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023-07-04欧姗贺晶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一流学科学科建设

欧姗 贺晶

[摘要]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学科水平、达成“双一流”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第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各入选学科依托高校平台,通过跨境培训、科研合作、人才引育等形式,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学科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为支撑学科及同类高校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本文以北京协和医学院为研究对象,从建设成效、建设目标、建设任务等方面对各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为本校支撑学科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并从发展的角度为同类高校的国际化建设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 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673-9701.2023.15.018

2022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双一流”建设旨在推动一批高水平院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在当今经济和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国内高校对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国内高校发展、提升学科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达成高水平学科建设目标的必要途径。本文基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一流学科建设现状,总结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共性选择,进一步思考如何立足协和特色,借鉴国外“先发”的丰富经验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做强优势学科的同时,谋求支撑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1  “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与目标

當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诸多领域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其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尤为显著。不同国家高等院校之间通过访问交流、科技合作等方式,在人员、科研及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沟通,提升高校及学科水平。顶尖的高校与学科不仅自身综合实力强劲,更能吸引各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活跃在最高端最前沿的教科研团队,创造最先进的技术知识,提高国家层面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正处在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攻坚阶段,亟需突破既往发展模式,着力提升我国科技水平,对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愿望更为强烈。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双一流”建设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1]。随后,教育部多次发文,督促加快“双一流”建设,并在“十四五”期间明确“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及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双一流”建设的新目标[2-4]。

“双一流”建设旨在对标国际最领先的科教研水平,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汇聚人才资源与智力资源。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达成“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必经途径。在《方案》中,明确“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一流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科教研平台的全面融合,组织或参与国际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及国际教育教学的规则制定,直接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程度与国际影响力。在《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中,要求通过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将国际合作的思维从“引进来”逐步过渡至“走出去”。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完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规划设计并加以落实,成为“双一流”建设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学科作为高校的基本单位,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单元,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5-6]。许多一流高校都是通过学科水平的提升最终跻身顶尖高校的行列。因此,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轴心作用,借助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师资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贡献等领域迈上新台阶,最终达成“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7]。然而,生搬硬套式地盲目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易引起“水土不服”,甚至出现不进反退的局面[8]。在优势学科已取得相当进展的基础上,总结国际交流合作的成功经验,在其他学科门类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推动同校支撑学科、外校同类学科乃至地区、行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  协和“双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及国际交流部分建设规划

2.1  协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概况

2022年2月11日,根据《方案》《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协和共有5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队列,上榜率近50%;相较于第一轮名单,协和除原有的临床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4个学科继续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外,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护理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医学技术5个支撑学科以一流学科群形式开展学科建设。入选学科代表协和传统学科建设优势,这些学科吸附优势资源、紧贴国家发展战略需求,表现出良好的建设潜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近年来建设成果显著。各支撑学科此次未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但就公布的入选高校名单来看,均为传统优势高校或行业特色高校,见表1、表2。

2.2  协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国际交流合作规划

在高校整体建设层面,协和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推进国际合作,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首先,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与沿线国家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其次,完善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合作机制,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并进入实质化建设,成为牛津大学建校800余年来首个由外部机构在其校内建设的研究单元,是中国在海外成立的第一个医学研究所,凝聚牛津大学的高端人才资源,为国内八年制医学生提供双博士修读机会,在拓宽人才国际交流渠道方面取得新进展。协和与哈佛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牛津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等从资金支持、制度框架保障等方面建立人才培养管理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协和成功举办一系列高水平学术会议,包括中英生命科学与医学高峰论坛、第十三届全球防治慢性呼吸疾病联盟大会、中英精准医疗圆桌会议等,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CAMS-Symposium学术会议品牌,大大提升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2021~2025年建设周期的学科建设规划中,协和拟进一步推进国际交流开放创新,依托已有合作项目,紧扣“一带一路”政策,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时,稳固国际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平台,扩大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项目的囊括范围,实现“育募结合,全球育贤”,建成由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优秀人才组成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才后备力量,最终建成具有国际优势的学科领域。

3  协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国际合作与交流设计的经验总结

3.1  已取得的建设成效

与国际顶尖的学术机构互动,吸收借鉴最前沿的经验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科教研水平,并通过交流协作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在国际学术领域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发展卫生外交,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机会窗口,与国际地区特色优势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协和优势,通过帮扶共建等方式,将影响力辐射至更大范围,为我国健康外交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各学科不断提升学生的出国交流比例,其中临床医学生的出国交流比例达到1500人次以上;生物学学科的优秀学生代表经多轮评审获出席“诺贝尔奖医学/生理学获得者大会”资格;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并选派学生进行联合培养;接收外籍学生来华学习,并联合世界衛生组织等国际机构为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青年科学家,实现学术外向输出。

临床医学学科的学生在NEJM、柳叶刀、JAMA等顶级学术期刊年发表论文500余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编写出版《Nanotechnology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and Drug Delivery Therapy》(Springer Nature出版社,ISBN 978-981-15-5385-1);药学学科主办学术期刊6个,其中3个被SCI收录,《药学学报》英文刊进入全球药学期刊前5位。

3.2  未来建设目标规划

第一,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提出进一步深化准长聘制教职体系改革,坚持“引育并举”,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引进本学科国际学术前沿战略级科学家的同时,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形成传帮带的人才梯队。与此配套,着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丰富人才评价维度,科学评价人才、使用人才,营造适合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二,推进国际交流纵深发展,探索国际合作新格局。中长期形成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并存,拓宽与国际一流学科团队科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质性提升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水平,建立多边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多边国际合作网络,提升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3.3  学科建设任务设置

第一,拓展合作内涵,打开“卫生外交”新局面。构建科研、教学、人才“三维”国际交流全方位宽领域体系,合理利用国外学术机构优势,推动与高水平大学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国际化的科教平台;以拓宽欧亚合作为支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展国际朋友圈,结合双方需求探讨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第二,丰富合作形式,推动源头创新。将单纯的以项目合作为主转变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多层次合作共赢体系,切实提高本学科教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基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构建跨境研究联盟,推进自主创新药物、创新疫苗国际注册等。

第三,拓展合作机构,拓宽交流渠道。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国际交流策略,拓宽国际合作的广度。依托国内外的各类交流、引智项目,逐步推进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扩大国际合作伙伴范围,与更多学科行业优势大学建立沟通联系,真正广纳国际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开启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篇章。

4  协和“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中国际交流合作设计的借鉴参考

4.1  协和“双一流”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设计对支撑学科发展的借鉴

基于协和既有的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交流合作设计内容,助力支撑学科的快速发展,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引进一流人才。通过非全职形式聘请国外知名教授作为客座教授,进行讲学或参与教学工作,拓宽国际视野;同时,开展高端海外引智,搭建人才团队,并通过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交流促进学科国际文化融合。其次,开展制度改革。在学制、课程、考核、论文等环节与国际接轨,提供国际教育课程资源,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添加国际化的新元素。通过以上方法,推动支撑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再者,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交换和访学等方式,开阔师生的视野与眼界,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立足现有学科专长优势,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创办高质量国际期刊,编写具有影响力的外文教材,培育更多学科骨干出任国际学术平台职务,参与到国际大环境的竞争中;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搜寻外部可能的创新资源并充分利用,提升学科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努力建设国家合作交流学术平台,创建国际人才联合培养平台,形成吸引高端人才引进的前沿高地,为引才、育才提供条件保证和制度保障,促进“引进来”“走出去”成果确实落地,并以此为依托申请、参与国际研究项目。关注软环境体系建设,结合本学科的资源、平台和特色,形成有利于人才引进、评价、培养的体制机制[9]。

4.2  对地方医学高校学科建设的借鉴

从“双一流”建设来看,国际交流合作的作用是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动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0]。究其本质,在于充分发挥国内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汲取世界顶尖的教科研成果,建成独立自主的一流学科,反向输出中国声音,共同参与到关系全人类健康的科学研究中,在更深层次的交流协作中持续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水平[11]。对国内高校而言,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策略,辅助实现学科水平的快速提升。

对地方医学高校,应突出主干优势,夯实发展基础,带动支撑学科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大学应在充分发挥传统学科特长的基础上,开辟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深入合作的新途径,推动科学研究水平的国际化,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综合提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注重改善师资结构,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内涵,打造兼具国际视野和使命任务遂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把握战略机遇期,强化全球视野,关注大学的世界贡献性。发挥主干学科的领先优势,通过学科交叉、经验借鉴等方式带动支撑学科的布局开发,全面提升大学的建设水平。对地域等因素的限制,部分高校可将国内同领域学科领先高校锚定为合作对象,通过交流培训、合作研究、联合培养、项目课题协作等方式,实现借力式发展。不拘泥于教科研绩效指标的提升,迅速搭建学科发展框架,为后续壮大人才队伍、合作项目申报、开展协作攻关等凝聚目标,赶齐国内一流学科,逐步向世界一流标准靠拢。

综上,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内高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12]。总结一流学科建设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成功经验,为支撑学科的建设提供新的突破口。对协和而言,支撑学科可借助于平台、地缘优势,统筹构建一流学科组织系统,树牢“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意识,确实提高学科水平。只要将各项任务做牢做实,则一定能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为区域、行业、社会发展乃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助力我国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文献][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64号)[Z]. 2015–11–05.

猜你喜欢

一流学科学科建设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一流学科建设
综合性大学建设一流农业学科的探索与思考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高层次人才工作
面向国际一流学科的机械工程课程结构神经网络分析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加强党建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ESI与SCI—E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