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风格特征

2023-06-27李腾

艺术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肖邦

李腾

摘 要:肖邦所写的这首叙事曲是他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第一首以乐器命名的器乐作品。在情感上,该乐曲表现了作曲家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结构上,以奏鸣曲式为基础结构,在此基础结构上加以创新,形成另一种器乐体裁;在技术上,肖邦以他独有的艺术风格创作写成,在演奏技巧中多次以较难的演奏技巧写作,也使得该乐曲成为钢琴演奏家在音乐会上必选的曲目之一;在内容上,肖邦在每个乐部交接时,音效上都产生强烈的对比,更能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容。

关键词:肖邦;《g小调叙事曲》;演奏分析;审美诠释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5-00-03

一、《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以器乐体裁所写的第一首叙事曲,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也正是肖邦创作该叙事曲的缘由。

肖邦在写《g小调叙事曲》时,心中总想着该叙事诗的故事情节与他自己内心一直想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的决心是保持一致的,致使他写出了如此雄壮的挽歌,以及悲痛中夹杂着令人亢奋的曲调,肖邦做到了如何去刻画一个故事中主人公的性格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现在弹奏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人应该很难去想象当时肖邦心中的痛苦挣扎与当时想报效祖国那种“有心却力不足”的感受。如此宏伟的作品,不仅代表的是他个人,更是代表着整个国家人民的感受。

《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叙事诗,故事讲述的是立陶宛人对抗日耳曼人的侵略。而肖邦心中的爱国热情正是与该叙事诗达成共鸣,才有了《g小调叙事曲》这么一部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赞扬波兰英雄无畏精神的史作。

这部作品完成创作的时间要比出版的时间早五年,在1836年出版,出版的时候正是华沙起义失败,这让肖邦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也让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国家的不幸,民族的兴亡,以及人民的内心伤痛[1]。

二、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创作风格特征分析

(一)非常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肖邦所处的年代是浪漫主义的兴起时期,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如火如荼,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感。肖邦在这片创作沃土中,不断更新着艺术创作手法,他对钢琴的感悟能力,让他足以展现音乐的无限可能性。这是他所有音乐风格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浪漫主義色彩音乐语汇。其主要的浪漫主义色彩特征有如下几点。

其一,肖邦写作叙事曲受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其二,叙事曲的结构宏大,更能体现肖邦不拘于束缚的性格;其三,浪漫主义文学故事情节更符合肖邦写作风格。

可以说肖邦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仅仅体现在他的音乐作品上,更多的是他个人的内心情怀与生活态度。其实,每一个作曲家在写作个人的音乐作品时,更多的是希望这首作品表达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肖邦曾经就说过:“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他更多希望自己音乐作品中的精神能传递给波兰人民。浪漫主义色彩更多的表现为“人文情怀”,更多的是精神层面。

(二)旋律、和声、织体、结构的特色

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中间经历漫长的古典时期,再到浪漫时期,每个时期的音乐表达都有所不同,那么该表达的不同,也都从“旋律”“和声”“织体”“结构”来入手。在《g小调叙事曲》中,最为突出、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他的旋律。他的音乐非常具有歌唱性,经典的旋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可能也是受到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在他的钢琴作品中,通过乐句的呼吸及乐句的松弛控制,力度的层次安排,手指沉到琴键里的弹奏技巧,使得钢琴成为一种能够与人声或弦乐乐器一样具有呼吸的“歌唱能力”,使得极具声乐性的旋律可以灵活使用到器乐旋律中来,也与其他作曲家有着不一样的动机性结构旋律,既不同于古典主义,又充满着浪漫主义梦幻般色彩的优雅。在和声织体上,肖邦也大胆地去尝试了许多其他作曲家都不常用但又雅致精美的和弦与巧妙的节奏织体,使得钢琴中出现的长时值持续音的问题得以解决。自由个性的曲式结构,可以算是肖邦的叙事曲中既集中又独立的两方面,集中表现在他将庞大的奏鸣曲式结构进行压缩、创新,不拘于传统,扩展了乐曲的发展性;独立表现在肖邦的每个乐部都是相对性的,这样的写法更能突显音乐中形象的表现[2]。

(三)“诗人”与钢琴的完美融合

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独具艺术魅力,不仅仅表现在他作品的独特创作手法上,还在于他的作品中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浪漫主义包括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所有文艺运动,而艺术的门类相互相融,使得这成为许许多多艺术家创作源泉的沃土。肖邦的一生主要在波兰与法国这两个艺术之都中度过,在肖邦的文化思想上,既受到时代风气的熏陶,又融合了不同民族艺术风格特征,在这两个艺术之都中,可以说,既是音乐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度。在他的任何一部作品中,无论思想上还是情感的表达上,都不矫揉造作,只为最纯粹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肖邦的音乐风格可以说是千变万化,你能时时刻刻从他的音乐中感受到“喜”“怒”“哀”“愁”,这就是为什么称他为“钢琴诗人”的原因,浪漫主义最具有代表性人物,人们也常常想到的会是他。

三、《g小调叙事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力度变化

《g小调叙事曲》可以算是一首内容复杂、结构庞大的经典之作,因此在该乐曲中自然而然少不了情感的表达。音乐情感的表达一定是通过演奏者对乐曲的认识与理解,然后通过钢琴的音效传达给听众。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力度是音乐灵魂的表达,因此在演奏时认真对待力度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要认真、仔细地根据谱面上的力度记号以及音乐情绪,选择准确的手指触键力度和节奏弹奏。笔者从《g小调叙事曲》抽取几个乐段进行了分析。

引子(1-8小节)一开始就是一个强有力以八度齐奏写成的低音C,在力度上标记为“f”,表示为强,而在乐谱中也出现了“pesante”,意为“沉重有力地、有分量的”,所以在弹奏时,第一,时值要饱满;第二,要像教堂里敲钟那样铿锵有力,要有一种悲痛的感觉。一拍半的时值过后,紧接着引出降A大调的分解和弦直到高音区后一个宛如叹息式的音调下来,此处的力度标记换为“dim”,表示渐弱,演奏时,应该控制好手指力度,尽量用抚摸琴键的方式去弹,才能够更好地去控制手指的力度。

副部(68-82小节),该乐段主要与主部主题形成一个派生对比,主部主题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一下子在这里变得豁然开朗,一开始进入该乐段就在力度上标记了一个“PP”,意为“很弱”。弹奏弱音,首先,手指的触键是非常需要控制的,其次,掌关节的支撑,最后,用手腕去控制手指的触键感觉,这样才能产生让“弱音弱下来,强音强上去”的音响效果。

展开部、主部(94-106小节),该乐段利用主部主题的材料加以变奏,从力度记号“PP”到“cresc”,在材料里交替出现了两次,也可以从这看出肖邦想表达一种挣脱束缚,达到解脱的欲望。力度记号“cresc”,表示为“渐强”,它是一种由弱到强的变化,这种力度的变化,笔者认为不应该是机械化的理论,更应该是感性化的认知,所以弹奏该力度记号,应该心里要有相对应的节奏、节拍、和声的认知,尽量用耳朵去听,慢慢地去感受力度上的变化。

钢琴是非常有魅力的乐器,声音如此丰富,音域如此宽广,它既能发出很有力量的声响,也有很轻柔的曲调,钢琴可以通过琴键去表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情感、人物性格、事物、思想、自然画面、动物的声音等,可以说力度的表达是钢琴音乐创作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3]。

(二)踏板运用

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曾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色以及音响效果,不仅可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更能表现音乐家内心的感受。通过对乐段、乐句的理解,合理地运用踏板,做到“连而不糊,叠而不混”。在钢琴演奏中,如何运用踏板不仅关系到演奏的音响效果、整体风格,还体现了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触动。

《g小调叙事曲》的引子部分(1-8小节),需要细腻宽广的音响效果,如果踏板和所要弹奏的音同起同落的话,会使得音与音之间没有连贯性,也没有琴声延绵不断的音效。但如果使用切分踏板,先下键再踩踏板,交替进行既能保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又能演奏出引子所表达铿锵有力的音响效果,使音乐更有宏伟有气势。

副部主题(68-82小节)是《g小调叙事曲》最富有叙事性的部分。这个段落,为了使主题旋律更加明显,利用左手的和声进行加强了主题旋律的走向和连贯, 每小节中三拍一换的切分踏板,并根据乐句的划分,每小节之间换踏板演奏时踏板根据和声的进行而变化,但更换踏板时要做到音与音之间不能留有换踏板的痕迹,同时,也要让每个音之间的踏板尽量保持住,不能踩得过死或过松,尽量踩二分之一踏板,這样音的延音效果更能表现出本段音乐的延绵不断,如歌式的音响效果。

踏板的运用一定需要结合作者本人,以及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声的进行去把控,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更改曲谱中的记号,这样不仅旋律不清晰,音响效果也会变得极其不协和,毫无美感。所以不管在平时的练习中,还是演奏中,都应该注意踏板的使用,不能随意篡改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三)演奏速度的变化

音乐中的速度与音乐所要去表达的情绪、情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同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中,如果演奏或演唱使用不一样的速度,也会有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它所表现出的情感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引子的速度术语为Largo,是指广板,速度在46bpm左右,要求双八度齐奏,该速度放在该乐段,显得更加庄严、庄重。简短而有力量的八小节,犹如剧情的开场白,音响效果上宛如教堂里的敲钟声,余音袅袅,扣人心弦,一下子把听众带入一种史诗般悲壮的气息中。

呈示部的速度要求为Moderato,意为中等的速度,主部采用叹息式音调来描写作者内心想要倾诉的悲痛,主题一下子由庄严气氛转为伤痛的气氛,好像作者在回忆一个悲伤而又遥远的故事。演奏时,速度要慢一点,主旋律尽可能地强调与突出。从第33小节出现即兴的华彩过后,连接部(36-44小节)的速度又变为原速,标记为“a tempo”,但这段素材情感的需求,使得该乐部的整体速度偏快,变得更加活泼,感觉就像雨过天晴前暴风雨的焦虑与不安。到了副部(68-82小节),速度又有了变化,“Meno mosso”意为“稍快一点”,如歌式的旋律加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曲调,使得整首乐曲变得极富有诗意性的画面。

展开部的速度术语与呈示部的速度一样为“Moderato”,这里的素材只是对主部主题进行了变化加工,虽然这里速度一致,主部主题相似,但调性却不相同,所以这里要弹奏出与呈示部主部不一样的风格特征,这里更应该需要有一种激昂的表现力,以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气概。

插部(126-165小节),速度变为“piu animato”以及后面出现的“piu vivo”,意为“更热情地”和“更活泼地”,根据音乐的需求以及乐谱上密集音型的跑动,以及主题带有谐谑性质的音调,使得音乐的高潮达到一个小顶峰。

再现部(166-207小节),速度又变回原速,肖邦在此乐部进行了本末倒置的手法创新,将副部主题提前放在主部主题前面,这样更加突显高潮部分,速度的变化也恰好满足听者们听觉的感受需求,不慢不快的节奏恰到好处。

尾声(208-264小节),速度变为“Presto con fuoco”,意为“热情的急板”,如此之快的速度加和弦交错的写法,使其成为具有炫技性、画面感的尾声,有着戏剧性冲突的气氛,表现出一个激情高昂的英雄形象在与残酷命运做最后的斗争。随着末尾片段双手反向进行结束,紧接着一个二分休止符后,终止和弦的出现,预示着全曲的结束。

四、结束语

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了肖邦钢琴音乐作品以及叙事曲风格音乐中的独特性与影响力,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与西方文学的交汇融合。这首钢琴作品与文学经典之间碰撞的佳作,无疑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成功典范,在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独树一帜,尽绽风采,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思想内容,在浩瀚的钢琴文献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也为后来的作曲家铺垫了写作的新思路。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推动了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的音乐语言的交汇融合,加快了音乐交流的传播速度。

参考文献:

[1]吴佩玉.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的风格特征与演奏技巧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8.

[2]陶思佳.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演绎比较分析[D].南京艺术学院,2009.

[3]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司鼓在潮剧舞台的作用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