旦,张灯结彩,夜游观灯。每至正月十五日夜燃灯的风俗由此流传下来。自此,花灯艺术也从民俗节日中生发。
2006年,部分花灯艺术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带动了学术界对花灯艺术的推介研究。从研究对象来看,有关云南花灯、重庆秀山花灯、贵州独山花灯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注花灯的艺术特征,着重探讨花灯的传统工艺制作,及花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二是关注花灯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及保护措施,重点探讨花灯艺术传承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些花灯艺术保护的建议。其中,探讨花灯艺术数字化传承可行性的研究也开始出现。
但目前的花灯艺术研究仍存在较强的地域偏向性,集中于云贵地区,较少涉及淄博花灯。淄博花灯始于周齐,兴盛于清初。2014年,淄博花灯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淄博花灯作为黄河下游花灯艺术的文化成果,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需要我们进行传承与创新,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三、黄河下游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和策略研究
笔者以6C模式为理论指导,在试点学校进行了淄博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探索,并尝试提炼黄河下游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策略。
(一)立足传统文化,多感官欣赏体验
C-STEAM文化情境感知(C1)环节强调,要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多感官体验,获得文化沉浸感,以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内涵理解(C2)环节则重在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要求学生通过“欣赏·评述”类艺术实践,学会解读美术作品,理解美术及其发展概况[2]。
教师依据C1、C2的实施要求,依托《课程標准(2022年版)》,组织“漫步历史·遇花灯”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学情,分年段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欣赏·评述”类艺术实践,能激发学生传承花灯艺术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多感官欣赏体验,对花灯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初步的感知。
首先,教师可以美术课堂为主阵地,分年段选取不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基础阅读,并观看花灯艺术的介绍视频。低年段学生初步了解花灯的节日渊源、文化故事等;中年段学生进一步了解花灯的社会发展演变、设计制作原理等;高年段学生深入了解花灯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功能变化等。
在学生初步了解花灯艺术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校内花灯展区,让其通过亲身观察、亲手触摸,进一步了解花灯艺术文化。之后,教师再创设“我是花灯传承人”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以传承人的视角提出问题,并进一步思考问题:花灯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相比云南、贵州等地的花灯,淄博花灯有什么独特之处?如果让你来制作,你想在花灯灯面上添加哪些文化元素或生活元素?作为新一代的花灯传承人,你认为传承花灯艺术还可以进行哪些艺术创新?这样,在前期初步感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文化情景,形成传承花灯艺术的意识,加深对花灯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
(二)融合学科知识,多角度创新设计
6C模式文化特征探究(C3)环节强调,应重视学习的“问题发现”特性,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生成新创意尤为关键。在上一活动中,学生已通过多感官体验,初步理解了花灯艺术文化,但尚未调动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如从传统文化角度,探讨花灯灯面设计的人文历史渊源;从数学角度,探究花灯造型的合理性;从美术角度,评述花灯设计的艺术性;从科学角度,思考花灯照明功能的设置原理;从劳动角度,探索花灯制作的步骤、流程……为此,教师可组织“寻踪履迹·叙花灯”活动,让学生利用元宵节灯展的时机,进行社会调查,融合多学科知识,从多角度欣赏、评述花灯艺术的文化内涵、艺术造型、工艺技巧、功能设计等,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更深入的文化理解。低年段学生要融合传统文化、美术等知识,分享自己的赏灯感受;中年段学生要融合传统文化、美术、数学、科学等知识,从人文内涵、艺术特色、造型科学性等角度,写出自己的观察报告,并与他人交流分享;高年段学生要在做好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我与花灯的故事”演讲比赛,并将自己认识、了解、爱上花灯的过程写出来,深入体会花灯艺术与传统文化、现代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学生深度学习、了解花灯艺术文化内涵与文化特征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花灯艺术文化制品创作(C4),开设“溯古追今·创花灯”课程,根据学生学段学习要求,开展“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类艺术实践,使学生学会采用立体、动态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花灯的感情,能运用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技能和思维进行传承和创作。低年段学生可融合艺术、劳动等学科知识,制作传统剪纸花灯,创造性地进行拉花花灯制作实践;中年段学生可融合传统文化、语文、艺术、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学习制作竹骨花灯,并尝试融入文化、时代元素,进行灯面创意设计、艺术造型设计;高年段学生可融合传统文化、艺术、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知识,学习宫灯制作,探究花灯照明功能,制作具备创意功能的花灯。
(三)依托数字化技术,多平台进行社会推广
联系社会推广(C5)环节旨在让学生将自己的传承创新成果进行展示、推广,进一步延伸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环境,加深对花灯艺术文化的理解。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遗活态保护与固态保存两条并行且互补的路径。为此,我们既要全方位记录非遗,固化非遗记忆,又要多举措保护非遗,活化非遗传承,以保障非遗的生命力。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摄影、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数字化逐渐成为保障非遗生命力的重要手段[3]。王耀希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中提到,作为有机结合两条路径的保护模式,数字化保护强调通过采集、储存、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实现非遗转换与再现,将非遗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这样能较好地保持非遗文化的“活态”[4]。
基于此,在联系社会推广环节,我们应采取固态保存与活态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组织“灯熠华夏·秀花灯”作品展,让学生在班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依托学校优势,借助花灯展区,展出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调动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熟练操作图片美化、视频剪辑等软件,对自己的传承与创新作品进行信息采集、储存、处理,并借助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社会推广,有效扩大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成果的影响。
(四)明确评估依据,多维度评价反思
詹泽慧指出,总结评价反思(C6)环节旨在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并结合正式的总结性评价,以评价促进反思,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剖析文化。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类评价表,多维度评价学生在C1—C6环节中的多學科知识习得情况、文化理解与认同程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等,可视化呈现学生传承与创新花灯艺术的过程,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师评、自评、互评中快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最终实现对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总结评价反思环节,教师可借助相关的评价表,从探究能力培养、学习方法习得、创造创新意识等方面,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学习任务完成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及时反思问题,明确学习目标。在“灯熠华夏·秀花灯”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花灯作品进行终结性评价,填写《终结性学生作品评估表》(如表1),从传承与创新两方面出发,鼓励学生对花灯工艺制作、文化内涵、时代创新等进行深入思考,树立文化自信。
C-STEAM理念强调,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标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各学段的学习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或创作工艺品,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教师依托6C模式开展多样的花灯艺术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感官欣赏体验、多角度创新设计、多平台社会推广、多维度评价反思,能够切实加深学生对花灯艺术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克东,林芷华,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6C模式与实践案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32(2):29-38,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李欣.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