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2023-06-28褚永权唐坚陈亮钱晓宇陈自强

浙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中央区乳头状甲状腺癌

褚永权 唐坚 陈亮 钱晓宇 陈自强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占浙江省女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1]。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主要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尤以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发病率为高,各大中心报道为35%~70%[2-3]。PTMC 是指肿瘤直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4]。PTMC 治疗效果好,预后佳。但PTMC 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患者术后复发及再手术的主要原因[5]。本文回顾性分析PTMC 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TMC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 象 选 取2017 年1 月1 日 至2019 年12 月30 日嘉兴市第一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PTMC 患者1 103 例。纳入标准:(1)初诊初治,为首次甲状腺手术患者;(2)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PTMC;(3)术前辅助检查未提示远处转移。患者手术方式均为甲状腺叶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一侧或双侧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参照《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6]制定手术切除范围。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LS 论-2020-155)。

1.2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是否包膜侵犯、是否多灶癌,以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结转移位置等,并记录术前B 超及CT 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特点 1 103 例PTMC 患者中男274 例,女829 例;年 龄17~75(45.7±7.4)岁;PTMC 直 径≤5 mm 520 例,5 mm<直径≤1 cm 583 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56 例(32.3%),侧颈部淋巴结转移68 例(6.2%),中央区、侧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51 例(4.6%),无淋巴结转移720 例(65.3%);行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78 例,多灶癌241 例,包膜侵犯636 例,伴发桥本甲状腺炎141 例;术前B 超检查提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62 例,术前CT 检查提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60 例。

2.2 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特点 356 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与747 例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癌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男性、年龄≤55 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癌比例均高于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而两者包膜侵犯比例、桥本甲状腺炎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有与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例(%)]

2.3 PTMC 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 在78 例行甲状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中,68 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与10 例无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术前CT 检查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术前CT 检查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均高于无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而两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灶癌比例、桥本甲状腺炎比例、术前B 超检查提示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有与无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MC 患者临床特点比较[例(%)]

3 讨论

研究显示,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约24%~64%[7],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约1.1%~9.4%[8]。PTMC 治疗效果好,预后佳,术后复发率5%左右[9],中位复发时间12 个月左右[10]。PTMC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PTMC 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对于减少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发现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男性、年龄≤55 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癌有关。这与部分研究者的结论相符[11-12]。有研究者认为肿瘤位置与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中下极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包膜侵犯者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3],肿块位于上极者不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还有研究者认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BRAF 基因的突变有关,BRAF 基因突变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4]。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PTMC 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有关[15]。本研究中,PTMC 很少发生周围组织侵犯,最常见的是肿瘤位于背侧,紧贴或侵犯喉返神经,经术中锐性分离,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PTMC 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在临床上比较少见,表现为液化或钙化的肿大淋巴结,而原发灶较小或不明显[16]。本研究发现PTMC 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2%,与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中央区淋巴结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第一站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癌首先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再出现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学者研究了PTMC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随着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的增加,侧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的概率也逐渐增大[17]。Jeon 等[18]研究了199 例PTMC N1b患者和196 例PTMC N0期患者,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男性、年龄<50 岁、肿瘤位于上极、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以及结节伴微钙化有关。本研究中同样发现上极的甲状腺肿瘤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上极甲状腺腺叶狭小,肿瘤易侵犯甲状腺被膜,易发生淋巴结转移;(2)上极的甲状腺肿瘤可以直接扩散到侧颈部的淋巴结,形成跳跃式转移,这在很多研究中有报道[19-20]。还有研究认为PTMC 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有关,如Wu 等[21]认为>7 mm 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有研究者发现随着肿瘤增大,并没有增加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22]。笔者认为此类研究对照组设定为N0患者,术中并没有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不能全面反映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

综上所述,男性、年龄≤55 岁、肿瘤直径>5 mm、多灶癌的PTMC 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对于PTMC 中央区淋巴结,在保护好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前提下,笔者主张积极清扫,而对于侧颈部淋巴结,鉴于其良好的预后,不主张预防性清扫。PTMC 患者术前需做到充分评估,根据术中的肿瘤侵犯情况,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以及术前B 超和CT 的检查结果选择个体化治疗。

猜你喜欢

中央区乳头状甲状腺癌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隐匿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适应证选择及并发症防治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喉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1年喉癌手术病例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