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障碍学生职业认知教育“三段式”教学策略
2023-07-02吴军
【摘要】职业认知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会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走向。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通过分段、详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文章分析了目前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从职业启蒙阶段到职业认知阶段,再到职业实践阶段的三段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职业启蒙;职业认知;智力障碍学生;职业实践
作者简介:吴军(1981—),男,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
职业认知教育是学校开展的,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知识、形成职业意识、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教育活动[1]。职业认知教育影响着学生的职业决策,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职业走向,与学生个体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良好的职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掌握基础职业技能,将个人发展与职业方向建立联系,逐步明晰职业目标,明确职业道路。目前,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教师还需要继续探究如何有效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帮助智力障碍学生认识、理解职业,掌握基础职业技能,从而在毕业后顺利融入社会,顺利生活和工作。
一、智力障碍学生职业认知教育现状
在分析参与残疾人就业招聘会的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情况后,笔者发现,目前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自我认知教育,学生不确定就业方向
自我认知涉及个体对自身的观察、认识和评价,自我认知是个体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能促使人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开展自我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联系起来,学生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差,教师应该主动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二)缺乏相关职业介绍,学生了解的职业种类少
智力障碍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能力较差,感知生活的途径也较窄,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可能对于现代社会的职业分工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智力障碍学生能够说出的职业种类较少,他们对这些职业的工作内容的理解比较简单,对于不同职业的意义、职责等也不够明确。可见,仍有部分学校的职业认知教育内容比較单一,没能推动智力障碍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
(三)缺乏职业规划教育,学生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
职业抉择即职业定位与选择,在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的情况下,智力障碍学生的就业抉择会比较单一,部分学生仅考虑到谋生而想要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想到针对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职业。与此同时,这些智力障碍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规划,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相对清晰的认识,难以获得更多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智力障碍学生职业认知教育“三段式”培养策略
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可被引导的动态过程,是个体在对自我概念探索和进一步深化认知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概念与现实客观因素相互妥协的过程[2]。
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综合能力有所不同,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应贯穿他们的整个学业生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职业意识,掌握基本技能。在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时,教师需要结合智力障碍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实践三个方面实施“三段式”的职业认知教育,通过长期的职业引导,挖掘个体的职业兴趣,培养个体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为智力障碍学生创造一定的职业实践机会,以深化智力障碍学生对职业与自我关系的认知,帮助智力障碍学生找到职业方向,走上就业之路。
(一)职业启蒙阶段:使学生形成职业意识
在职业启蒙阶段,教师需要渗透简单的职业入门知识,帮助学生挖掘个人兴趣,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为确保职业启蒙的效果,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就应该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始职业启蒙教育。
1.设计日常任务,引导学生形成规则意识
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后,智力障碍学生可以更好地生活、工作。要让学生在职业认知教育中形成规则意识,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角色需要遵守的规则,再通过长期的日常引导使其理解规则,巩固规则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障碍学生设计每日打卡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入校后需要持个人信息卡到指定打卡区域打卡,这表示自己已经入校,正准备开始一天的学习活动;下午放学时,自己也需要到打卡区域打卡,随后才能持卡离开校园,这表示自己今天在校的学习活动结束。这样的打卡活动看似简单,但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角色意识
在当今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教师需要带领职业障碍学生认识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的差异。教师可以在智力障碍学生感兴趣的角色扮演活动、模仿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角色意识,为学生后续形成职业意识奠定基础。教师也可以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设计一系列相对有趣的活动任务,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工作内容,使其在活动中感知、感悟,形成角色意识,积累生活经验。比如教师举办游园活动时,可以鼓励学生扮演收银员、检票员、清洁员、服务员等角色,让学生具体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差异,形成角色意识,同时,这样的活动还能帮助学生有效评估自己的劳动能力及优势与劣势。另外,教师举办家政、清洁等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服务,让学生了解集体的力量,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
3.组织探究职业内容的活动,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
在学生逐渐形成规则意识和角色意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工作内容,将这些职业与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在引导智力障碍学生探究职业内容时,教师既可以组织在校内的体验活动,也可以组织在校外的融合活动。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分解活动目标,鼓励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劳动者具备的职业技能。例如,在组织参观消防队的职业探究活动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消防员的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并在学生了解消防知识后,鼓励学生和消防员一起体验消防工作。
(二)职业认知阶段:使学生深化职业认知
在职业高中阶段,教师需要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深化职业认知的教育活动。由于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育情况与普通学生不同,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要关注以下几点。
1.分析当地情况,使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并据此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职业认知教育如果脱离学生所在区域的社会环境、社会分工特征,也就脱离了实际,难以有效帮助学生发展。如果学校所属地是现代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教师在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时,可以多介绍与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相关的职业;如果学校所属地是农林牧渔相关行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教师在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时,可以多介绍基础的生产、制造工作。
2.产教结合,有效培养职业技能
在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时,学校及教师还应注重操作技能训练,以生产任务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让职业认知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有效挖掘智力障碍学生的潜能,弥补智力障碍学生的发育缺陷。为此,学校可以围绕职业教育的内容在校内外建立实习基地,配备标准化的设施,让智力障碍学生通过实践巩固职业技能。此外,学校也可以引进相关产业项目,让智力障碍学生在校内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制作,以有效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技能。
3.提供有效支持,丰富学生职业选择
智力障碍学生虽然部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但是通过各种有效支持,智力障礙学生的职业选择会相对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随之提高[3]。在开展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支持学生的发展作为重要原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帮助智力障碍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和劣势选择职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将操作步骤细化等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学生小步子、多循环地学习技能。
4.指向终生,衔接职业生活
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应当是指向学生生命全程的教育。在开展针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认知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的家庭、所在社区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力,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走向社会,并在职业生活中成长。
(三)职业实践阶段:使学生巩固职业技能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人的行为[4]。在组织职业实践活动后,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职业认知情况,并能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提高教育。与此同时,职业实践活动也有利于智力障碍学生巩固职业认知,发展多项工作能力,形成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能使智力障碍学生较好地适应工作。
1.打造与职业认知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符合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需要,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可以将职业认知内容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打造与职业认知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职业实践活动常态化。例如教师可以将校内的区域保洁、报刊发放、图书整理等日常性工作分派有兴趣的学生负责,引导学生在校内进行职业实践。
2.开展主题式职业体验活动
主题活动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在不具备良好实际操作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及教师可以多组织主题式职业体验活动,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深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在开展主题式职业体验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做好资料搜集工作,在开展活动前,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媒介搜集资料,再据此设计活动流程。二是做好实地考察工作,在搜集资料之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实地考察验证所搜集资料的准确性,评估活动的可行性。三是进行活动预演,在设计活动流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活动预演,以确保活动流程的合理、有效。
3.组织实习活动
在设计职业实践活动时,教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有效锻炼。为此,学校需要提供一定的帮助,如与校外优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建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条件完备的实习场所。教师则需要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实习计划,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实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职业认知,明确职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在设计实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能力匹配、专业对口、安全灵活等原则,让每一个智力障碍学生都有参与实习的机会,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结语
为帮助智力障碍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教师应当及时开展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掌握基础的职业技能。此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确定职业目标、职业方向,明确职业规划。与此同时,要帮助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就业,学校及相关单位还需要着手改善就业环境,为智力障碍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支持,并帮助他们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实现能力提升,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行,雷江华.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晓,黄顺菊.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审视、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28-34.
[3]许家成.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准备式和支持式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1998(2):34-38.
[4]李礼,符静波.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职业认知教学改革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