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媒体:数智新时代,融通新传播
2023-06-29
中国记协副主席 刘正荣:行业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做法有四点:一是办出内容特色。行业媒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搞清楚行业的新需求、新期盼,通过高质量融合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化信息服务。二是利用好社会化技术服务。要认真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努力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三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媒体要立足自身定位,紧紧围绕主业,着眼长远发展。四是进一步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要牢固树立一体化整体推进理念,对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业务流程等进行全面调整、完善。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张百新:此次论坛是全国行业性媒体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对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更好履行新闻舆论工作使命任务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如何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提升政治站位,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增强历史自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三是要抓住发展机遇,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新闻战线面临的难得发展机遇。媒体融合要行稳致远,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双加强”,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要求见诸行动、收到成效。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李俊:数字化转型的快慢、好坏,本质上决定着媒体融合的实际成效,谁能把握数字化规律,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唱响主旋律、打响主动战,就能把握融合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从成立之初就聚焦在手机和移动媒体的发展上,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成为手机上新华社建设的主力军,元宇宙里新华社建设的探路者,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让“正能量”形成“大声量”。10年来新华社顺应“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以“手机上的新华社”建设为主线,逐渐形成线、端、微、云一体传播的业务格局。二是强化数字化技术赋能,让“硬实力”转为“巧实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意、挖掘亮点,坚持内容+技术、内容+灵感、内容+美学的有机统一,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三是强化数字化跨界合作,以朋友圈拓展生态圈。
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 张超文:中国行业媒体涵盖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并联系着千家万户、亿万人民,是一支传达党中央声音的重要队伍。中国行业报协会协同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依托新华社现场云平台遍布全国的移动采集优势和行业媒体覆盖全产业的专业优势,联合策划开展了一档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终端的全媒体形态联播栏目——实干中国。只有实干才能实现现代化,改变存在的不足;只有实干才能够鼓舞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全国行业好新闻大赛也是以赛代练,以赛输出产品,以赛出精品。大家通过参与竞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行业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中国行业报协会就是要做好服务协调工作和管理工作,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都是服务的内容。
健康报社有限公司总编辑 孙伟:如今,全国有10多亿网民,其中9.6亿人每天浏览手机短视频,可以说短视频就是互联网的主阵地,手机等移动端就是主战场。怎么把信息更好地传播出去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对整个媒体来说,竞争压力很大。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之下,每家行业媒体都高度重视全面性传播体系的建设,在中国行业报协会的指导下推出了大量形式多样、丰富多元的产品,而且更加注重产品的影响与反馈效果,产品也愈加贴近群众的审美,受到群众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健康报社也在有序地加强调研,并持续推动融媒体指挥平台转型升级。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健康報不断努力做好整个政策的解读、舆论的引导等工作,诸多产品例如新冠消消消、健康头条说等,还有一些优质短视频节目的呈现,大多是结合政策的解读进行科普知识传播。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蔚华:对行业报未来的发展有几点建议:一是媒体属于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我们永远的生存之本,但对行业报媒体的内容,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理解,从上情下达角度看,行业报必须紧紧把握“党组机关报”这一定位,用好用足行业指导性媒体这一核心资源,要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形成独特的优势;要通过行业机关报这一定位争取财政支持,通过专题宣传、重点工作宣传报告、为各个司局服务等获得更多的专项宣传经费;通过论坛、会议等给行业搭建围绕中心工作释难解惑、同行之间相互借鉴与交流等平台;作为垂直领域的权威媒体,提供行业发展报告、参与各地行业规划的制定、为同行业进行诊断、评估、指导等;行业舆情信息服务和舆情引导的经营,比如中国检察报的正义网舆情服务平台;行业报数据库、资料库、图片库等版权资源和数据资源的经营,版权资源和数据资源是媒体的核心资源。二是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而言,行业报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用户思维扩展广告渠道及广告表现方式。
《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社长 林晓莺: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的《人民铁道》报也在不断成长。面对媒体融合,《人民铁道》报立足于行业特色、发挥优势、找准定位,把握好媒体人和行业人的双重角色,运用好新思维和新技术来激活我们的传统领域,走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人民铁道》这些年的媒体融合做法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点是深耕铁路。立足行业特色,坚持移动优先,打造头部账号。第二点是深耕内容。“内容为王”永远是新闻传播的铁律,要发挥行业的优势,就要打造原创的产品,做优铁字号品牌。第三点是深耕平台。要汇聚行业的合力,打造铁路系统的三级媒体体系,做大媒体矩阵。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人民铁道》报建立了“1+18+n”的媒体传播体系,“1”就是人民铁道以铁道报为龙头,“18”是分驻在18个铁路局的记者站,n是铁路运输的上千个运输站段建立的所有融媒工作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整合了铁路系统的新闻资源,打通了采访报道新媒体选题策划的最后一公里,也形成了强大的传播生产能力。
中国水利报副社长 马加:作为行业媒体,中国水利报下一步的发展首先要从机制入手。机制创新是行业媒体做媒体融合绕不过去的问题,是当前面临的具体关口,也是制约大多数行业媒体,尤其是规模不那么大甚至是小微型行业媒体的瓶颈、壁垒。中国水利报社的内部机制更新有几个步骤:顶层设计、组织重构、流程革新,以及平台再造。行业媒体融合发展的业态要对标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改革的基本目标,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也是我们媒体融合发展总的思想指南。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与期望,行业媒体都要向着成为针对行业一方、针对领域一方、针对区域一方的综合信息化智慧化治理平台而努力。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 蔡继乐:重大主题报道对于行业报来说是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报对此非常重视,具体做法可以用“三重一大”来总结。第一个重是“重策划”,只有把策划做到位了,后面的报道才能做得更好。第二个重是“重特色”,中国教育报要立足教育、宣传教育、服务教育,所以中国教育报重大主题报道都是围绕着教育领域来做。第三个重就是“重融合”,重大主题报道里若是没有融合,光靠报纸达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一个“大”就是“大队伍作战”,中国教育报会将每一次的重大主题报道都认真对待,然后突破部门局限,通过跨部门进行团队配合。2019年,在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报道里,教育报策划了“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系列报道,组织40多位记者走过9个边疆省份,走进23个边境县市的近70所国门学校,最后形成30多篇深度报道、50多个视频报道,其中一组报道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中国警察网总裁、总编辑 关清:在2022年,人民公安报社下定决心迎合当下的发展趋势做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主要是在视频播放和融媒体呈现上围绕可视化进行优化。变的主要是呈现方式、分发方式和运营模式,不变的是报社仍然在努力追求生产优质内容。这些年,报社围绕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报社新设了新闻协调部,将它打造成类似于指挥中心的机构,全面负责报社原创内容生产的策划组织,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和质量。报社在流程上做了一些改变,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从以往传统媒体的策、采、编、发、评、馈等流程环节,改成适合新媒体发展的生产、分发、运营等的新模式。在导向方面,报社也做了一些有力的尝试,设立了最佳原创、最佳传播、优秀原创、创意策划、好编辑等一系列的奖项,进行每月一评。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 王树民:英大传媒精心推出了《国家电网报》和《亮报》的数字版,检索、切换期次、快速翻页、自动轮播、版面的放大和缩小、语音播报等功能,赋能实现了对数字报的便捷阅读。此外,数字报支持PC端高清PDF版面的下载,拥有多样化的阅读渠道。数字报在多种阅读方式下均可以享受跟报纸同样的阅读效果,比如加入翻阅音效,使数字报具有翻阅纸质报纸时相同的翻页音效,同时还配有背景音乐,不仅可以分享版面,也可以分享单篇的文章。建设数字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成果,体现了移动优先,创新了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了传播效果。报业的根基在于报,数字报与传统报纸在价值体系、评判标准、产生过程都有差异,我们必须着眼利用好自身资源,进行自我培育,探索适合报人的新型传播规律,凸显统筹指挥的优势,推动报人转型的融合发展道路。
本期微觀点摘自第五届中国行业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
【编辑:郭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