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中闽都文化的融入策略
2023-07-04李真珠
李真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传承与参与”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其中一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具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闽都文化,是由闽江下游和闽东地区一带及其他地区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的一支地域文化。[2]因此,作为福州本地中职学校,应当充分利用闽都文化资源内的人文因素、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欣赏和感悟闽都文化内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此,分析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可行性,并提出融入文本教学、调整教学方式、拓展写作素材、丰富思政内涵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对闽都文化的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成为传承和弘扬闽都文化的践行者。
一、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时存在的困境
(一)中职学生对闽都文化了解较少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识记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等较差,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尚且不足。在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就教材学教材”,缺少从闽都生活土壤中挖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作为教学资源。一项对1160名师生开展闽都文化育人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非常了解闽都文化的学生只有20%,大多数学生对闽都文化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3]语文教学中,受地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大多数福州本地学生无法在学习中联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闽都文化,无法产生情感共鸣。
(二)教师对闽都文化育人认同不足
《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了解本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俚语,尝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事实上,大部分学校的教师总是把语文课本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尽管语文教材中确实有值得学生慢慢品鉴的散文、小说、诗词、文言文等,但其内容终归与实际生活脱节,容易陷入“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动力,课堂育人实效较差,难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要求。笔者走访调查福州本地7所中职学校显示,目前还没有学校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开发闽都文化语文校本教材。
(三)考试评价对闽都文化的冲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中高职衔接更为有效、紧密,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更为畅通。为提高学生升学率,满足考纲要求,多数师生陷于“题海战术”,缺乏文化素养培养意识。以福建省为例,为满足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达标和升学要求,《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知识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重点篇目做了详细要求,然而考试的重点篇目未涉及与闽都文化有关的课文。因此,闽都文化资源难以“名正言顺”进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视野。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困境与职教发展新形势和课程标准要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发掘區域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融入闽都文化的策略,有助于学校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达成学科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的可行性
(一)闽都文化资源可丰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在语文课本中,而要结合职业教育特点,立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发和利用地方资源。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传承千年的闽都文化是福州的根之所系、脉之所存,其不仅与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也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教师在开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时融入丰富多彩的闽都文化,才能立足现实生活,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育,实现语文知识、传统文化和生活应用的统一,强化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进而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二)闽都文化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职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闽都文化的精华不仅在于知识宽广,更在于人文精神涵养。闽都文化蕴含的爱国自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以及名人事迹及成长历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心灵成长,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实现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以三坊七巷为例,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一百多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林则徐、林纾、严复、林觉民、林徽因、冰心等,这些人的“精气神”是闽都文化的精髓所在。因而,教师把闽都文化融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浸润中获得充足养分,产生情感价值认同,获得情感体验,而且能涵养中职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职业核心素养、技术创新素养和工匠精神,还能激发学生效力地方发展的深厚情感,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闽都文化可以助力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教学中融入闽都文化可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语文学科的魅力,发挥其学科育人功能。首先,教师可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课堂分组探讨、制定活动评价标准,最后小组汇报展示;还可依托各类闽都文化展览馆、名人纪念馆、民俗陈列馆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闽都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把闽都文化元素注入校园文化活动,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社区、驻地村、企业等开展闽都文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再次,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把闽都文化基因植入育人全过程,不断探索新时代中职学校技术育人和文化育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育人新模式,形成育人品牌,增强文化自信,传承闽都文化,弘扬时代精神。
三、将闽都文化引入中职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融入文本教学
首先,鼓励语文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兴趣和爱好等,把闽都文化引进文本教学,寻找本土文化与文本的连接点。如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文中季老先生借故乡的一轮明月表达了思乡之情,抒发了一个赤子对家乡的爱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想起家乡时都会想起家乡的什么事物,如福州古厝、榕树、茉莉花、坊巷、闽剧等。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理解文中语句,就会倍感熟悉和亲切。让闽都文化走进文本教学,再从文本延伸到现实,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乡土情怀,助力乡村建设与发展。其次,编写适合学生的闽都文化校本读物。用本土文化丰富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化学习,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这样语文教学将更具吸引力。学生通过学习会更多地了解家乡文化,增强对闽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调整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丰富的闽都文化教育资源调整教学方式,改变原来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可让学生以“身边的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小组合作收集闽都文化材料。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民俗陈列馆等宣传片,创设直观情境,及时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结合福州本土特色传统节日“拗九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看闽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可以通过参观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朗读其《与妻书》,并在朗读中领会林觉民先生“为天下人谋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情怀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品德修为、理想追求等,提高学生对闽都文化的认知度和情感认同,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报效家乡的情感。
(三)拓展写作素材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观点表述、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中职生的“热障”。他们写作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内容空洞、情感缺失,无法表达观点和抒发内心情感。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作文离不开生活,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倾泻出真实的文思之水来。”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闽都文化资源,如在讲解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时,引导学生学习“定景换点”“定点换景”的写作手法。此时,可适当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到熟悉的福州的重要景点,从福州本土文化中发掘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三坊七巷、双杭街、榕树、闽江、鼓山等。学生从中选取描写角度,培养观察能力,习得写作手法的同时,获得文化的启迪。在讲解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引导学生学习由表及里、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课堂教学中,还可摄取闽都文化中“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角梳)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感悟闽都工艺文化的匠人之道,树牢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丰富思政内涵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产蔚为大观,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发展了极富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所蕴含的爱国自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是涵养学生坚定政治信仰、职业核心素养、技术创新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闽都文化中的“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融入进去,发挥闽都历史名人资源的育人功能,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觉民的“为天下人谋永福”等,激发学生爱国自强的热忱与激情;从王审知到叶向高、沈葆桢、冰心等诸多闽都先贤身上学习如何吸收多元文化以创新改造本土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的胸怀。“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强国保种”的严复以及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是开拓创新精神的绝佳诠释。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值得学生认真汲取。闽都文化所蕴含的爱国自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将其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闽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教师需要对闽都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加工、整合,将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价值观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思维方式创新等方面形成积极影响;引导学生了解闽都文化的魅力,从闽都文化中寻根塑魂,让闽都文化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精神源泉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点,可以打造更有底蕴、更有成效的中职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23.
[2]張兰英.地域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以闽都文化为例[J].福建电视广播大学学报,2018(5):10-13.
[3]赵强,黄晶,吴炳麟.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调查报告[J].文教资料,2019(11):97-98,94.
(作者单位:福建省民政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