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3-07-04柯成刚
柯成刚
“课程思政”不是增加一门课程,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严峻的国际形势,“课程思政”的实施刻不容缓。在商业繁荣的今天,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对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调查
对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调查是进行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的依据。学生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态度、真实感受和想法对完善“课程思政”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次从福建省若干省属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商务英语三个专业中随机抽取100名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编制“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查问卷”,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
(一)你对“课程思政”了解吗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受调查的学生对“课程思政”不太了解的占比39%,完全不了解的占比19%,只有31%的学生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仅占比11%。
(二)教师经常融入的思政元素有哪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融入的思政元素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心理健康等其他思政元素融入相对较少。
(三)教师常用的思政融入方法有哪些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融入思政主要以理论讲授法和案例法为主,其他方法运用相对较少。
(四)你对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感兴趣吗
从问卷可以看出,受调查的大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兴趣程度为一般或不感兴趣,占比79%,比较感兴趣的仅占比14%。
(五)你觉得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如何
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2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非常好或比较好,有41%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36%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
二、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的依据,教师应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来完善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实施课程教学。目前,虽然大多中职学校市场营销学都已开始实施“课程思政”,但仍需要长期积累来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
市场营销学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比较丰富,需要结合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等因素加以充分挖掘和梳理,进而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很多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也不充分。
(三)“课程思政”实施的方法、方式比较单一
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教是很多专业课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中,部分课任教师尚未拓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简单地采取“填鸭式”说教,把“课程思政”当作“喊口号”,流于形式。
(四)“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单方面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等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和组织活动,加上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差、学习的主动性差,“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影響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领导者和监督者,学校的重视对“课程思政”的推进有重要影响。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推进速度慢,宣传力度不够,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构建不完善。
(二)教师原因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中坚力量,教师的思政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实施的质量和效果。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加上教师的时间、精力、能力有限,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任务重、“课程思政”实施的考核机制缺乏等方面的因素,造成教师“课程思政”实施的动力不足。
(三)学生原因
学生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对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由于部分学生还没意识到“课程思政”对其人生和职业的影响,认为“课程思政”不重要,他们往往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只关注能不能考高分,能不能毕业,所以对“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不足。
四、中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要明确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知识及技能传授、专业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领等各个维度。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还要融合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家国情怀、人文素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内容,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学生的课程及专业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市场营销学科任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要提升
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市场营销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高超的育人能力。教师除了要努力钻研专业课知识外,还要加强对政治、人文、历史、时事等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有效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教学中,以高尚的人格引领学生,做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要合理
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挖掘并提炼与专业知识高度相关的思政元素,还要研究和甄选有效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力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课堂内
(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教师应在上课前设计好课堂上所要提问的问题,上课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后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并讨论,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提升和引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案例教学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甄选国内一些优秀、富有正能量、乐于奉献的企业及企业家作为例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及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发展情况并加以借鉴,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行业和企业,增强学生对民族企业、民族品牌的认同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课堂外
“课程思政”实施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师要以市场营销学的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运用实践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走进企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了解和参与企业的营销等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创新创业的职业态度。
(2)走进农村。教师可以与蔬菜、水果生产基地联系,帮当地菜农、果农销售农产品,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教师还可以与贫困地区联系,辅导学生参与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掌握现代营销技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促进乡村振兴,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爱国爱家的情怀。
(四)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标准要建立并完善
大部分中职学校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只是单方面地进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于教师教得怎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否实现却经常被忽视。主要原因是部分中职学校对“课程思政”教学缺少可量化、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标准。为了更好地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中职学校应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建立并完善教学考评体系。在考核评价市场营销学科任教师的教学效果时,要以育人目标为指导,建立既能衡量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水平,又能体现教师对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实行多维度的综合教学效果评价。在考核评价学生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时,不能仅进行终结性评价,还要注重包括学生课堂表现、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要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多维度、全面评价。
(五)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及研究的保障机制要健全
首先,各中职学校应着力提升市场营销学科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由于很多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实施的要领和方法还没完全掌握,所以学校需要定期邀请专家给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培训,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校级交流,还可以尝试将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负责人也纳入进来,共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借助校企合作企业的经营实际,不断丰富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形成全方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其次,各中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市场营销学科任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学者对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建立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素材库,对水平较高、效果较好的“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给予奖励并推广,把“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级、绩效考核等联系起来,以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各中职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六)学生应加强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的学习
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当今时代,中职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对自身良好品行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构建、健康心理培养、思维方式转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职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养成自律习惯,树立自强、奋发、诚信、团结、创新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把自己训练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翠.民办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
[2]靳玉樂,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作者单位:福建商贸学校)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