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2023-07-04方成智刘河畅
○方成智,刘河畅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2016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1]这说明以构建国家话语体系来展现中国形象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增强国家形象的“自塑”能力成为当前构建国家话语体系的策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为当下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指明了方向。
只是目前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更多集中在传播学与新闻学领域,教育学领域与此相关的研究较少。例如美国传播学教授兰斯·班尼特(W.LanceBennett)站在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认为国家形象是一种被大众媒体制作出来的且高度政治化的“新闻幻觉”。[3]国内学者徐小鸽基于传播学视角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或者说在他国新闻传媒中所呈现的形象”[4]。事实上,教育作为文化再生产的工具[5],也担负着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使命。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互动的基本工具,是在一定条件下由官方组织、专家编写、国家审查之后形成的“权威表达”[6],它可以通过特殊的文本表达、言语逻辑、意义分析或显或隐地向学生传达一些价值观点,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产生长期效应,深刻影响着学生对祖国的客观认知与情感认同。本文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切入点,分析教科书中呈现的国家形象,探讨本套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特点,这对丰富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及语文教科书建构国家形象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形象的含义
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该领域的早期研究者提出“国家”是一个政治利益共同体[7],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被看作一个“政治联合体”[8],领土、主权管辖、制度与民众这些元素都被纳入国家形象的范畴。
近年来,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法国学者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el-HenriPageau)基于比较文学的视角提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所展现出来的现实存在反映在他国民众脑海中的印象,但是这种印象并不等同于这个国家的现实存在。[9]
在我国学术界,“国家形象”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内涵目前在学术界争议较大,尚没有统一。早期管文虎等几位学者在他们合著的《国家形象论》一书中首次正式界定了这一概念:“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10]学者张昆认为国家形象基本构成要素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大要素。[11]杨伟芬把国家形象界定为“国际社会公众对一国相对稳定的总体评价”[12]。
基于上述学者对国家形象概念的分析,一时难以给国家形象一个具体清晰的定义,但是总体来看,学者们的定义都普遍承认以下观点:一是国家形象的研究对象是国家及其构成要素;二是国家形象的多维性,国家形象涉及一个国家的多种构成因素。基于以上相关概念解析,结合中国国家形象的内涵以及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内容,本文制定了如下分析框架,分为政治状况、地理环境、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族精神五大维度。
(二)教科书中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
1.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说:“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3]2021年7月为推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国家教材委员会制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2022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科书作为教育的载体,它的编写有关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且必须服从国家意志。这决定了教科书在立德树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在教科书中建构国家正面形象,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期盼,是落实国家立德树人这一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
2.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文化多元交织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2010年7月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该文件的颁布推动了党和国家“立德树人”德育目标的落实,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到了有效强化。[14]2014年5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学校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继承的重要场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入学校课程与教科书,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15]2021年8月为加强课程教材“打好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培根铸魂的作用,教育部强化主题教育整体设计,研究制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国家认同教育。教科书作为学生感受现实生活的媒介之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被取代的,教科书中的观点呈现与情感表达深刻影响学生的认知,这一特性在语文教科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语文教科书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形象建构分析
部编版教科书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于2012年正式启动,经过四年复杂、曲折的编写程序,在2016年投入使用,结束了教科书多版本的情况,成为官方指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经过统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6年级(共12册)课文314篇,其中有98篇课文与国家形象有关,在全套教科书课文中占比31.21%,具体情况如表1所述:
表1 课文维度分析
(一)政治状况
一国政治由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政治活动的主要原则、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的运行和管理方式等构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多方面来描述我国的政治形象,包括但不限于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民族关系。
从选文结构看,有关政治的课文有15篇(表2),占统计选文的15.31%。可见我国语文教科书比较注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教科书选取了一些文章来叙述中国政治形象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例如,《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记录了中国百年沧桑巨变,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确立了民众心中国家的印象,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意义。
表2 政治状况维度分析表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讲述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事迹,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向学生们展示了不畏革命事业艰险、积极乐观、平易近人的政党领袖形象,赞颂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展示了各民族小学生一起上学的美好景象;《草原》赞美了祖国的美丽山河、歌颂了民族团结的友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政党亲民、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
(二)地理环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描述大致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景观两部分(表3)。自然地理部分以呈现我国的山河湖水为主,西沙群岛、葡萄沟、海滨小城、黄山、小兴安岭、钱塘江、双龙洞等展现了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选文主要来自我国的名胜古迹,以此来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工匠精神。故宫作为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宫博物院》对它的内外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建造了一座书本上的“故宫”。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对国家地理环境的叙述,向学习者展示了我国疆域辽阔、美丽富饶的国家形象。
表3 地理环境维度分析表
(三)文化艺术
著名学者萨义德认为:“文化为多种多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的交锋搭建了舞台,是众多力量针锋相对的战场。”[16]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所展现出来的文化艺术都被视作国际交往的新型战略武器,相比军事打击与经济制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得更为隐蔽、也更为深远。语文教科书作为文化教育的载体囊括了政治、历史、文学和语言以及国家主流价值观所引导的多种文化形式。因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古诗词、神话寓言、民俗风情、历史人物故事等为媒介(表4),将正向的文化价值传递给学生,从而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表4 文化艺术维度分析表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端午粽》介绍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氛围和习俗,侧面表达出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寄寓;四大名著选文《景阳冈》《红楼春趣》等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厚造诣,是我国的文学瑰宝;《京剧趣谈》《藏戏》等戏曲文化流传至今,广受人民喜爱,京剧更是被称为国粹;《守株待兔》《女娲补天》等神话和寓言,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超凡的想象力;现当代的小说如《落花生》《匆匆》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可见,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呈现了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姿态。
(四)科学技术
步入现代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发展的永恒课题,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国家的军事、航天事业,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越来越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科学世界不断探索的进取精神。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古今科技成果来体现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表5)。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表明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着“创新”的意识。纸张的各种优点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书本不再是竹简、丝帛,钱币也慢慢由沉甸甸的“银子”变成了轻飘飘的“交子”,正所谓“科技改变生活”。《千年梦圆在今朝》告诉我们“嫦娥奔月”“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神话传说与奇妙想象已成为现实。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一个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中国国家形象。
表5 科学技术维度分析表
(五)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发展至今,依靠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食粮,是我们的核心与灵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爱国精神、革命精神以及其他美德来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表6)。
表6 民族精神维度分析表
这套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以五个大字《我是中国人》开篇,奠定了全套教材的感情基调——首先需要坚定不变的就是中国立场、首先需要确立的是爱国信念、首先需要宣扬的是爱国之情。《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爱国之情是直抒胸臆式的;《梅兰芳蓄须》描写了梅兰芳八年“蓄须明志”以表达对祖国的坚贞不屈;《七律·长征》《青山处处埋忠骨》《金色的鱼钩》体现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身报国的献身精神。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建构国家形象的特点
(一)以青少年年龄特征为依据
从年级分布来看,低年级选取的课文内容浅显直接,比如一年级开篇的“我是中国人”与“升国旗”,语言通俗易懂,此外也更加关注自然地理事物这类具有画面感、真实性的形象材料。高年级更多地会选取一些散文、小说等意蕴丰富的文章让学生感受与品味,以此来“体现”国家形象。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课文选取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级差异,国家形象的建构既做到了“润物无声”又做到了“循序渐进”。
图1 各年级国家形象课文占总选文比例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国家一直倡导并砥砺践行的。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统计,发现有明显的题材倾向性,文化、政治、革命文化方面的文章居多,尤其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这也是语文学科性质与语文教科书功能所决定的。语文教科书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生发展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17],使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得到熏陶,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政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融入,进一步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作用。
(三)以国家形象的多维性为框架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多个维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从横向来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政治(政治领导人故事、民族关系等)、地理、文化、科技、民族精神等方面来描述国家形象;于纵向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取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各个时期的人像、物象与事迹,全方位、多维度呈现中国国家形象。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
(一)课文选择欠缺一定的生动性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无意识记忆、具象记忆和机械记忆在小学生的记忆发展阶段占据主要地位,虽然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仍旧与自身的感性经验密不可分。根据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学术水平与小学生群体学习水平存在一些差距,例如选文中有大量的古诗词,还有经过改编的四大名著片段。以《红楼梦》为例,学习者需要具有对创作背景的理解力及其文学作品的鉴赏力,才能体会文章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内容以“高雅”“经典”为主,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符合语文学科的定位,但是对教师教学与学生感知国家形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选文之于国家形象欠缺经典与时代的契合
从整体上看,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涉及中国国家形象的98篇选文中,当代国家形象仅12篇(占比12.24%),可以看到,涉及当代国家形象的选文占比较少,这对于宣传我国当代国家形象稍显欠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下的文化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文化往往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传统文化的再生力,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科书中往往是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套用”以前的文化故事来呈现如今的社会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性,还在当代体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寻找关于国家形象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契合点方面还需要做出努力。
(三)学科性质导致国家形象呈现缺乏立体感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关于国家形象的知识内容选择集中在文化艺术方面,其他领域内容涉及较少。诚然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并理解中华优秀文化,基于此,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纳入其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定历史阶段下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体验的产物,它总是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技术发展相关联,体现出某些特定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内容的选择应该在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学科性质下,与社会其他领域更好地结合,使国家形象呈现立体性。
五、完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形象建构的策略
(一)加强课文内容与学生主体的适切性
小学阶段的学科教育以培育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学科为纽带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社会与人生,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对祖国正确的情感与态度。语文教科书以高雅文化为主阵地辅以叙事、审美、鉴赏、思考来呈现国家历史与现状,同时也引导学生从具身的经验拓展去想象国家形象,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还具有育人的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科书应该以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个人体验为出发点选择课文,引领小学生群体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感知中国国家形象。
(二)从多方位的视角,建设国家形象完整体系
1.突破知识壁垒,丰富中国国家形象。教科书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育教学的基本凭借,教科书在实现主体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过程中承载着直接服务功能与目的期待。在中国不同的历史阶段,语文教科书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功能。作为制度化语言载体的语文教科书,自然成为国家宏观层面文化自觉转化为大众微观层面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反映国家顶层设计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心筛选和编制,联结制度层面文化自觉意志与个体层面文化自信行动,统一国家现代化发展与个人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我们也应该把国家发展与个人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融入教科书的编写之中,教科书的编写是知识重新结构化和建构的过程,理应涉及多种因素,不能局限于一些或某些因素,应当思考如何打破学生眼中知识世界与客观视界的壁垒,跨学科、综合性、融合性的方式与理念也应当从中凸显。
2.突破时间局限,提升国家形象时代性。尽管“经典”是重要且影响深远的,但加强文化内容选择的时代性也是必要的。“时文”或许未经时间考验与沉淀,当代文化内容的选择可能更显复杂,需要谨慎对待,但“时文”有助于增强教科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适切性。语文教科书应该增加富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内容,体现时代性,这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在新时代面临的一个挑战。
3.拓宽视野,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性。在国际上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不只是一个国家政治的一部分,也是树立人民群众对国家信心的重要源泉。一个在国际社会中强大的国家,不但给本国人民带来极大的自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当前,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国家形象正以开放的姿态呈现在民众眼前,这也意味着我们不能只用“以我观我”的角度去对待国家形象,而要积极推进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结合,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寻求国际理解。语文教科书带来的学习体验不同于政治、历史学科,它要求编者注重引发学习者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将一些学科性的知识逐渐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