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晶日教授辨治失眠经验

2023-06-26马金鸽谢晶日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3期
关键词:失眠名医经验

马金鸽 谢晶日

摘要:介绍谢晶日教授治疗失眠临证经验,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谢教授认为本病肝为发病之源,脾为发病之本,心为发病之所,日久累及肺肾,治疗时明审病机,治病求本,灵活应用药对,配以心理疗法,疗效颇佳。

关键词:谢晶日;失眠;名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3-0001-04

失眠被包含在睡眠障碍中,相当于中医的不寐,首见于《黄帝内经》,亦称为“目不瞑”、“不得卧”等。指患者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睡眠质量不高,醒后仍感疲劳,或入睡困难,重则彻夜难眠[1的一类表现。随着当前经济结构不断复杂化以及国民生活形式不断改善,失眠人群比重也在逐年递增,全球发病率约为15%[2,而我国已高达42.5%,远超发达国家,渐趋低龄化[3。失眠虽不属严重疾病,然现已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话题,据研究证实长期失眠会造成患者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损害,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4,还可诱发加重原发疾病,危及人体生命健康。谢晶日教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黑龙江首届名中医,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40余载,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推陈出新,善治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跟诊,谨记教诲,获益良多,现将谢师辨治失眠经验归纳如下,以供同道参之议之。

1 病因病机

历代对不寐病机相关记载可谓百家争鸣,《灵枢·大惑论》言:“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营卫循行失常,阳盛阴衰可发为不寐5。《素问》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功能不和,夜间睡卧难安。谢师将本病病因归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脏衰3方面,其中因情志因素所致的失眠达50%[6,居主导地位,然情志不遂与肝胆关系最为密切。路志正认为本病病机是“胆寒”,治疗时主张以“宁胆”为核心7。现代医学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观点,肝胆气机的调控对睡眠生理性节律起主要作用8,社会压力激增,机体长时间处于高压环境,肝胆不能正常运作致不寐频发。谢师认为五脏皆可致不寐,非独心也,其中肝为发病之源,脾為发病之本,心为发病之所,日久可累及肺肾。诚如《难经》所载:“卧之安者,神藏于心,魂归于肝……神机不安亦可生本病。”五脏主五神,倘若五脏功能失职,五神则居无定所,而致神魂不安。

2 辨治经验

2.1 明辨病机,治病求本

2.1.1 疏肝解郁,兼理气化瘀 此法适用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痰热内扰之证。肝郁患者多兼伴胸邪胀满疼痛,痛无定处,喜叹息,脉弦数等表现,当出现口苦、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等提示肝郁化火,肝火旺盛。《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燥,不得安卧。”“七情首先犯肝”,当今人们所面临问题挑战严峻,焦虑、恼怒、紧张等消极情绪不得及时排解,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化火,火热扰乱心神,不得安宁。谢师认为肝为发病之源,治疗时主张疏肝解郁,畅达肝气。《内经》中有:“百病皆生于气”,首次明确气机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气畅则百病皆有出所,不变他病,肝主疏泄,为全身气机运行传导的重要器官。《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肝为刚脏,喜条达而勿抑郁,脾可运化,脾胃为气机升降转输之门户,肝脾枢机不利,不寐乃成。治疗时常以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肝郁较甚者配香橼、佛手、延胡索以增行气疏肝之力;脾虚甚见大便溏泄、水谷难化者加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祛湿;大便秘结、排出费力者可用火麻仁、郁李仁、大黄等下气通腑。

“久病必瘀”,吴清明曾指出血瘀既是失眠发生的致病因素,又是迁延不愈的病理产物[9,故对于长期失眠患者谢师常配伍一定量的川芎、桃仁、丹参、路路通等活血之品,血为气之母,血液充盛,流动通畅可推动气的运行,以达气畅病自解目的。

2.1.2 养血除烦,辅清心豁痰 此法适用于肝血不足、痰热内扰之证,相同点是两者均有心烦难眠表现,其中前者以正虚为主,伴见两目干涩、爪甲不荣、月经量少,脉弦细无力等肝血不足表现,谢师治疗时喜用酸枣仁汤加减,血虚甚者应重用当归、白芍、熟地黄等。本方是治疗失眠的基础方,具宁心补肝,养血安神之功效,《金匮要略》中对此有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现代网络药理学结论示:酸枣仁汤可通过干预神经递质调节、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等途径改善失眠[10。然后者以邪实为主,兼见咳吐黄痰、声高气粗、言语错乱,舌质、红苔黄腻等痰热表现。《张氏医通》云:“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百病多由痰作祟,痰随气升,蒙蔽清窍,伤阴耗气,扰乱脑神,且痰热内蕴,阻碍正常气机,致疾病迁延难愈。谢师认为痰热形成主要有以下2方面:(1)情志不遂,肝木雍遏,脾土不运,水液运行受阻,水湿停聚,稽久化热;(2)饮食不节,火热内生,火邪灼烧,炼液凝痰。治疗时应酌情加减清热化痰之味,如瓜蒌、竹茹、半夏、桔梗等以理顺气机循行之通路;见口舌生疮、小便灼热等心火甚者加郁金、黄芩、栀子等;阴液亏损严重见口干唇干,舌有裂纹者可用沙参、石斛、麦冬等养阴益气。

2.1.3 补脾养心,配调补心肾 此法适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神志,在五脏六腑中起统率作用,主管他脏意识形态及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可将水谷转为精微,化生赤血,润泽周身,二者共同参与机体代谢过程,维持人体动态稳定,一旦平衡被打破,易酿成病患。诚如《江泽之医案》所言:“先后天向属不足,经营操劳过度,心脾两虚。此因悲郁伤中,致中气不振,心悸,食入易汗,卧不安眠。”说明心气不振,血不养心,神明失养,乃致不寐;过度忧思伤脾,脾虚无力运化,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心血不荣,神无所归,睡卧不安。心脾两虚是失眠的常见类型,现以年轻人多见,由于应酬聚会频、长期进食不规律,加之工作操劳、房贷车贷等压力大,又缺乏体育锻炼,最终伤及心脾导致不寐,症见多梦易醒,醒后难寐,伴面色惨白、心悸、气短、神疲、四肢无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谢师常用归脾汤化裁,以求益气健脾,补血养心,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谢师在治疗时重用黄芪30 g,炒白术20 g,以期气能生血。《伤寒论》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为最早记载心肾不交型不寐的古籍,心火上亢不能潜降于肾,肾水不足无以上济于心,致心中烦闷不得安眠。治疗当以宁心滋肾为主,谢师常以交泰丸为基础加减应用,《本草纲目》云:“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黄连清心制过亢心火,肉桂暖肾补不足之肾水,上下交通,睡卧安稳。“心肾不交……阴虚者多,但亦偶有阳虚者,”因此临证时应细审阴阳偏衰的主次,对于肾阳虚偏重者可用杜仲、巴戟天、淫羊藿等温补肾阳。

2.2 巧用药对,灵活配伍 药对是在中医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形成的,常为两药之间进行组合,加强某些药物疗效,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特殊用法。《神农本草经》云:“药有七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11”龙骨-牡蛎、合欢花-首乌藤、百合-知母是谢师临床常用的药对。张锡纯曰:“龙骨能安魂,牡蛎能强魄。魂魄安强,精神自足,虚弱自愈也。[12”龙骨属阳,能益阴潜上越之浮阳;牡蛎属阴,能益阴而摄下陷之沉阳,二者合用,可达滋阴潜阳、安抚心神目的13,龙骨、牡蛎是谢师治疗顽固性失眠应用最多的药对,凡阴阳失交,心神被扰,燥动不安者,无论体质虚弱亦体格壮实均可。合欢花入心、肝经,解郁安神,《本经》言“合欢花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为疏肝气、悦心神之要药;首乌藤又名夜交藤,主养血安神,《饮片新参》中载:“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二药不仅在功效上协同,又在习性上顺应自然界昼夜更替规律[15,白昼开,黄昏闭,能引阳入阴,凡此两者相须为用,可使阴阳调和,寤寐恢复,临床上用于阴血不足,阳不入阴所致失眠伴焦虑患者14。百合知母汤首见于《金匮要略》,由百合和知母2味药组合而成,其中百合甘、寒,入心、肺经,清热养阴,兼益气安神,是疗百合病之要药,诚如《本草蒙笙》所言“养脏益智,安胆定心”;知母味苦甘,性寒,可泻火除烦,润燥滋阴。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百合具有抗疲劳,改善睡眠,调节免疫等疗效[16;知母所含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效果明显,可发挥抗抑郁、预防老年痴呆、保护脑神经等作用[17。两者相伍用于阴虚内热,心神燥乱之抑郁患者。

2.3 怡情易性,未病先防 谢师常言患者平时除口服中药汤剂外,还应注意精神调摄,保持愉悦心情。国内外专家学者调查结果显示:失眠的发生一可归于患者本身的易感性,如性别、性格、年龄、体质、遗传等,其中以性格为主导,大部分失眠患者可能存在人格缺陷,性格偏于内倾或不稳定性,易敏感多疑、自我谴责、遇事逃避;二为外界因素干扰,如睡眠环境突然改变、精神方面刺激、躯体疾病发作等[18-19。就诊时,谢师反复叮嘱患者日常可养花、钓鱼、喝茶、下棋、听曲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禁食香燥食物,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切忌过度关注病情,必要时可以去心理专科就诊。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强调了养生重要意义:“上古之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通晓养生之道的人,懂得随自然变化适时调整,作息规律,饮食合理,心境平和,形体健硕,往往知足且长寿20。刘雅丽等21根据五脏动静结合、内外统一的生理特性,对冠心病失眠患者进行观察,最终证明五行音乐配合穴位按摩的高效性,在提高患者睡眠效果的同时,还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起舒缓作用等。

3 典型病案

女,55歲,首诊时间2021年1月3日。患者失眠2年余,平素性情急躁刚烈,近1周因家庭琐事烦劳,情志不遂,致失眠加重,入夜难眠,多梦易醒,且伴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烦躁。听闻其他亲友言谢师尤善治情志疾病,今为求缓解疾病痛苦,遂来就诊。患者现失眠,入睡困难,口服安定后3~4 h后稍有困意,多梦易醒,且伴两胁胀痛、头痛,肢体沉重,大便2~3日1行,排便不畅,质黏,食欲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脑血流图示:各动脉血流速度均正常。中西诊断:不寐-肝郁化火证;西医诊断:失眠。治法:疏肝泻火,镇静安神。处方:柴胡10 g,生白术15 g,香橼15 g,香附15 g,陈皮15 g,焦三仙各15 g,枳实10 g,川楝子15 g,夜交藤30 g,合欢皮15 g,郁金15 g,煅龙牡各20 g,黄芩10 g,栀子10 g,太子参10 g,秦艽15 g,牡丹皮15 g。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2021年1月17日二诊:入睡困难有所缓解,两胁胀痛、肢体沉重稍减轻,现大便2日1行,排便不畅感消失,食欲略增强,晨起口苦,舌暗红,苔黄腻,少津,脉弦数。予上方加炒枣仁10 g,柏子仁10 g,莲子心10 g,姜黄10 g,共14剂。2021年2月1日三诊:患者自述睡眠明显好转,两胁疼痛消失,食欲大抵正常,大便每日1次偏干,舌暗红,苔黄腻,少津,脉数微弦。予上方去焦三仙,加玄参15 g,川芎15 g,共14剂。2021年2月20日四诊:视其神色好转,心情愉快,肢体轻盈,患者自述病情改善,诸症状均缓解,睡梦香甜,每晚可睡5~6 h。舌稍红,苔薄黄,脉微滑数。继续服上方14剂以巩固治疗。后随访至今未曾复发。

按:该患中年女性,多年性情刚烈独立,病初时未予以重视,每遇事不愿与他人诉说,致诸症状加重,痛不欲生。郁闷日久不得解,肝失条达,肝气郁结,郁久化火,邪火扰神,神魂不安而致睡眠不佳;肝主疏泄,肝郁则全身气机不畅,不通则痛,表现为两胁胀痛、头痛;胆失疏泄,胆汁上溢则口苦;肝郁气滞,气机不利,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故大便数日1行;肝木升发太过,横犯脾胃,脾失健运,无力运行水谷则纳少,无力推动水液则肢体酸沉、粪质粘滞,津液不得上承则口干;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均为肝郁化火之象。方以柴胡、香附、香橼,疏肝行气解郁;川楝子、郁金,疏肝泻火除烦;牡丹皮、栀子凉血活血;合欢皮、夜交藤、煅龙牡,安神助眠;枳实因势利导、下气通便;黄芩、秦艽清热利湿,白术、陈皮、焦三仙,健脾行气消食,同时固护胃气,恐寒凉金石伤伐。谢师根据四诊明辨病机,将疏肝理气法贯穿治疗始终,肝气得舒,火热自除,神魂可归,夜寐能安,并根据舌脉灵活增减药味,诸药共用,收效明显。

4 小结

失眠是现今临床的多发疾病,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低复发率是我们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然西医治疗常以减轻症状为主,予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甚或抗精神病药等,往往疗效迅速,但选择性低、副作用 多,不能从根本上治愈,长此以往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谢师在治疗时从五脏入手,明辩病机,治病求本,并配合养生调摄疗效显著,值得同辈不断探索挖掘。

参考文献:

[1]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CHUNG K F,YEUNG W F,HO F Y,et al.Crosscultural and comparative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DSM),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and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ofSleep Disorders(ICSD)[J].SleepMed,2015,16(4):477-482.

[3]钱见见,蔡圣朝.针刺百会五针结合中药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验案1则[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1):59-60.

[4]窦伟,赵忠新,黄流清.睡眠限制对机体的影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7):748-751.

[5]孙洪生,严季澜.《内经》不寐病证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7):277-279.

[6]许红.失眠症1018例相关因素调查分析-附553例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14-115.

[7]石瑞舫.路志正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不寐经验[J].河北中医,2011(6):810-811.

[8]常建,韩祖成.韩祖成从肝论治不寐经验总结[J].国医论坛,2018,33(6):17-19.

[9]尹程琳,吴清明.吴清明从瘀辨治老年顽固性失眠经验[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4):21+25.

[10]章新友,王姝,唐琍萍,等.酸棗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2,4(10):1-7.

[11]段金廒,宿树兰,唐于平,等.中药药对配伍组合的现代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5):330-333.

[1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8-19.

[13]李桂文,陈少玫.浅议经方药对在不寐辨治中的运用[J].中医药通报,2020,19(6):15-17,55.

[14]高媛.安神方治疗成人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及其对HAMA评分的影响[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5.

[15]陈志兴,杨俊邯,马瑞山,等.从调畅气机角度谈治疗失眠常用药对[J].环球中医药,2021(11):2060-2063.

[16]罗林明,裴刚,覃丽,等.中药百合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7(6):824-837.

[17]赵春草,吴飞,张继全,等.知母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12):898-902.

[18]高霖,陈少玫.失眠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1,26(5):1083-1085.

[19]毛洪祥.慢性原发性失眠与人格及心理因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7):787-789.

[20]杨栋峰.五脏失眠的中医调摄方法研究[D].南昌:江西中医药大学,2021.

[21]刘雅丽,张军鹏,王恩杰.五行音乐配合穴位按摩在冠心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7(7):849-853.

(收稿日期:2022-06-27)

猜你喜欢

失眠名医经验
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芪枣安神汤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新修珍珠囊药性赋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孙跃农健脾补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经方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浅析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的原因及家庭护理
高血压肾病诊治经验采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