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中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3-07-04陈从建
陈从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同时也将文化传承与参与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文化是由闽江下游和闽东地区一带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创造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福州本地中职学校可以将传承闽都文化作为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重要切入口,挖掘闽都文化中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将闽都文化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但对照《課程标准》要求,当前对闽都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闽都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机制不足
《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部分提出,教师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但是,一项对1160名师生开展闽都文化育人状况的调研报告显示,70.88%的教师认为缺乏闽都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60.44%的教师缺乏指导纲要和适切的教材,大多数学生对闽都文化不了解或略知一二。笔者对福州本地7所中职学校开展的调研结果显示,还没有当地学校在挖掘闽都文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发闽都文化语文校本教材。
(二)考试评价制约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实施,为打通中职学生升学通道提供了法律依据,中职学生升学渠道更为畅通,大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升学,学校也将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以福建省为例,在作为升学依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知识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重点篇目做了详细限定,然而考试重点篇目中和闽都文化有关的课文是没有的。因此,在考试评价机制的影响下,为完成应试要求,闽都文化课程资源较难进入中职语文课堂视野。
(三)学科特点不明显
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开发和利用闽都文化课程资源必须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体现“语文味”,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但是,一些学校开展的闽都文化研学活动多是参观、体验,凸显的是思政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识薄弱,和语文学科结合并不紧密,较少或甚至没有布置语言运用任务,导致出现“走马观花”“游而不学”的现象。
二、闽都文化课程资源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和应用
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对闽都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是尝试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途径。一方面,对闽都文化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梳理可以为语文校本教材编写提供丰富素材和借鉴;另一方面,在梳理闽都文化课程资源中紧扣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丰富个体语言经验并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也是各类语文学习考试评价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自然景观资源
地区自然景观是一种特色地域课程资源,积累丰富的自然景观表象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素材,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同时,体验和欣赏自然美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创作内驱力。福州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当地著名的鼓山、旗山、于山、乌山、屏山、烟台山,闽江、乌龙江、西湖,市树榕树、市花茉莉花、市果福桔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感知观察和写作的对象。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福州自然景观,并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撰写解说词,模拟导游角色进行讲解;登山临水,尝试写一处景物、写一篇游记;现场观察榕树、茉莉花等本土植物,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生长特性并完成一篇说明文。此外,高适、曾巩、朱熹、李纲、刘克庄等名人在福州时也都留下很多描写本地自然景观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搜集和积累经典诗文,感受闽都自然景观之美,体验闽都文化内涵。
(二)历史名人资源
闽都文化以闽越文化为基础、中原文化为主体,具有领风气之先、开放和包容的鲜明特征,重要组成部分有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福州从古至今孕育出许多爱国爱家、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纾、林觉民等大量对中国近现代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以三坊七巷文化为例,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名家辈出,遍布名人故居,被誉为“近代名人聚居地”。课程实施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搜集名人资料和作品,为名人作传并在课堂讲述名人故事,在此过程中达到语言积累和运用目的。还可以对历史名人开展批判性评价,比如,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争议人物林纾翻译了大量的外国小说,但又因批评新文学运动而被称为“封建复古派”,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林纾故居、收集有关资料加深对林纾的了解,教师通过课堂辩论会形式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评价人物,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三)文学作品资源
福州历来文人辈出,闽都文学经典也入选各类语文教材和读本,如冰心的诗文、林觉民《与妻书》、黄河浪《故乡的榕树》等。部编语文教材选文虽然能够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实施上还无法完全契合校情、学情。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许可以激起北方学生的审美想象和体验,但是对于福州学生而言,基本上终年未见雪景,如果不借助多媒体手段,很难激发其对磅礴雪景的审美体验。因此,将闽都文学优秀作品引入校本课程,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实施中,可以让学生阅读闽都文学经典作品,开展诗文朗诵活动,如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觉民《与妻书》等;开展群文读写,如将李纲《榕木赋》、郭风《榕树》、黄河浪《故乡的榕树》、泰戈尔《榕树》等写榕树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期和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这些文章的异同点,丰富审美体验,同时观察身边形态各异的榕树,寻找动笔契机,提升想象和思维能力。
(四)其他资源
闽都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当地的教育、商贸、民俗、戏曲、工艺美术、建筑等都因岁月长久的积淀而展现出自己的特征。鉴往以知来,循道以致远,对文化的敬畏、追溯可以让我们获得长久的精神启迪。语文课程的外延可以触及这个世界和生活的每个方面,只要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闽都文化都可以为语文课程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近现代以来,福州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马尾的福建船政学堂开启了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先河,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如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当地职业学校可以结合这一课程资源,带领学生前往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开展语文研学旅行,感受船政文化的优秀内涵,培育工匠精神。
三、闽都文化课程资源的具体运用——以《与妻书》教学为例
林觉民《与妻书》作为闽都文学经典名篇被选入各大版本语文中学教材,许多教师结合林觉民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成长历程,采取视频、图片等方式竭力创设生动具体、贴切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可问题在于,这些课程资源毕竟与真实情境存在较大差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先生说过:“为了达到‘知人论世,我是不惜工本的。我曾经带着学生去参观蔡元培的故居,之后再教学冯友兰写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共鸣。”因此,作为福州本土学校,在《与妻书》教书中引入闽都文化课程资源,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缩短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提升教学实效,这是其他课程资源所难以达到的。
(一)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言理解与运用
教学中,可以结合闽都文化课程资源安排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任务。如可以在林觉民故居安排语文实践活动,由学生担任林觉民故居的讲解员,就林觉民成长历程、《与妻书》创作等开展讲解。在这一真实语言运用任务驱动下,学生就要在前期开展资料收集和研究、解说词撰写、模拟讲解等语言实践。此外,《与妻书》原文中有较多对夫妻二人生活环境的详细描写,如“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在参观林觉民故居过程中,学生将课文描写和入眼所见两相参验,自然会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对家、对“双栖之所”的深深思念,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舍生取义的可贵。
(二)在想象和比较中提升思维能力
从形象思维角度而言,可以让学生对林觉民就义前夕写作《与妻书》和妻子陈意映收到《与妻书》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情形开展文学想象性描写。从辩证思维角度而言,可以将林觉民《与妻书》和同时就义的福州籍烈士方声洞《与妻书》进行比较,从文字内容、对家人的安排、情感、决心等方面找出异同,提升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此外,两封《与妻书》中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原因何在?林觉民就义前写给父亲的《禀父书》只有寥寥数句,《与妻书》却有一千多字,二者同是写给至亲绝笔,为何相差如此之多?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挖掘更多背景资料,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故居陈列文献、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开展研究,提升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三)在体验两难抉择中强化审美认同
《与妻书》教学中,教师大多会设计诵读感悟、鉴赏讨论环节,引导学生领会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高尚情感美,这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教学中如果重点研讨林觉民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这种两难选择,那么就更能形成对高尚情感美的体验和认同。例如,可以介绍林觉民参加童生考试时在考场上挥笔写下的“少年不望万户侯”故事,带领学生参观林觉民接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全闽大学堂和三坊七巷里的“蒙学堂”旧址,以上课程资源可以生动、直观地诠释林觉民做出如此选择的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因素。此外,带学生参观林觉民故居和“双栖楼”,感受林觉民真实、多情的一面,学生就会体会到林觉民其实也有很多不必舍生取义的缘由,如较为优渥的家庭条件、对妻子的挚爱、起义前妻子已有身孕等,正是在这种两难抉择中,林觉民最终将国家大义置于个人幸福之上,这种高尚的情感美才格外让人感动、认同。
(四)在开展寻根之旅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觉民身上典型体现了闽都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特征,福州近代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者,黄花岗72烈士中,福建人有19位之多,他们全部是福州人。可以以《与妻书》教学为契机,带领学生深入三坊七巷参观名人故居和革命旧址,追寻烈士成长足迹,感受烈士勇赴国难、视死如归、为天下人谋永福的精神品质。开展课外拓展阅读,如引入南帆《戊戌年的铡刀》《辛亥年的枪声》等反映福州籍烈士起义的历史散文,在作者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和重构的鲜活历史图景中进一步感受闽都烈士的勇气担当和革命豪情。
《与妻书》教学中对闽都文化课程资源的运用不是要面面俱到、一应俱全,而是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有针对性地采用。文化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承载文化的外在形态却是具体而丰富的。语文学科对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应该停留于概念的阐释和演绎,而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特点,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引入鲜活、生动的本土课程资源,在具体的语言运用和实践中引导学生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參考文献:
赵强,黄晶,吴炳麟.中职校闽都文化育人策略调查报告[J].文教资料,2019(11).
(作者单位:福建省邮电学校)
编辑: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