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评融合何以实现

2023-07-04杜鸿羽

新课程·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表现性王维意境

杜鸿羽

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过程性、情感性、生成性的特点,表现性评价是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但目前,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往往是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迁移。

在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整体性、综合性的评价,强调面向学习过程开展教学评价。在诸多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成为关注的焦点。表现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任务过程中的选择、行动等真实反映,对学生思维水平和技能水平开展的评价。语文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将文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语言实践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表现性评价非常有必要。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练笔、口语表达等课堂练习都属于表现性评价的范畴。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设计“讲授—练习—讲评”的教学环节,教、练和评依然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学生的练习是知识内容的重复训练,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如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教评融合、寓教于评成为教师重要的研究议题。

一、可实践的表现性评价目標

在表现性评价设计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即评价任务达成的过程。因此,评价目标直接决定了任务的设计和开展。表现性评价是直接针对学生“能做什么”和“知道什么”的考查,[1]是指向学生思维水平和能力素养的评价,[2]因此评价目标设计需要具备可实践、可呈现的特点。

以《山居秋暝》为例,诗歌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诵读名篇、交会古人,学习古代先哲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表达手法。《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诗中有画”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动静结合、融情于景的山水田园诗名篇,在思想上集中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之心和超然物外的思想格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和发展的能力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的要求。基于以上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在《山居秋暝》这一课中具体体现,本节课的表现性目标设定为:(1)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学生需要掌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和融情于景的表达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应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通过分析意象、赏析意境提升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能够感知诗作描写的画面,并鼓励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辩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3)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人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营造出的意境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通过诗作感受王维超然物外的格局,树立“平凡而伟大,洒脱而笃定”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

二、教评融合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基于表现性评价开展的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学过程即评价过程,教学任务即评价任务,因此,每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并要求学生提交或展示成果。[3]这些任务需要一个情境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任务的目标。一堂课中可能有3~4个表现性任务,这几个任务之间需要在结构上相互关联,因此教师需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组织评价任务,并通过一个统一的情境将任务串联在一起。由此,在课前导入环节,通过日前流行的国风动画及“这是王维诗中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王维。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何很多世人特别向往王维笔下的世界呢?一方面,以山水田园为铺垫,统一课堂主旨即赏析山水田园诗,导入课堂;另一方面,暗示本节课任务组织逻辑是按照诗歌赏析的顺序组织课堂活动,设计表现性评价任务。

(一)表达任务:朗诵诗歌,学生互评

朗诵是诗歌赏析的重要步骤,也是领会文学意境、走进诗歌的第一步。因此,表现性评价的第一步即考查学生能否将诗歌读通、读顺、读出美感。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领会任务目标的要求,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通过点评他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评价标准,进而促进自我反思。在《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中,朗诵任务由教师示范朗诵后,学生练习并进行朗诵表演,开展同侪评价,要求学生从发音、语调、语速、情感表达、创新性几个角度点评,讲清楚哪里好、哪里不好,该如何改进等,同时要求评价者给出相应的示范。同侪评价往往比教师点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且点评别人的过程也能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提高。

(二)赏析任务:寻找意象,赏析意境

诗歌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意境赏析,通过分析意象特征,领略意境,为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在这一部分,表现性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发现意象,并理解意象特征,体现联想和共情能力。因此,在这一部分,表现性任务设计为:小组讨论,再读诗歌,找出诗中意象,分析意象特征,总结意境特点。这一任务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自由拆解意象,逐个分析意象特征;二是整合意象,整体阅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提出研讨问题: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呢?可以和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给学生3分钟左右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问及点评环节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为:(1)首联意象:空山、新雨。这些意象点明了地点、天气及时间,体现了山中环境清新、秋高气爽的特点。(2)颔联意象:明月、松林、清泉、山石。这些意象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静谧。(3)颈联意象:竹、浣女、莲、渔舟,有人物活动,体现了社会的安宁、和谐、美好。(4)尾联中有隐藏的意象为作者本人,抒发了作者希望长久居留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总结:这样优美的画面,这样宁静的场景,同学们喜欢吗,向往吗?你们看这首诗,只是寥寥数语,就让这样美好的意境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便是王维诗歌的妙处——诗中有画。

(三)写作任务:学练结合,妙笔生花

写作是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素养的形式。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而言,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更重要的是自己完成语言的组织和建构,将诗意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创造性地生成文字。

在《山居秋暝》的教学设计中,写作任务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诗歌改写练习,学习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同时检验其是否领会诗歌意境,能否恰当地运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教师利用腾讯共享文档这种同步编辑平台,将学生作品实时共享在班级内部,并在讲评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讲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这一环节既是教和学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每个小组分一联,讨论好之后,由小组长上传到共享文档中。

学生第一轮改写很可能只是对诗作本身的翻译,或对诗歌意境进行简单的扩写。教师需要从语言组织、修辞运用、描写视角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在这样一座空山中会有哪些奇妙的景色,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而有了人的活动,又如何体现山“空”的特点呢?

在学生为了这一问题而思考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一组视频:一是安静得没有一丝声响的村庄,二是安静的村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向学生提问:“这几声鸟鸣是不是让村庄变得吵闹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几声鸟鸣反而使村庄显得更加幽静,且带有一丝鲜活的生气,这就是以动衬静这一手法的妙处。如果学生练笔中运用到了这一手法,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文章加以分析。

在教师讲评过后,学生再进行讨论和修改。整个过程实时记录在腾讯共享文档中,保留了学生修改的痕迹,是发展和提升学生语言建构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依据。

(四)情感任务:走进诗人,以诗鉴人

表现性评价的价值不仅在于直接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评,还在于其能够在任务过程中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读诗是为了明理,走近诗人、理解诗人、学习诗人。在这一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为什么想留在这里呢?学生可能有种种猜测,要了解诗人生平之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介绍诗人生平: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被誉为“诗佛”。出生于官宦家族,15岁时进京,因为诗画双绝、精通音律,一時间名动京城;20岁时一举夺魁,从此官运通达;却在44岁那年遭遇仕途坎坷,由于张九龄被排挤后,黑心宰辅李林甫上位,从此朝局灰暗,王维看不惯官场风气,对朝政心灰意冷,选择半官半隐,住在辋川别墅中。提问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后,你认为诗人的“自可留”是怎样的心情呢?

教师提问2~3名学生并点评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寄情山水,崇尚恬静、安宁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坚守本心,不愿同流合污。

(五)课程思政任务:关注时事,即兴演讲

这一任务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考查学生对时事的了解情况。

教师提问:老师发现最近网络上很流行“佛系青年”的说法,这里的“佛”说的是青年不求上进、随波逐流的态度,那结合今天的内容,老师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才是年轻人真正该有的态度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坚守本心、抵制诱惑、淡泊名利。

教师再次提问:那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知道的人中谁具备这样的品质呢?由学生分享进步青年示例,教师点评并总结:同学们提到的这几位先进人物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新时代需要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进步。奋斗才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希望大家以他们为榜样,抵制诱惑、坚守本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把自身发展和社会、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做真正的进步青年!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的《山居秋暝》:(1)诗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营造出山林清幽的意境,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之一;(2)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洁品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格局;(3)面对外界的诱惑要做到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作业:背诵古诗,并谈谈学习感想。

三、总结与反思

语文课具有极强的实践属性,“讲”和“练”、“教”和“评”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更能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领会作品的内涵和精髓。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亮点。

第一,通过运用表现性评价实现了语文课堂中的教评融合。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预留了大量的练习时间,包括朗诵练习、写作练习和时事表述练习,每一次练习都伴随着学生互评或教师点评,通过点评环节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掌握以动衬静的表达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并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和媒介展示教学内容,让课堂生动、饱满。教师采用共享文档实时呈现学生作品,保证班级内各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信息对称,提升课堂效率;采用视频直观呈现以动衬静的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手法。

第三,课堂教学和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时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课堂引入过程中,教师采用国风动画与热点话题相结合的方式,贴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宣传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语文课堂中“知人论世”的部分改为“以诗鉴人”,讲解诗人创作背景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结合时事帮助学生树立努力奋斗、拒绝诱惑、坚守本心的积极态度。

参考文献:

张岩.表现性评价:推动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走向深度[J].江苏教育,2023(2):76-78.

(作者单位:常州开放大学)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表现性王维意境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