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六城记
2023-06-28林十之
林十之
山谷中的瓜纳华托,一座五彩缤纷的小城。
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陆的土地上修建起一座座城市,将欧洲的教堂、豪宅、花园照搬过来,用欧洲的花卉和油画将这里装饰一新。但那些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城市的面貌却越来越远离欧洲的原型,变成了只属于墨西哥的城市。
由于20世纪相对缓慢的发展速度,墨西哥仍有大量殖民风格的城市保存良好,如时间胶囊一样,将墨西哥的往昔仔细封存,供慕名前来的游人细细品味。这些城市中五彩缤纷的房屋、富丽堂皇的教堂、异彩纷呈的文化表演、令人垂涎的美食,如今都成为墨西哥招徕全球游客赚取外汇的撒手锏。但在美食与美景之外,這些城市也见证了墨西哥的殖民史、热血澎湃的独立运动和日新月异的当代发展。下面通过墨西哥城周围的六座“世界遗产城市”,向大家展示墨西哥文化景观的魅力和贯穿其间的国家发展历程。
银矿山城——瓜纳华托
在墨西哥城周围的众多小城中,瓜纳华托(Guanajuato)无疑是人气最旺的那一座。城中心标志性的明黄色教堂瓜纳华托圣母圣殿,已成为墨西哥的著名标志之一,被印在无数的明信片上。这里五颜六色的楼房,充分满足了游客对拉美的想象。作为一座极具立体感的山城,其错落有致的格局也带来了探险般的刺激感。瓜纳华托曾富可敌国,后又重归寂静,如今以不同的面貌热闹起来,成了一座不夜城。
瓜纳华托建于1548年,其名字在当地原住民使用的塔拉斯坎语中是“青蛙山”的意思。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瓜纳华托因银矿的开采而逐渐富庶起来。16—17世纪,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最大银矿——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逐渐被开采殆尽,瓜纳华托于18世纪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矿开采中心,变成当时墨西哥最富有的城市。瓜纳华托规模最大的银矿是北部山坡上的瓦伦西亚银矿(La Valenciana)。从1774年开采至19世纪早期,巅峰时期曾贡献了世界上2/3的银产量。银矿的拥有者瓦伦西亚家族也因此变得富可敌国。
1775年,瓦伦西亚家族靠着银矿的收入在附近修建起一座大教堂,如今常被称为瓦伦西亚大教堂。这座墨西哥巴洛克风格的教堂,至今仍是瓜纳华托最为恢弘的建筑杰作,整座由粉色火山石砌成,正门环绕着精美的浮雕。教堂的形制为拉丁十字,内部三面大型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全部包裹着金箔,足见当时银矿的富庶。
沿着瓦伦西亚银矿一路向南,瓜纳华托的主城区位于一片山谷中。城区的道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我刚进城区时,兜兜转转,看到很多人等在一条只能容纳一人通行的狭窄小巷外,原来这就是著名的“亲吻小巷”。据说恋人站在小巷二楼两边接吻就能永结同心,已成了著名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还能碰到一些名人遗迹,譬如墨西哥著名壁画家迭戈·里维拉的故居、1803年著名德国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拜访此处时下榻的酒店。
城区谷地最深处的联合花园(Jardín Unión)旁,有一座苏亚雷斯剧院(Teatro Juárez),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剧院建于1872—1903年,也是每年秋天国际塞万提斯文化艺术节的主要举办地。这项活动起源于1972年,一开始由瓜纳华托大学的学生表演塞万提斯的作品而得名,后来渐渐吸引到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参与其中,表达形式也囊括戏剧、电影、画展等多种艺术门类。
从联合花园向南沿陡峭的山坡拾级而上,可以看到一座高大的皮皮拉(El Pípila)雕像。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独立战争在临近瓜纳华托的多洛雷斯(Dolores)打响,起义军于28日到达瓜纳华托,原住民矿工皮皮拉身背石板抵挡火枪,拿着焦油和火把点燃了西班牙军队把守的粮仓的木门,成为解放瓜纳华托的英雄。站在这座雕像前,能俯瞰山谷内的整个瓜纳华托城区,已经成为游客留影的胜地。
如今的瓜纳华托,早已告别当年银矿的繁华和革命的硝烟,成为一个标准的旅游业小城。我到达瓜纳华托的那个傍晚,四处人声鼎沸,广场上充斥着烧烤的浓烟。街道中央是兜售旅游纪念品的小摊,游客从两侧艰难通行,将本就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坐在餐馆用晚餐时,游客一波接着一波地涌到跟前,令人窒息。可第二天上午,整个街道忽然变得门可罗雀起来,一路从旅舍溜达到皮皮拉雕像,竟然都碰不到几个人。看了手机新闻才发现,当天正是阿根廷和法国的世界杯决赛日,原来大家都窝在宾馆或酒吧看比赛。我正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瓜纳华托时,整座城市忽然沸腾起来,充满了愉快的呐喊声。我就知道,一定是他们的拉美兄弟阿根廷获得了比赛的胜利,捧起了大力神杯。
复兴之城——圣米格尔德阿连德
距离瓜纳华托100公里远的圣米格尔德阿连德(San Miguel de Allende),是另一座坐落于山谷中的五彩小城,简称圣米格尔。小城长长的名字组合源自两个人——16世纪来到这里向原住民传教的修士圣米格尔(Juan de San Miguel)和墨西哥独立战争中的英雄阿连德(Ignacio Allende)。后者在此地出生,他作为西班牙军队的军官,却支持墨西哥独立起义军,并和他们密谋发动叛乱,最终被捕牺牲。瓜纳华托银矿被发现后,圣米格尔成了墨西哥城和瓜纳华托之间的重要中转站,并借此蓬勃发展起来,18世纪中期时发展至顶峰。
圣米格尔是墨西哥第一个从西班牙独立的城镇,但随着瓜纳华托银矿的枯竭,独立之后经济发展得并不好。20世纪初,更因为西班牙大流感变成一座鬼城。不过正因发展的停滞,圣米格尔保存下来了很多殖民时期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圣米格尔城中热闹的原住民舞蹈表演。
瓜纳华托独立战争英雄皮皮拉的雕像,站在雕像前可以俯瞰整个瓜纳华托城区,已成为留影胜地。
左图: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的西凯罗斯在圣米格尔留下的壁画。右图:圣米格尔的安康圣母教堂外墙被涂成绛红色,正门上有着漂亮的半圆形贝壳状顶饰,如孔雀开屏般展开。
1937年,美国艺术家斯特林·狄金森的到來改变了这座荒废之城的命运。他和同伴在这里开办起艺术学校,并逐渐吸引墨西哥、美国甚至世界各地艺术家前来造访。艺术家们运用创造力将这座萧条的小城改造成了艺术天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嬉皮士风潮更是让大量的美国年轻人蜂拥而至。圣米格尔起死回生,开满了酒吧、咖啡馆和画廊,俨然成为墨西哥的世外桃源。现在,圣米格尔仍是美国人退休后的热门养老目的地。宜人的气候和浓厚的艺术氛围也不断吸引着世界游客前来造访。
我到达圣米格尔时,已是黄昏。山坡上的观景台挤满了看夕阳的游客,圣米格尔的标志性建筑——粉色的圣米格尔主教堂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圣米格尔的重要建筑也多围绕在主教堂前的中心广场周围。广场向西,圣母堂曾经的修道院、现在的文化中心,还有西凯罗斯留下的一幅未完成的壁画。墨西哥壁画运动三杰之一的西凯罗斯曾于20世纪50年代在这里的艺术学院授课,和学生留下了多幅壁画。
和瓜纳华托一样,圣米格尔也是一座色彩缤纷的小城。中心广场北面的公共图书馆外墙被涂成明黄色;沿着外墙向东,能看到圣斐理伯内里(Oratorio de San Felipe Neri)教堂由粉色火山石砌成的塔楼;旁边的安康圣母教堂(Iglesia Nuestra Se?ora de La Salud)外墙被涂成了绛红色,正门上有着漂亮的半圆形贝壳状顶饰,如孔雀开屏般。
圣米格尔虽没有瓜纳华托那样富贵显赫的过去,却在20世纪起死回生,异军突起,成为墨西哥最国际化的小城。20世纪时外国人因这里低廉的生活成本纷至沓来,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使这里的物价节节攀升。曾经的艺术家早已离去,只剩似乎为游客打造的艺术氛围。圣米格尔从来没有像当今这样热闹,但仿佛也缺失了一点曾经蓬勃旺盛的创造力。
克雷塔罗的标志性水渠,曾源源不断地为城中的居民提供宝贵的水源。
左图:克雷塔罗市中心的海神喷泉,屹立着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雕像。右图:克雷塔罗广场上的榕树被统一修剪成蘑菇头的造型。
莫雷利亚的墨西哥独立战争主要领导人何塞·莫雷洛斯的故居。
水渠之城——克雷塔罗
刚驶进克雷塔罗,她宏伟的标志性水渠就映入眼帘。这座长1280米、拥有74个拱、平均28.5米高的水渠,曾源源不断地为城中的居民提供宝贵的水源。克雷塔罗也以水渠和遍布全城的喷泉著称,成为墨西哥的花园之城。
克雷塔罗建城于1531年,在殖民时期蓬勃发展起来,到了18世纪,克雷塔罗更是被誉为美洲西属殖民地的“第三城”。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克雷塔罗的水源变得捉襟见肘,老旧的输水系统逐渐不堪重负,充满尘土和污秽。胡安·安东尼奥侯爵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向市议会提议修建一条新的石制水渠,将山上干净的泉水引入城市。1735年10月22日,泉水终于到达城市广场的水渠中。水渠的最后一道拱位于城东山坡上的圣塔克鲁兹修道院(La Santa Cruz),到达这里的泉水被输送到城市的其他地方,解决了克雷塔罗的饮水问题。
在水渠的滋养下,克雷塔罗遍布喷泉和绿树红花。市中心的海神喷泉(Fuente de Neptuno)建于1797年,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的雕像屹立着,晶莹的泉水喷涌而出,成为城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米却肯州政府大楼内的廊道中,有墨西哥壁画家萨尔塞创作的壁画:从农民到工人,从田野到城市,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
克雷塔罗老城保留有很多殖民时期的建筑,但和墨西哥其他城市不同,其主广场并不大,城中还有数个规模差不多的广场花园,使得整座城没有那么中心化。中心广场旁,红墙圣弗朗西斯科教堂(San Francisco)的主立面上有圣雅各斩首摩尔人的浮雕。这座教堂曾是克雷塔罗的主教堂,直到20世纪主教堂才改成城西的圣斐理伯內里堂(San Felipe Neri)。
克雷塔罗还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成员、墨西哥末代皇帝马西米连诺一世1867年被枪决的地方,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奈曾以此为题材创作几幅画作,行刑的山坡位于城西,现有一个纪念性小教堂供人凭吊。墨西哥独立后,于1862年被法国入侵,哈布斯堡王朝的马西米连诺一世在拿破仑三世的鼓动下,来墨西哥当皇帝。1866年,拿破仑三世因法国国内的抵抗和美国的反对,从墨西哥撤军。马西米连诺一世拒绝离开墨西哥,在革命党占领墨西哥城后于1867年退守克雷塔罗,以此为首都。被围困数周后,马西米连诺一世在5月11日企图冲破封锁线时被捕。枪决马西米连诺一世象征着墨西哥君主制的覆灭,墨西哥重新恢复共和制,走进新的历史篇章。
克雷塔罗并不算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可以相当惬意地行走其间。泉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广场上的榕树被统一修剪成蘑菇的造型,供游人乘凉,鸽子从圣罗莎-迪维特布圣殿(Santa Rosa de Viterbo)门口的飞扶拱上掠过,整座城显得尤其柔媚动人。
英雄与粉石之城——莫雷利亚
与其他五颜六色的墨西哥小城不同,米却肯州的首府莫雷利亚呈现出了统一的棕红色,别有一番井然有序的美。这座由粉色火山石堆砌而成的城市建于1541年,本名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1828年改名为莫雷利亚(Morelia),以纪念墨西哥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出生在这里的何塞·莫雷洛斯(José María Morelos)。莫雷洛斯于1765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在商路上当马夫,后来读完神学院成为神父。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后,他随即参军,并在1811年领导人伊达尔戈被捕后接替成为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他在墨西哥南部组织游击队,在所控制的地区召开国民议会,并于1813年宣布墨西哥共和国独立,通过宪法,废除奴隶制度。但他不幸于1815年被西班牙殖民军逮捕并处死,墨西哥独立后即成为民族英雄,其形象也出现在墨西哥50比索纸币上。
作为一座英雄之城,莫雷利亚自然留有不少莫雷洛斯的痕迹。莫雷洛斯的出生地于1964年在原址上重建,成为供大家参观的博物馆。1802年,莫雷洛斯在城中买下一座房子,却因连年征战未在这里居住太久,目前这座故居也被改造成博物馆,收藏了不少莫雷洛斯的遗物,成为墨西哥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心。
莫雷利亚地势平坦,遵循典型的西班牙美洲殖民城市布局,以主广场为中心,街区呈棋盘状向四面铺开。莫雷利亚最重要的建筑——莫雷利亚大教堂就位于主广场的东面。这座宏伟的教堂始建于1660年,到1744年才最终完工。教堂为巴洛克风格,由粉色火山石建成。两座66.8米高的塔楼,在城市中的任何角落都能被看到。教堂的穹顶贴蓝色瓷砖,为统一单调的粉棕色教堂增添了一抹亮色。教堂内部有一座20世纪初制成的德国产管风琴,是拉美最大的管风琴之一。教堂的正门朝向北面的主街道,而非广场,这在墨西哥的大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
城市统一的粉棕色调,让这里多了一份沉静,我不由得放缓步伐,静静感受秩序之美。但莫雷利亚也并未因建筑统一的颜色而显得单调沉闷。花園外当季盛开三角梅,绿叶和红花装点着街道和建筑外墙,和远处教堂的白色穹顶相映成趣。走进粉色火山石建筑的内部,才发现羞涩的莫雷利亚把色彩都藏了起来。主广场南面的老法院大楼内,有古巴画家卡德拉斯绘制的大型壁画,描绘着莫雷洛斯的墨西哥革命岁月。由旧修道院改建而成的文化宫中,正在展出当地艺术家的画作和雕塑。米却肯州政府大楼内的廊道中,有墨西哥壁画家萨尔塞创作的壁画:从农民到工人,从田野到城市,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
莫雷利亚的游客大多来自米却肯州或是墨西哥的其他地区,说西班牙语,拎着小吃在广场上观看表演。广场上有民间艺人在表演脱口秀、魔术或演奏小提琴。暮色已至,主教堂华灯初上,广场上传来手摇琴走调的咿呀声。
彩瓷之城——普埃布拉
从墨西哥城向东南方向行进,跨过毗邻的伊斯塔西瓦特尔火山(Iztaccíhuatl)和波波卡特佩特火山(Popocatépetl),地势变得不再那么陡峭,名城普埃布拉(Puebla)就坐落在两座火山的山脚下。普埃布拉建立于1531年,在殖民时期是墨西哥城到东部最大海港韦拉克鲁斯(Veracruz)的重要中转站,由此发展起来。
普埃布拉有着墨西哥独一无二的建筑景观,很多教堂、民居和行政大楼外墙都铺满了彩色瓷砖,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瓜纳华托和圣米格尔的色彩来自墙漆,如同着华丽刺绣裙的原住民少女,而普埃布拉的色彩则因为瓷砖显得格外高贵,仿佛戴满了珠宝首饰的西班牙贵妇。历史悠久的陶瓷业,正是普埃布拉发迹和闻名墨西哥的支柱。
1531年建城后,西班牙人在这里发现了适合烧造陶瓷的黏土。1550至1570年,来自西班牙塔拉韦拉-德拉雷纳(Talavera de la Reina)的工匠将陶瓷烧造工艺带到了这里,融合原住民风格后创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塔拉韦拉陶瓷,并于17—18世纪发展到巅峰。西班牙的陶瓷工艺来自曾占领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而阿拉伯人的陶瓷工艺源自由丝绸之路传入西亚的中国陶瓷。于是在普埃布拉,东亚、中亚、西欧和美洲的美学元素熔于一炉,见证了世界文化漫长的交流历程。
普埃布拉的美洲最古老公共图书馆——帕拉福斯图书馆。
在普埃布拉北部的两座女修道院——圣罗莎修道院和圣莫妮卡修道院中,厨房也贴满彩瓷,修女们在这里创制了数道普埃布拉名菜。
核桃奶油酱酿辣椒
普埃布拉莫利酱
普埃布拉城东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教堂(Templo conventual de San Francisco)是普埃布拉彩瓷建筑的代表作。教堂自1535年至1760年的200余年间不断扩建,正门立面上有18世纪中期贴的14幅大型彩瓷画,均为插满鲜花的花瓶形象。与其相比,位于城市中心广场的普埃布拉主教堂的外观反要逊色不少。这座大教堂到1649年才最终完工,属于注重几何观感并少装饰的西班牙埃雷拉式(Herrerian)风格,立面皆为肃穆的灰黑色,只有穹顶贴着普埃布拉标志性的瓷砖,多少有了些色彩。但在朴素的外表下,教堂内部珍藏着数世纪积累的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装饰物、珠宝和手工艺品等,成为展示墨西哥宗教艺术的博物馆。
在普埃布拉北部的两座女修道院——圣罗莎(Santa Rosa)修道院和圣莫妮卡(Santa Monica)修道院中,我们仍能一窥殖民时期普埃布拉的生活画卷。修道院内的庭院和喷泉贴满了颜色鲜艳的瓷砖,连厨房都装饰着瓷砖拼成的图案。修女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准备菜肴。普埃布拉以美食著称,而这两座修道院的厨房里,就诞生了两道在当地闻名遐迩的菜肴——圣罗莎修道院的普埃布拉莫利酱(mole poblano)和圣莫妮卡修道院的核桃奶油酱酿辣椒(chiles ennogada)。
除了彩瓷,普埃布拉还有美洲最古老的公共图书馆——帕拉福斯(Biblioteca Palafoxiana)图书馆,这座建于1646年的图书馆,得名于创立它的普埃布拉主教帕拉福斯(Juan de Palafoxy Mendoza)。帕拉福斯是一位书籍爱好者,将自己的5000多本书捐献出来,让普通大众都有通过阅读学习知识的机会。该图书馆扩建于1773年,43米长的拱形大厅两侧各有两层书架,后来扩充至三层。目前图书馆所藏最古老的书籍是1493年的《纽伦堡编年史》。
圣多明哥教堂的玫瑰圣母小堂(Chapel del Rosario)有美洲最富丽堂皇的内饰,这座建于17世纪的教堂是墨西哥巴洛克风格的巅峰之作,被17世纪的西班牙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整座教堂的四壁和天顶被繁复的镀金浮雕填充得一丝不剩,置身其间,金碧辉煌令人目眩。教堂的两侧也嵌有塔拉韦拉彩瓷。这座堆满了黄金的教堂表明了普埃布拉因制瓷业积累的丰厚财富。而如今的普埃布拉,仍因拥有众多大学维持着自己墨西哥文化中心的地位,并保留着往昔的高雅品位。
瓦哈卡主教堂由翠绿色的火山石建成,该种火山石石质较软,尤其适合雕刻。
夕阳下的瓦哈卡城街道。
瓦哈卡的著名手工艺品、色彩鲜艳的小木雕阿莱布里赫,一般為各种自然生物拼凑而成的幻想生物。
绿石之城——瓦哈卡
莫雷利亚是粉棕色的,瓦哈卡则是翠绿色的,因大量使用绿色火山石,如同《绿野仙踪》里的翡翠城一般。瓦哈卡并未在近代卷入过多的纷争和战火。她和墨西哥战争史最重要的连接,大约是诞生了墨西哥的民族英雄胡亚雷斯(Benito Juárez),现在瓦哈卡的全名还因此多了一个“胡亚雷斯”的后缀。胡亚雷斯于1861年当选为墨西哥总统,实行政教分离,击退外国武装干涉,尤其是粉碎了法国在墨西哥建立的傀儡帝国,处死了马西米连诺一世。胡亚雷斯在位期间进行了各种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革,并且大力改善墨西哥原住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位广受墨西哥人爱戴的总统,被誉为“墨西哥的林肯”。
瓦哈卡建城于1532年,在墨西哥政府的发展和推介下,现在的瓦哈卡更像是一张墨西哥文化的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地道的墨西哥风情。对建筑爱好者来说,翠绿色的巴洛克建筑能让他们一睹殖民时期巅峰的繁盛。由于瓦哈卡多地震,这里的建筑修建得都比较敦实,以增加抗震效果。教堂也没有其他地方那样高耸的钟楼,显得尤其紧凑。位于市中心的瓦哈卡主教堂,就曾于16和18世纪两次毁于地震。翠绿色的火山石石质较软,尤其适合雕刻,因此主教堂的外墙也布满了精致的浮雕和花纹。城北建于1572年的圣多明哥堂(Santo Domingo)则以精美的内部装饰著称,充满了覆有金箔的浮雕。目前教堂的一部分被用作瓦哈卡文化博物馆,其庭院则被用作植物园,收藏了很多墨西哥特有的多肉植物。
这里还算是墨西哥的“美食之都”,从物美价廉的路边小吃到烹调精细的高级餐厅,一应俱全。瓦哈卡以种类多样的莫利酱(mole)著称,多种香料、辣椒和坚果捣碎成莫利酱,和肉类、蔬菜炖煮成浓稠的炖菜。瓦哈卡最著名的黑莫利加入巧克力和烟熏辣椒,口味极其浓重。其余的红莫利、绿莫利、黄莫利也因使用不同的配料而呈现出各异的色彩。
手工艺爱好者可以在作为墨西哥纺织业中心之一的瓦哈卡买到丰富的墨西哥传统服饰和布料。瓦哈卡还以手工艺品阿莱布里赫(alebrije)著称。这种色彩鲜艳的小木雕由工匠佩德罗·利纳雷斯(Manuel Jiménez Ramírez)于1936年创造,一般为各种自然生物拼凑而成的幻想生物。阿莱布里赫曾成功吸引造访当地的艺术家迭戈·里维拉与弗里达·卡罗夫妇的注意,从此在整个墨西哥甚至国际舞台上流行开来,现已成为瓦哈卡最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瓦哈卡还为游客打造了很多手工艺作坊,让大家都能体验一下亲手制作阿莱布里赫的过程。
瓦哈卡因保存完好的原住民文化而富有吸引力。每年7月的盖拉盖查节(Guelaguetza)本是当地原住民萨波特克人敬拜玉米女神的活动,曾被西班牙殖民者禁止,20世纪随着原住民文化的复兴,这一节日也在当地政府的打造下,成了瓦哈卡的一大亮点。
后记
1872年,民族英雄胡亚雷斯逝世后仅4年,同样出生于瓦哈卡的波菲里奥·迪亚斯(Porfirio Díaz)就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在墨西哥进行了近40年的独裁统治。自墨西哥独立后,政治局势持续动荡,陷入多场对外战争、内战和军事独裁中,发展迟迟不能步入正轨。内忧外患使得墨西哥的经济始终处在美国的阴影下,并长期受到后者掣肘。
不过,当代墨西哥受惠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成为美洲制造业和农业的中心,经济不断发展。墨西哥国内的毒品和暴力问题也大幅改善。如今的墨西哥,已跻身世界访客数量前十,用她极其丰富且具有层次感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漫步在墨西哥的街头,生性乐观的拉美人总是能够让人忘却烦恼,专注享受当下的愉悦。希望墨西哥的未来,也和墨西哥人的笑容一样,充满希望。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