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思路浅谈
2023-07-04李军
李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的目标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逐步实现了由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行为的风向标,其变化势必会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基于这种情况,文章立足于新课改背景,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探讨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核心素养的构建,以给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1-0115-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38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除了承担提高学生成绩的责任之外,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作用。因此,高中历史学科必须从教学实践入手,遵循客观规律,寻求更有效的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方式,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正确认识三维目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
(一)区别
三维目标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划定的教学目标,囊括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授课方法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相较于三维目标则更加微观,更多地强调了学生与现实生活需求相关的品质与能力,实现了从抽象向具象的转变。
首先,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述不同。三维目标只是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并没有对如何培养、具体内涵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论述,因此在三维目标中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是模糊的,不成系统的。而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内涵。在这一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对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加准确与科学的指导。
其次,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在呈现方式上有所不同。三维目标顾名思义就是从教学的三个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这三个方面目标的实现存在认识不一致的问题,实际效果不佳。而历史核心素养将其糅合成“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两个方面,避免了三维目标中三个部分彼此孤立的问题,将教学目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二)联系
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并不是一种互斥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在价值取向上,二者都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三维目标作为“双基”的发展,初次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育目标,并且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预期理想,但是其对于全面发展概念的相关论述是不成体系的,因而全面发展的内涵也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到了学科核心素养,仍然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只是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因而,从价值取向,也就是根本教育方向上来说,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是相通的。
其次,二者都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就是印证,体现了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视,这种特点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得到了保留,并表现为“关键能力”,表现出对在授课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的高度重視。
二、基于教学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构建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宏观目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对其进行细化,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逐步完成历史核心素养的构建。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首先要重视教材分析。教材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依托材料,也是为了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服务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在对历史教材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分析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从识记方面以及理解层面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其次,要重视学情分析。不同阶段、不同班级学生的素养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素养水平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教学都涉及“鸦片战争”的内容,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从“了解鸦片战争史实、《南京条约》具体内容”等层面来制定教学目标;到了高中时期,教师就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延展,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还要增进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人物的先进事迹的了解,从这些人物的事迹中感受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实现“家国情怀”层面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构建。
再次,教师还要重视评估与反馈。在对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情况的评估与反馈的过程中,确定符合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目标。
(二)筑牢历史基础知识
将构建历史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成绩高度重视的问题,并不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漠视,相反,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与关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筑牢历史基础知识。
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历史核心素养,正视历史基础知识在构建历史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教师要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以科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筑牢历史基础知识。高中生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压力很大,因此教师要通过趣味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进而筑牢基础知识,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创新
在构建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体系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使用先进新颖的教学方式,比如分层教学、自主教学、情境教学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以及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教学。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安排一定的问题探究任务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而实现学生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另外,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探究讨论来展开学习,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形成相关的学科素养。
(四)加强行动落实
历史核心素养绝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而要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逐步提升,因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行动落实,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高中历史中涉及大量的为民族和国家而斗争的内容,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那么学生很难通过课本中有限的材料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也就不能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发地感知抗日救亡过程中革命先烈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产生浓烈的家国情怀。再如,受制于历史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主题有关的电视剧、纪录片等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这些生动图画的感染下产生家国情怀。
(五)布置科学的历史作业
布置历史作业是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关键环节,教师要秉持内容趣味化、类型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的原则,提升作业的科学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得以形成与发展。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需要教师对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唯物史观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学习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
其次,教师要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出现与发展的,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学生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待历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近代中国救亡运动的时间线进行整理,将诸多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既要让学生看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运动的不彻底性,也要让学生看到这些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
再次,教师要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对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进行培养必须通过史料教学来完成。在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就是将史料引入作业中。一方面,教师要筛选合适的史料来作为作业的题目材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史料逐步产生史料实证的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传授给学生搜集史料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历史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搜集史料来丰富自己的答案,逐步提高自己的史料实证能力。
最后,教师还要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乡土资源开发相关的作业来完成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而增进对乡村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另外,教师还要通过历史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在历史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比其他几种素养的培养难度都大,因为它要求学生在对历史事物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评价。反映到历史作业上,要求教师要设计一些讨论型的作业,让学生围绕题目中的具体人物与事件进行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应用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教师在讲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时,将作业设计为让学生谈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形式是,让学生在课下与同伴进行讨论,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更深层次理解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六)及时进行系统复习
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回顾与复习,这既是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赶教学进度,还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
首先,教师要确定复习专题立意。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需要复习的内容与层次都比较深,因此开展专题复习是必须的。将不同的历史知识整合成一个专题,需要教师统筹理解历史教材,确定专题立意。在确定专题立意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家国情怀与唯物史观入手,换言之,也就是要从历史教材的核心价值取向来确定专题。
其次,教师要构建时空坐标。在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涉及的历史知识非常多,每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是不同的,稍有不慎,学生就会产生混淆。因此,教师有必要将该专题内的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在构建时空坐标的基础上渗透唯物史观。
再次,教师要精选合适的史料。确定专题立意、构建时空坐标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主干知识背景,还不能很好地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要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史料进行精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方法。
最后,教师要加强专题之间的联系。通过不同专题复习,让历史真正成为“通史”,提高复习课的效率,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加强“小论文”教学。在复习课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难度最大的一步就是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所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途径来实现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而小论文就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基于史料实证来展开小论文教学,让学生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实现对专题知识结构的自主构建,并根据知识网络撰写小论文,全面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总之,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成,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的教育背景,对历史核心素养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来逐步完成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潇华.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思路探讨[J].读写算,2022(5).
[2] 代连国.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华少年,2020(4).
[3] 周梨萍.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9).
[4] 王仲宪.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9).
[5] 杨福来.基于實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研论丛,2019(5).
[6] 代连国.基于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中华少年,2020(4).
[责任编辑 梁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