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与“学”的探讨
2023-06-28彭姝彬卢翔易雪静张年凤
彭姝彬 卢翔 易雪静 张年凤
[摘 要] 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就基础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提升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提出相应对策,为优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与“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121-04
医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后续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等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更是助理执业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综合类的考核科目。一直以来,由于基础课理论性强,开课都在第一学年,使得刚接触医学的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压力大的现象,也导致授课教师普遍反映教学难的问题。如何让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能更适应高职学生的学情以及达到学生的专业培养要求,是我们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的实施,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的测评和导向作用,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临床医学人才,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课题组从基础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如何提高基础课“教”与“学”的效果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优化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基础课“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专业基础课的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医卫类专业第一学年的学生。高职学生往往是因为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或高考失利入校的,在课堂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发现,一些学生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及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的信心也不够。再加上医学专业基础理论性强,知识点多,既要背诵也要理解,学生初次接触医学课程,基础薄弱,普遍感觉困难,对所学的知识难以掌握,应用能力差,学习热情也不高。通过学生座谈会了解到,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将来工作岗位了解不够全面,均认为基础课不重要,学好专业课才是重点,存在“重临床,轻基础”的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陷入僵化。课题组从教务系统导出2020—2022级学生基础课程考试成绩发现优良率(≥85分)均不高,低于10%,综合分数基本集中在60~70分的范围内。
(二)“教”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习时间四年,而高职临床专业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因此,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存在课时少、知识点多、任务重等问题。授课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辅以PPT、动画视频的展示进行知识的讲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被动吸收知识,容易超出学生个体能承受的认知负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且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填鸭式”地被动获取知识,会导致学生“学到了”但“不会用”。教师也曾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方式,但由于基础课程内容较难,很多内容还是需要教师进行讲授,加上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成效始终达不到预期目标。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薄弱也是一大问题,基础课的实验通常都是验证性实验,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就做过。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原理、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分组进行操作,最后根据学生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来进行打分。这种教学形势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既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基础课兴趣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
二、教学对策
针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提出了以下措施,以提升教学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医学专业的奠基石,是临床专业学生将来成为助理执业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基础综合类的考核科目,但初学者往往意识不到其学习的必要性。课题组从出勤率、课前课后任务完成度对比学生学习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态度,发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让学生重视课程是学好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充分直观地将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学生入学前的培训中,学院可聘请临床岗位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岗位介绍;在医学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适当引入临床案例,使其了解医学基础课知识对接临床岗位的紧密性。我们还可以以毕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其医学专业基础课与專业课成绩的相关性分析,展示医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关性,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走上工作岗位后学生对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的看法,获得更为直观的数据[1]。
课题组以本学院2020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共465名已毕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和调查。以学生学籍管理档案为依据,从青果教务系统导出学生各门考试成绩建立数据库,考试科目包括医学专业基础课8门,专业课12门,均为必修课。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见文末表1)。从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医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之间有正相关性,医学专业基础课成绩好的学生,专业课也取得了好成绩。同时,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发放问卷,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已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医学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后续专业课学习及工作岗位有用,比例超过88%。数据化的分析结果可以在授课初期直观展示给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学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内心往往期待着与中学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初次接触医学类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亲和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2]。学生一旦被教师的魅力所吸引,就会喜欢该教师的课程,对课程产生兴趣,而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作为促进教师教学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了“魅力”这个词,强调“教师要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优良的人格以及正确的政治觉悟、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学生心中尊敬和欣赏的教师,进而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彼此尊重,相互平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的学情,不能因为他们高考成绩、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好而轻视他们,以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友善的态度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构建愉悦、和谐的相处模式。
(三)丰富理论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除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外,还需要具备临床思维能力和医学创新精神,以及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学情不同,我们需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正确认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针对2022级大一新生的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很重要,并选择了喜欢的教学方式(见图1)。
根据调查结果和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我们需要丰富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3]。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布置的任务需简单易做,旨在提高学生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课中可以临床病例、生活案例为引导,以教授和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动画视频的展示、VR技术等让抽象化的学科知识具体化来吸引学生,并培养其发散思维;将重难点以板书形式进行分步讲授,引导学生同步思考;利用线上平台完成课堂练习及任务,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课后布置相关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我们还可以根据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与学的效果。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呼吸链单元教学内容较难,课前任务可布置如“你知道樱桃的核仁为什么不能吃吗”这样简单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结合黑板板书、PPT、动画视频进行讲解,再结合临床氰化物中毒案例进行探讨,内化知识。维生素单元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让学生课前分组学习每一种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了解其食物来源及缺乏时可引起的缺乏症。课中由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提供临床案例分析,强化重点。
(四)加强医学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将“陌生知识熟悉化”
医学专业基础课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介绍生命有机体、阐述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课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三大物质的代谢,主要讲解糖、脂类和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过程。生理学则涉及三大物质是如何在消化道里被消化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者淋巴循环的,最终通过血液循环来到组织各处,被摄入细胞内部。根据心理学上的“熟悉效应”,人们往往喜欢和习惯自己熟悉的东西。高职学生普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陌生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交叉、互补、渗透,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将“陌生知识熟悉化”,既能避免学生的学习压力,树立信心,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医学基础整体化的知识系统。因此,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可以进行多教研室联合备课交流,形成全新全面的知识框架和体系[4]。
(五)优化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教”依然是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的主要方式,但教学的有效与否,不单单在于让学生学到多少书本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高职医学专业基础课课时少的情况下,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被动学完所有的课本知识明显不可取,教师需用心遴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课程各章节中的重难点作为课堂学习的内容,其余知识点以课后作业、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既解决了课时不够避免“满堂灌”,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传授自己的学习经验,带领学生逐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对各知识点进行联想比较、规律总结等,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采用多种鼓励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后通过各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导答疑,既能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同时也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提高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验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个目标,我们需要改变实验教学形式。在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增设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例如,在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中微生物的检测实验中,我们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视频将基本实验操作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备自己感兴趣的食物来实验室进行检测,既提高学生的兴趣,又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不同的样品进行准确的检测;生物化学课程中酶的影响因素实验通常是学生最难做的实验,因为涉及的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较多,实验很容易出现误差。我们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5],让学生根据课前視频、所学理论知识、相关文献,分组讨论如何使各个因素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成功表现出来,在实验课上根据自己的想法改进实验操作,最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教师评价学生实验中的表现,也不再是单一根据实验是否成功,结果是否正确来打分,而是综合性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对待实验操作的严谨态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七)多元化评价,综合性考核
高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立足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从事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专门人才。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更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考核。评价的主体可以多元化,除了教师以外,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比教师更了解同学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情况,例如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自信心不足,很少在课堂上表现自己,但能很好地在课外帮助同学解惑。评价内容多维化,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除去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外,进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从而使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外,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评价方式多样化,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除终结性评价通过理论知识的纸质考试之外,注重过程性评价为主[6],通过考核线上线下到课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以加强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全程的学习管理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结束语
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效果的成功必然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专业基础课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专业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并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的水平。学生也需要对学习有明确认识,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掌握临床医学所需基本知识、具备较强医疗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康后生,罗文峰,何禹,等.医学生基础课与专业课成绩的相关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23(2):200-202.
[2]宁华.中职卫校医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0):81-82.
[3]李君兰,王永萍,杨奕櫻.《生物化学》教学方法发展概况[J].生命的化学,2019,39(6):1247-1251.
[4]杜宇航.浅谈新时代卫生职业学校大集体备课的必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46):192-193.
[5]王永刚,薛鸿燕,杨明俊,等.生物化学实验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评价[J].生命的化学,2022,42(8):1583-1587.
[6]满忠辉.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探析[J].山西青年,2020(2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