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023-07-04张钰璇

新课程·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情绪中职

张钰璇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音乐课是重要的美育课程,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舒缓、释放,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课的这一作用已得到相关研究证实。

人们的各种情绪可以通过音乐语言进行充分表达,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内心语言可以直抵学生的内心。在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构建的音乐世界中,学生可以完全卸下防备,沉浸在自我的音乐体验中。激烈的情绪对抗和心理问题逐渐平息,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学会控制情绪,构建健康、和谐的内心世界。这既是音乐的魅力,又是音乐“心理疗法”不可替代之处。

音乐功能从物理、生理、心理三个维度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作用,这也正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音乐课作为一种重要的美育载体完全独立、不依附于任何形式。通过自身节奏和韵律之美所展现出的情绪变化可以直击心灵,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音乐符号的律动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神经,通过多巴胺的释放,使人身心放松、情绪舒缓。

二、音乐治疗的发展及特征

(一)音乐治疗的发展

音乐的发展早于人类语言,早在人类语言发展成熟之前,人们就已经学会了通过声音的高低、强弱、频率来表达不同想法。[1]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表达形式呈现多样化,从最初的感性阶段逐渐发展至理性阶段。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乐器呈现的音色逼真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自然万物到奇特景观都可以创造出身临其境的逼真情境。比如,我们日常比较熟悉的瑜伽练习中常伴有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一些放松练习中也经常使用安静舒缓的旋律,配合轻柔的语言引导,使练习者很快进入身心放松的状态。这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音乐治疗的实际应用。当我们情绪低落或者压力较大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当下心情的不同类型的音乐来放松情绪,从而在音乐中产生情绪共鸣,找到情绪宣泄口。因此,音乐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其引导和治疗效果已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

中职学生正处在性格塑造的关键阶段。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性格叛逆,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种明显的心理障碍,如果关注和疏导不及时将影响中职学生的性格发展。音乐作为一门美育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缓解课业压力,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音乐心理治疗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中职院校对音乐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缺乏了解和认知,通过音乐进行心理治疗的条件并不完善。因此,中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学生特点,加强中职教师对音乐治疗的认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對音乐教育及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利用多元化的音乐表达形式,发挥音乐教育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二)音乐治疗的主要特征

由于社会发展及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学生在出现极端情绪时很难通过自身理智进行有效控制,此时传统的认知疗法、会谈、精神分析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音乐治疗法此时却可以起到有效的缓解和疏导作用。[2]利用音乐韵律和节奏的引导主动进入内心情绪世界,通过引导和改变情绪方向来改变学生的情绪认知,使学生逐渐恢复心智清明,进而帮助学生控制和调节情绪。

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音乐在学生进行情绪管理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近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明显,通过发挥音乐课的独特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目前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向。目前国内音乐教育仍处在发展初期,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过于重视教化作用而疏于对学生情绪的关注,基于音乐和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有必要进行音乐课的积极创新,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音乐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音乐是一种内心语言

中职学生的性格尚未发展成熟,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遇到心理问题不愿主动敞开心扉与家长或教师进行沟通,而是选择自我消化、自我封闭。长此以往,这种性格的学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注,并积极尝试更多有效途径使学生放松身心,及时释放和缓解压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中职学生大多数有自己喜爱的音乐类型、词曲作者,也会根据心情去选择合适的音乐、寻找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看,音乐是一种精神语言,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与心灵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不同节奏和韵律使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二)音乐是很好的交流载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沟通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低头族”与手机的高度黏性极大减少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和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减少,甚至存在一些沟通障碍。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性格内向、腼腆,不善交流,从而影响师生关系和同学和谐,遇事喜欢逃避,缺乏一定的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影响学生的发展及身心健康。

音乐的独特形式和语言魅力可以使学生主动卸下防备,进入音乐世界与音符对话、与节奏共鸣,在音乐世界中享受安静平和,慢慢进入身心放松的状态。基于音乐这一独特优势,教师可以借助不同的形式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学校合唱团、乐器小组、歌唱比赛、校园音乐会等形式,鼓励更多学生通过音乐媒介进入同一个精神世界,用音乐语言进行轻松的沟通和交流,并逐渐建立群体认同,提升自信,完善性格。[3]

(三)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引导行为

行为是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及心理反映,是基于各自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而呈现出的综合反应。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性格较为叛逆。因此,教师更需要重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情绪问题,必须予以重视并及时引导和纠正,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尤其要对“内向型”“抑郁型”“焦虑型”性格倾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教师应结合心理学和音乐治疗特征,通过情境创设、移情和共情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走出不良情绪和问题心理,并逐渐提升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

(四)音乐治愈心理障碍、健全人格

中职学生人格发展尚未成熟,人格发展的制约因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影响,又有后天自身认知的发展影响,没有固定的公式或规律可循,其培养和完善过程也是渐进的,教师要兼顾不同学生的性格倾向和发展程度及时给予关注和引导。在新教改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新的教学方向,需要兼顾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中职院校而言,通过加强音乐课的美育教学来改善目前日趋明显的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关注学生情绪及心理发展

音乐教学长期以来过于教化,忽视了教育与学生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荀子曾言,“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可见智者先贤早已意识到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在人的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4]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情感宣泄和疏导,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绪体验,既可以及时释放压力、缓解疲劳,又可以提升音乐素养。

教师在利用音乐引导学生情绪时,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偏好,以便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喜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为学生的音乐活动创造多元空间和展示舞台

音乐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表演艺术,通过器乐演奏、影视、歌曲、舞蹈等多种形式进行丰富、立体的呈现,各种表现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音乐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因此,中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主题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还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及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性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逐渐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通过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合唱是一種需要团队协作、优势互补的音乐形式。合唱团内,学生的一切行动需要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团队的不断磨合和练习提升整体的默契度。合唱练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同时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只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和未来发展,实现整体与个人的和谐共赢局面。

(四)音乐教材注意“因材施教”合理选择

音乐“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解决当下中职学生的焦虑、内向、缺乏自信、沟通障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院校、院系、班级学生的主要情绪倾向和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合理选择音乐教材。如对音乐的节奏、韵律、所用乐器种类、音调高低强弱等因素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焦虑抑郁、心神不宁、专注力较弱的学生,节奏明快、舒缓的乐曲可以对其产生较好的激励和刺激效果,节奏紧凑、韵律较强的音乐可能会产生负反馈,影响音乐心理治疗的效果。音乐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对于不同情绪的音乐心理引导教学也一定要注意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当然,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较好的音乐综合素养,进而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进行选择,使得音乐资源具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提高中职音乐教育的心理辅导水平,中职院校音乐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需要重视近年来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问题,要充分考虑中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焦虑、缺乏自信、不善言辞、沟通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关注,并及时进行有效疏导,从而促进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职院校要充分认识音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在新教改的教学目标指引下,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变音乐教学重教化、轻情绪价值的错误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及心理变化,通过积极创新和探索,积极利用多元化的音乐载体发挥音乐语言的特殊功用,在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健全和完善学生的品格,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心理治疗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中职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志明,张赛宇,吴捷.音乐治疗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心理月刊,2021,16(6):220-221.

[2]林成圣.浅谈音乐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134-135.

[3]韦柳琼.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7):168-169

[4]韩静.浅谈音乐心理治疗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62.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情绪中职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