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的现实基础与政策建议

2023-06-26牛凤燕张爱莲李建民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政治建设

牛凤燕 张爱莲 李建民

摘要: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人才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知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有良好的契合性,应该从助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同步提升的高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科技类社会组织建设。

关键词: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简介:牛凤燕,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张爱莲,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建民,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教授,院长(邮政编码 255000)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1-0038-08

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群团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月3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是党和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综合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以及科技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特别是着眼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要求,本文依据调查问卷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展开关于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认同度的

调研方法与对象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

(一)方法

结合研究目标和相关文献,编制“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调查问卷”。问卷中与“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相关的表述有6条。此项调查意在请被调查者评估其对这些表述的认同度。评估采用五级评分,1、2、3、4、5分别代表“很不认同、不太认同、有点认同、比较认同、非常认同”。

(二)对象

通过中国科协“科情在线”调查平台,面向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医务工作者、科学家/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中专/中学教师、技术推广人员、科研/教学辅助人员、科普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等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发放“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调查问卷”,累计回收问卷6923份。筛出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666份。调查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

从样本分布情况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以男性居多,超过半数;年龄在31-40岁之间者居多,同样超过半数;受教育程度为本科者超过6成;专业技术职务为中级者相对较多,超过4成;研究类型为应用研究者接近半数;属于科技类学会成员者超过8成;担任学会职务者占大多数。

二、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基础的多维呈现

(一)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认同度的总体情况

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同度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对问卷中关于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表述非常认同的调研对象占60%左右,比较认同的占30%左右。两项合计为90%左右,表明绝大多数调研对象认同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定位作用。

其中,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者共计占93.1%,在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6类选项中认同比例最高,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主导国际科技规则制定的历史时期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同时,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者共计占93%,在6类选项中的认同比例位居第二,说明科技界非常关注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体制改革中作用的发挥,我们必须利用这种有利的社会氛围,更好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目标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者共计占92.6%,在6类选项中的认同比例位居第三,表明科技工作者对通过科技类社会组织这一渠道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有高度期待以及对自身科技储备的信心。

(二)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认同度的比较分析

1.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认同度的性别比较

为了考察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我们对调研对象的认同度进行了性别比较,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参与调查的女性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几乎全部显著高于男性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因此,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过程中,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国家治理与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2.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认同度的年龄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年龄段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调研对象的认同度进行了年龄比较,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不同年龄段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总体上无显著差异。但是多重比较结果显示,31-40岁和41-5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的认同度显著高于51-6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从样本构成来看,31-40岁和41-5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占调研对象总人数的77.5%,这表明处于中青年阶段的科技工作主力军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应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有着相对较高的认同度。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31-4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认同度显著高于51-6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是20-30岁和31-40歲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认同度显著高于51-60岁的科技工作相关人员。这表明年轻科技工作者总体而言更加看重科技类社会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因此,未来需要更加重视发挥年轻科技工作者在科技类社会组织中的作用。

3.不同教育程度调研对象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同度比较

为了考察不同教育程度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不同教育程度调研对象的认同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5。

表5显示,不同教育程度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的认同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其他几个方面的认同度则差异显著。多重比较发现,差异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为专科或以下的调研对象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为硕士者,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为本科者,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硕士者。总体来看,受教育程度为专科或以下的调研对象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表明这部分群体对国家政策的认同度高,接受意识强,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部分群体遵从执行意识更强。另外,受教育程度为博士的科技工作者除了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认同度相对较高外,总体上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其他定位作用的认同度均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加强对高学历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政治意识引导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4.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者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同度比较

为考察不同专业技术职务科技工作相关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调研对象的认同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不同专业技术职务者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多重比较来看,差异主要表现为:

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的认同度,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者显著高于副高、中级、初级和其他;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的认同度,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者显著高于副高、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其他者显著高于副高、中级;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的认同度,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者显著高于副高、中级和初级;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的认同度,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者显著高于副高、中级。总体来看,专业技术职务为正高的调研对象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最高。因此,未来在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发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的带动引领作用。

5.不同研究类型科研人员及非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同度比较

为考察不同研究类型科研人员及非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到,不同研究类型科研人员及非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几乎全部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从多重比较来看,差异主要表现为:主要研究类型为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对问卷所列6类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均显著高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另外,非科研人员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认同度显著高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主要从事试验发展研究的科研人员和非科研人员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科技类社会组织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认同度显著高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总体来看,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最高,主要从事应用研究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最低。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更多地依靠国家公共财政的支持,因而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更为敏感,认为上述定位有助于强化基础研究创新源头的地位;而应用研究类科研人员对市场信号的变化更为敏感,加之在2012年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面对社会的期望,他们在研究成果转化成效方面的压力增大,因而心理上产生了某种剥夺感。因此,需要考虑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加强对应用研究科研人员的政治引领,增强其科技政治意识。

6.学会成员与非学会成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认同度比较

为考察参与调查的科技类学会成员与非学会成员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认同度是否存在差异,我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见表8。

由表8可见,属于科技类学会成员的调研对象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的认同度显著高于非学会成员。对其他5条关于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位作用的表述二者的认同度无显著差异。属于科技类学会成员的调研对象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群众组织”的认同度顯著高于非学会成员,说明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加强科技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建设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其成员政治意识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度相对较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推进相关工作。

三、推动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的政策建议

对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六种功能定位的认同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明晰了这一向度下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的基础。为了更好推进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提出以下结论性建议:

(一)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的目标方向是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主义思潮再次崛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科学技术的人类公益属性与科技产业发展的民族竞争属性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这就需要科技类社会组织认真履行政治职能,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大政治动员、政治引领工作力度。同时要明确,科技类社会组织政治建设的成效要看科技工作者是否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使科学技术在中国“强起来”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效用,而非指“泛政治化”,即像美国等部分西方国家片面强调技术的安全化与意识形态化。

(二)科技类社会组织要积极提升科技政治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常态。只有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主动设置全球性议题,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同体,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同时力争成为若干重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引领者。因此,科技类社会组织必须把“开展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引导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作为自身承担的重要工作事项。作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科技类社会组织聚集了一大批战略型科学家。他们既懂科学技术,也清楚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因此,只要大力提高政治站位与政治能力,就能确保提出符合国家战略意志的政策建议,服务党和政府决策。换言之,增强科技政治意识特别是国际科技政治意识,服务于中国科技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进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科技类社会组织亟待加强的工作。

(三)科技类社会组织要旗帜鲜明反对极端科学技术民族主义

在高新技术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得以构成与发展的坚实基础与巨大杠杆的背景下,“科技政治”是我们理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与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最基本范畴。科技类社会组织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对在科学成为重要的政治资源条件下,部分国家通过国家权力干预国际科技合作的动向保持足够的警觉,并通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与智库建设等多种途径,在增强影响国家政策能力的基础上,为政治决策的科学性提供论证,在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的同时,促进科技向善与技术可及性,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增进。[1]

(四)科技类社会组织要强化精准思维,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重点与努力方向

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当前我国科技类社会组织功能定位的高度认同契机,差异化精准推进各项工作。可以利用对“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我国参与科技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渠道”这一政治理念“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比例在科技类社会组织6类功能定位选项中最高的思想基础,加大科学文化传播力度,推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的国际科技人文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治理,为服务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贡献科技力量。加大打造服务地區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中国”品牌力度,在促进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化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对于“很不认同”“不太认同”比例相对较高的各类功能定位,我们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以更好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助推中国国家实力与国家形象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建民.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科技类社会组织建设[N].人民日报,2022-07-19(11).

(责任编辑 马树颜)

猜你喜欢

政治建设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发展
国际化城市政治建设: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国际化城市政治建设: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关于扎实推进唐山市档案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
新时期林业企业政工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协商民主政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途径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