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院校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3-06-28吕晨璐
吕晨璐
[摘 要]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既是着力构筑“三全育人”立德树人大思政格局的关键所在,又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意义重大,需牢牢抓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161-04
课程思政是指“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法学类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法学类课程,应当贯彻落实《纲要》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结合旅游法规课程的思政特征,挖掘思政元素,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旅游法规是调整旅游领域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开设了旅游安全与法规(或称旅游法规)课程,该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和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必考内容,学生受众较广。因此,在旅游法规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法学课程教学改革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百万扩招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呈现类型多样化和思想多元化;同时《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和期许。课程思政是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将各个学科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有效融入学科课程教学当中,推动学科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课程同向同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想要全面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践行课程思政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举措。
(二)提高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还是法治社会对于公民的要求。以“诚信”为例,自古以来诚信是中国人最看重也是最基本的品质,但在民法中诚信原则非常重要。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思政中的“诚信”要求每一位旅游从业人员在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接团、带团的过程中做到诚实守信、忠诚可信,全心全意服务好每一位旅游者。这既是一种职业态度,又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应当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懂得“仁义礼智”,而“仁义礼智”体现在旅游行业的职业品质上为友善待客、遵守合约、不卑不亢、精通业务等。因此,融入课程思政的旅游法规课程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还能够在职业生涯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培育的学生有可能成为一个顶尖的旅游经营者,还能够成为具有大爱大德的德艺双馨之人。
(三)推进法律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法律类课程本身带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专业课所涉及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进去,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调查问卷中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的学习,91.5%的学生认识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建立起依法治国的认同感;85.9%的学生学习后提升了宪法观念,坚定了制度自信。可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注重将法学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内容紧密结合,通过具体知识点加以呈现,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高职院校法律类课程教学水平,进一步涵养学生正向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
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具有课证融通的特点,专业教学内容应当紧密围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大纲内容,同时结合高职特色与行业需要,依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的学情规律设计。构建符合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要求任课教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强化立德树人的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全课程育人的格局。课程设计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12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蕴含着课程思政内容,各个章节内容不同,各有侧重点(如表1所示)。通过教学内容选取体现课程思政和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與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并着重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教育。
(一)基础理论知识凸显国家层面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依法治国的内容和原则、宪法的基本知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十四五”规划、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等。这些宏观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学习法律类课程尤为关键,不仅是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更是每个公民的必修课。学生学习上述基础理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再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
(二)专业理论知识凸显社会层面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专业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旅游法律规范和立法进程、出入境、交通、食品安全、住宿、娱乐、旅游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这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和旅游市场。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德育主线贯穿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旅游从业过程中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为地方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专业核心知识凸显个人层面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集中在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人员管理法律制度、旅游纠纷解决法律制度以及民法中合同法、民事权利、民事侵权等与旅游行业有关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还是课程思政的重点,因为其凸显的个人层面价值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吸纳。专业核心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乃至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职业道德,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的管理、沟通、协调、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三、教学目标改革: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旅游从业者
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从这个概念上说思政教育由心理、思想、行为三大系统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据“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本门课程将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三维目标的首要地位,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旅游从业者。
(一)情感目标
情感是指学生接受知识时内心的体验,通常表现为学生的兴趣、喜好以及喜怒哀乐。通过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和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热爱旅游事业的真情实感;通过贴近生活案例展示,培養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兴趣;通过民法中人格尊严权、隐私权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修养。
(二)态度目标
态度是指学生在既有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课堂学习中特定事物的评价和倾向,相比较情感而言具有稳定性的特征。本门课程通过思考讨论法律案例,感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裁判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辨的学习态度;通过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旅游法治体系,培养学生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
(三)价值观目标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通过学习旅游法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和职业规范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合同提供旅游服务的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行使权利、合理解决纠纷、依法履行义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在对本门课程课程思政问卷调查中,学生认为当前课程思政主要问题有以灌输式为主单调枯燥、思政内容不接地气难以理解、思政内容距离职业较远(如图1所示)。可见当前学生对于课程思政有更高的期待,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中通过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索“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等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旅游法规类课程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一旦学生对课程本身失去兴趣,课程思政也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培养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要求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课堂“主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造能力的阵地。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希望讲授课程思政的方式更多为讲故事、讲案例、观看视频、走出校园实践教学等(如图2所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选择与行业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案例进行介绍、讲解和分析,提升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采取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利用教师教学环节中的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和兴趣,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
(二)探索“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知识点、不同教学方式,根据思政元素的特点,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一是紧扣时政热点。例如,在第一章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为了使学生体会依法治国对于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意义,通过播放电视剧《狂飙》中的相关片段,通过时代对比,感知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果。二是案例提问引入。例如,在讲解合同效力知识点时,通过案例“9岁的马小跳来到旅行社想要报团参加徒步旅行,你作为旅行社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和马小跳签订旅游合同?”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合同法知识运用的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在学习旅游安全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时,通过给学生讲述“中国最美导游”文枝花“我是导游,先救乘客”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
(三)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教师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一是课前通过智慧职教、QQ群等向学生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讯信息,加深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和热爱,或是引导学生对于某些负面新闻(例如:导游强制购物、不合理低价游等)进行反思。二是课中通过播放视频、设计课堂在线游戏、利用课堂小程序等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趣味。三是课后通过在线平台布置、批改、展示作业,并引导学生将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小视频等上传到学校的教学平台展开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学评价改革:回应“三全育人”价值遵循
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对于旅游安全与法规这门课程一般采取教师过程化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本门课程在教学评价环节还需丰富课程评价方式,采用动态评估体系,明确评价中心目标,回应“三全育人”价值遵循。
(一)坚持教师评价的主体地位
教师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课程情况的反馈,更是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教学评价也应当坚持和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将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道德、公民义务、法治观念等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评价体系,相应地减少相关专业知识的比重。其次,教师应当采取动态评价考核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之中、之后的变化,注重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评价。最后,教师应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实现学生的跨时空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提高学习频率。
(二)探索学生评价的创新方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评价、互评等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互动,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在第一堂课就对班级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组长,之后每次小组讨论中每组都有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以及其他参与者,同组成员根据成员在小组的贡献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进行评价,如果有学生“搭便车”不劳而獲也能够在学生互评中得到体现。通过学生评价的方式,打破学生对于“唯考试论”的固有印象,引导学生树立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责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三)关注行业评价的多元模式
开展行业实践既是锻炼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必要手段,又是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作用的重要方式。专业社团组织、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实习企业等,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行业实践中是否达到课程所预期的立德树人效果,比如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实习工作中能否依法解决纠纷、能否正确地订立旅游合同、是否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从而检验课程思政成果。
六、结束语
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无论是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的,还是提高高职院校法律类课程教学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改革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中心环节,不断提升旅游安全与法规课程思政教育实效。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的落地离不开校级顶层设计。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顶层设计。学校需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通过教务处—二级学院—教研室—专任教师四级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实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是课程思政的直接实施者,教研室集体备课是课程思政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院院长和书记是思政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四级课程思政工作机制,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实效,但是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也非自然具备的,这离不开学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涵养教师队伍精神内涵和政治定力;提供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通过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讲座、比赛、公开课等提升教师能力。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