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
2023-07-04宁剑峰
宁剑峰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学习不仅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当前,语文教师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新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发展。文章先分析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再论述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旨在构建高效的语文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新课改;学生;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1-0121-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40
在新課改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成为语文学习的三大主要方式,其中自主学习居于首位,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都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学生和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设置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主要靠学生自己,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和协作者。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是因为部分学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对教材、教师和父母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还有一些学生虽然知道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投入多收获少,最终事倍功半。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因为担心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直接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纯地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帮助学生寻找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而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热情。同时,有些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率不高,总是认为设计电子课件费时费力,不如传统黑板教学得心应手,这样的思想不符合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缺乏新的教育特色,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降低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三)缺少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语文,并且在学习上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习效果却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果具有推动作用,是学生持续进步的基石。但是,目前有些学生没有养成在课前自主预习的习惯,导致对学习内容不了解,在听课时抓不住重点,影响听讲效率;有些学生没有课后自主反思的习惯,导致课堂学习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消化和吸收,降低了学习效果;还有些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导致视野较为狭隘,知识积累不足,影响了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氛围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重视这一点,并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及目标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思维变得活跃,激发起自主学习的欲望。
收录到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意境美,如果仅靠教师的口头描述,学生很难融入其中。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用优美的画面营造美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领悟课文中的美。语文文本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音乐也是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语文和音乐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通之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创设情境,选取与教学内容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配乐朗读,用音乐节奏的变化刺激学生感官,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充分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快速融入情境中,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激发内心情感,对文本知识开展深入的探究。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可以说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导致有些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感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当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主动构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语文课堂进行精心布置,通过投放一些道具,把教室转化为商场、公园等场所,引导学生把书本内容演出来,在真实生活的模拟和演绎中深化语文思维,自主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自主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道理。
(二)巧设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有效方法,对学生具有思维引导和启发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思考和总结,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真正应用时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形式丰富的教学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摸索到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还要把握提问的探究性,让每一个问题都涉及一个或多个知识点,通过问题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真正抓住主旨,达到深层理解状态。
对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逐步推进提问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多个简单、易于解决的小问题,通过逐层提问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语文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在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些较为笼统和深奥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暂时搁置的提问方法,提出问题后不急于学生给出答案,而是把问题搁置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中。为了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会变得更加积极与主动,改变被动学习状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悬念或者故意出错引出疑问,以疑启思,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使得学生在质疑和释疑中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进行课堂教学的收尾,提出与教学内容或教学主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思考,进一步延伸和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学习感悟。
(三)运用微课手段,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微课,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能够推动语文教学创新,改变语文课堂氛围,广受教师与学生欢迎,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语文教师要树立信息化的教学理念,把微课高效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真正认识到自主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微课视频的使用需要切合实际,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果使用不恰当,反而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影响学习进度。
在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课前预习都是以学生阅读教材为主,由于缺少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很多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预习什么,也不知道怎样预习,导致课前预习成为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将微课应用到课前预习中,把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录制成微课视频,当学生在自主预习中遇到困难时,就可以仔细地浏览微课,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学生看到教师出现在微课视频中时,他们的学习欲望会被调动起来,注意力也能够长时间地集中。教师应该尊重新课改的要求,应用微课构建自主学习平台,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当中,积极提供自己搜集到的语文资料和素材,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将微课视频汇总起来,制作微课资源库,并且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载观看,如此不仅节省了查阅纸质资料的时间,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基础各不相同,教师要了解这种差异,并给予尊重,借助微课实现教学分层,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的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去完成,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四)指导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在知识探索中拥有主动权,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些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给学生讲述单一的学习方法,无论学生学习水平如何,都只学习这一种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所以,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做出具体的方法指导,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在语文教學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除了制作导学案和微课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外,还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三个步骤完成课前预习:首先进行通读,感知文章的大致内容,消除字词障碍;然后再读课文,弄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谋篇布局、主题思想等;最后细读探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领会,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通过这“三步走”,可以有效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做标注,用特殊的符号或图形标记出自己不懂或难懂的地方,利用书本的空白处写读书随笔,强化信息处理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和自己的阅读情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对当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并根据自己的回忆绘制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与梳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课堂笔记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和修改,使学生逐渐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开辟第二课堂,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必须要做好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的统一,合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编语文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阅读可以打开学生的视野,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并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记录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学生写得好的作品,教师还可以推荐到校园网站、公众号中进行发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课堂上用于语言训练的机会有限。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诵读经典活动等,如此,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和人生感悟,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等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发现语文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语文知识,将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教师要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构建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晶.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语文课内外,2019(24).
[2] 王海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
[3] 陈矫艳.浅谈新课改下教学思维之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慈善环球,2021(2).
[4] 黄丽香.浅谈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读写算,2018(26).
[责任编辑 梁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