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与建议

2023-07-04刘喆

新课程·上旬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中职语文

刘喆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有着多元而深刻的人生道理、传统美德,有相当数量的作品都在告诉学生,劳动创造美好未来。利用现有的中职语文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和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及知识点,比起生硬干涩的唐僧式“念经”和给学生巨大压力的指责式教育方式都更加有效果,更加润物细无声。

下面我以选取的几篇有代表性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在备课时提取相关教育点,怎样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在授课时、活动中甚至授课后将劳动教育的理念深植学生脑中,甚至融入他们的认知和观念体系之中,使其成长为一名完善了“德智体美劳”中“劳”字的高素质人才。

一、备课选材,做有米之炊

教师是思想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尤其是语文课文均采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精华,阅读与学习是解读文章、理解内核、内化思想的绝佳过程。因此语文教育要从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慢慢理解精神内核,最终形成内化,达到教育目的。以我校采用的中职学业水平测试校本教材为例,教师要细细筛选出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文,用于渗透劳动思想。

如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母亲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家中总是洁净有序,连家具的铜活都擦得锃亮”,母亲一人养活一大家子,依靠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就是劳动精神。老舍多次在随笔中坦言,母亲这些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都是她在日常生活里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对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生命的教育”;再比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中的辍学生如何逆袭成为知名店主回馈老师?靠的是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辛勤劳动;还有在《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店主夫婦和艰辛度日的母子三人最终靠着共同努力奋斗还清债务,孩子有出息,面馆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家都靠着勤劳拼搏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此可见,课文中有非常多可供教师挖掘的素材,其都与我们想要实施的劳动教育有着密切而实际的联系;又因教材在划分单元时通常是按照文学体裁、学业水平测试题型等标准进行,而不会按照我们的需要来划分(如按照“德智体美劳”中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划分单元),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有意识地将文章打散重组,按自己的教学需求分门别类,这是教师对45篇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研究能力的考验。

建议:教师在开始教授新入学的中职生之前就对全本教材进行通读和较深入的备课把握,仅准备前两三周的教学量是远远不够的;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要重点关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并且敏锐理解和挖掘某些不明显的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文章细节,以求文章材料更加符合教育主题并利于运用。

二、形式多样,学中体与悟

有了劳动教育的教材,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进行实际的教育教学。下面我就具体的课文篇目来谈谈“备课—上课—劳动教育”的落实与成效。

(一)合作探究,在讨论中挖掘劳动意义——以《一碗清汤荞麦面》为例

“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来得更彻底地属他所有。”因此,教师需要指导与放手,从小说三要素之“人物”入手,分析两组重要人物——母子三人、店主夫妇的精神品质,从而自然引发相关话题讨论。

第一,学生可分小组(3~4人)针对教师抛出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如“母子三人在家庭分工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他们的劳动精神体现在何处?”又如“北海亭面馆发展壮大的原因是什么,店主夫妇依靠什么才能实现生意的蒸蒸日上?”

第二,课堂上可预留讨论和新观点的展示时间,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劳动的意义。

建议:本环节旨在通过头脑风暴共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劳动对文中人物的意义。

(二)结合写作训练,深化劳动教育理念——以《我的母亲》为例

备课时,教师要留意到本课的重点之一,即分析母亲形象及母子之间的情感,其中可以与劳动教育挂钩的部分应该是母亲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劳动精神。因此,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体现,作为本课的一个片段写作拓展训练来进行深化。

第一,让学生在整体了解并简单归纳出母亲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片段作文训练:请以老舍的第一视角,在原文基础上展开想象,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详写/扩写母亲良好生活习惯及辛苦劳作的部分。

第二,课堂应安排较充分的时间,除写作外,也可以进行写作指导与作品评析活动。可分小组进行组内互评,每组推优代表小组进行展示,由另一名小组学生代表发表评议及推选理由。

建议:注意提示学生,在写作及评议时要围绕劳动主题展开。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缺少生活实践,可允许他们参考影视文学作品,进行合理的联想写作,初步感知劳动对人生的意义。

(三)分组竞赛,体察创业不易,燃起奋斗精神——以《那一年,面包飘香》为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备课时,教师应设计好课堂的重难点和时间分配,因课文较为简单易理解,故不需要过度引导解读,预留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半自主式的设想与讨论,创设情境:假如你是面包店大师傅,你想要凭一技之长开一家面包店。

第一,学生可按照类型不同,分为6~8人一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环节与任务,可借助手机或电脑查询相关资料进行讨论。

第二,每个人将自身任务解决后,合并讨论,集全组之力,采取公司股东制度,共同投票决议开设面包店的每个环节,决定这家面包店的最终建设方案,以组为单位进行提交,由教师和各组代表进行商议,讨论出最佳的开店方案。

建议:此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赋予学生“股东”权力,强化其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使其体察创业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自然愿意付出劳动。此举较适合普遍对社会艰辛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家庭较优渥、没受过苦却无所不缺的学生。他们责任意识普遍薄弱,通过齐心协力创造一家店铺的过程,学生能够在模拟开店的学习过程中明白劳动的不易,体会到通过劳动有所收获的价值和快乐。

(四)深入了解社会,深化“劳动教育”——以《第六枚戒指》为例

本课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可放在课文解读之外的拓展延伸环节,建议安排在课前预习部分。

首先,在本课教学之前安排一次对课文背景的资料查询和制作,主题是“美国失业潮”,学生自行分小组搜集、整合各方面资料,用多种形式佐证并制作PPT。

其次,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结合本组的PPT进行相关情况的讲解。

最后,各组深入探讨“劳动—生存—命运”之间的关系,阐述自己的理解。

效果:本类型活动在平常的授课中,尤其是在口语交际的相关课程里经常使用,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比较理想。首先,学生自身对传统授课模式已产生疲劳心态,参与感不强,因此前期搜集资料能使他们动起来,增强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在讨论和共同制作PPT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产生很多思想上的火花,对所讨论的主题会有更加明确而深刻的认识;最后,这是一项复合型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其中能锻炼资料搜集整合能力、演讲稿编写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建议:教师分设小组时需要起到引导作用,尽量在每组安排不同思想类型的学生,避免出现同组内思想同质化。此举目的是令不同思想程度的学生能在协作的过程中产生思想上的交互,思想先进者影响后进者,思想后进者亦可使先进者有更多思考。教师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与协助。

(五)文专融合,于“劳动”中见“劳动”——以《我的空中楼阁》/《归园田居》为例

这两篇文章都以景物的描写、情感志向的抒发见长,它们的共同点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因此教师可在核心的“景物”上做文章。此时可以在完成基础授课内容的情况下进行一次与相关专业结合的“文专跨课”的实践活动。以近几年较热门的园林设计、传统的室内设计装潢等专业为例,语文教师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专业教师合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活动。

第一,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专业学生进行从课本到专业的联想与想象,设计问题。例如:按照课文理解,请完成文中空中楼阁/田园乡居的设计图或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空中楼阁/归园田居,请画出设计图并阐述设计理念。

第二,学生利用课后或专业课时间借助专业所学完成,在后续的文专融合课上邀请专业教师共同为学生的作品打分,并配合现场解说和分析。运用“融入式教学”,使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训练与人文素质的熏陶与培养结合,从而达到专业与人文共赢的最终目的。

效果:该活动不但是语文课的延续和深化,同时还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巧妙地达到了“文专融合”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亲自劳动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从实操形式和效果上切实体现出劳动教育的意义与成效,比起课堂说教的方式更能带给学生感悟和成长。

建议:语文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应多关注不喜劳动的学生的作品与态度,给予较大的肯定,使其产生内在的、切实可感的对“劳动”及“工匠精神”的理解。

(六)辩论赛里见真章——以《敬业与乐业》为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作出独立的结论。”本文是一篇立意鲜明、说理透彻的文章,本身观点就与劳动教育观点高度契合,且作者梁启超也正是在百年之前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指明职业与人生道路才写下此文,可谓是相当完美的劳动教育材料。但考虑到当时的场合与演讲时长,有许多观点作者仅用了高度精練的语言提纲挈领式地进行说明,对于身处职业学校但仍未步入职场的学生而言,仍然难以理解透彻。因此,语文教师可结合口才课当中的辩论部分,在本课授课完成的基础上紧接着安排口语辩论实操课,辩题围绕本文核心内容“敬业与乐业”设置,学生进行分组集备,而后展开小型现场辩论;亦可安排同一话题的不同辩题,两组辩论时,其他非参赛组在旁观摩,并与语文教师共同作为裁判,商议最终辩论结果。

这一竞赛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提升其思辨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最终再次明晰且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核心理念。(当然,该比赛的开展是建立在口语课上已经教授过辩论相关知识并已简单实操过的基础上。)

建议:论题的选取需要富有意义且教育指向明确,与普通的辩论赛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论题要区别开来。语文教师需尽量选取看似可辩最终却指向深刻强化劳动教育内容的论题,在安排辩论队伍时亦需要注意安排思想相同的学生为一队,强化辩论效果;亦可安排不同思想学生为一队,在准备环节引导其转变思想,换位思考。

三、多措并举,滋身养德

综上所述,虽难以做到在一节课或是一个单元的授课后将劳动教育深植学生心中,但教育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长远来看,这些实操方法和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效果和目标。中职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劳动教育的相关材料,有待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希望能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提取力量,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与多方教育力量共同携手,完成理想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英]斯宾塞.教育论[M].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81.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编辑:赵飞飞

猜你喜欢

劳动中职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