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康复护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3-06-26黄艳颖李文娟
黄艳颖, 李文娟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普外科, 上海市, 200032)
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1],不仅严重威胁群众健康,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目前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其中手术切除是胃癌治疗中最重要也是疗效最佳的治疗方式,但该方式具有创伤性,且术后可能产生疼痛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康复。因此减轻胃癌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癌术后康复,成为医学工作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2]指出,快速康复护理措施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加速康复进程。经皮穴位电刺激属于一种针刺镇痛方法,能够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并且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予以调节[3]。本研究旨在探讨快速康复护理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胃癌行手术治疗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诊断后符合胃癌诊断标准,且符合手术指征;②患者及家属知情此次研究目的,同意加入本研究;③肿瘤无转移。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脑、肾、肺等严重性疾病者;②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③患有精神类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④无法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6例。试验组男17例,女9例;年龄43~65岁,平均(54.32±5.43)岁;病程1~3个月,平均(2.34±0.43)个月。对照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42~69岁,平均(54.43±5.54)岁;病程1~3个月,平均(2.43±0.3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方法:①心理护理:胃癌患者多会产生诸多负面情绪,例如恐慌、焦虑等,同时因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导致的应激反应加重其心理负担,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以及治疗依从性。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开展心理疏导,强化沟通交流,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例如病因、手术方法、预期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增加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了解。为患者讲解既往治疗成功案例,稳定其情绪,提升其治疗信心。②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其讲解胃癌手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康复知识。指导其术前爬楼梯、吹气球等训练,以提升其肺功能;指导其正确咳嗽,有利于术后排痰。患者术前6 h禁饮禁食,术前2 h给予温糖水(250 mL)饮用,预防低血糖。③术中护理:在患者入手术室前30 min将室内温湿度调节至合适范围,其中温度约23 ℃,湿度50%~60%。手术期间给予患者保暖措施,采取棉垫遮盖其肩膀、手臂等裸露部位。对手术期间所使用的冲洗液、输液进行加温处理,以减少患者术中低体温产生。④术后康复护理:加强术后切口的观察,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对于轻度疼痛者,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法,通过看电视、听音乐以及聊天等方式转移其沉浸在疼痛中的注意力;对于疼痛较重的患者,需要结合转移注意力法,遵医嘱采取镇痛泵进行镇痛。术后第1天给予患者经鼻肠管泵入葡萄糖(10 mL),存在口干需要饮用少量的水。术后第2天进行肠内营养干预,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停止肠内营养干预。患者术后保持半卧位以及坐位,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缓解腹痛以及腹胀。术后24 h需要在床上进行简单的活动,鼓励患者术后48 h进行床下活动,如站立、缓慢步行等,术后72 h可适当增加运动量。在运动期间需要由护理人员陪护,避免产生不良事件。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①穴位的选择:镇痛、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主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穴取血海穴、足三里和三阴交;根据个人体质及反应点的不同,按脏象辨证经络循行方法加以配穴。②具体方法:将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仪(体表电刺激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型号:G6805-2a)电极帖敷于所选穴位压紧,选取连续波,频率控制在10 Hz,电流控制在20 mA,在操作期间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电流刺激强度进行调整。③干预时间和频率: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3天,2次/d,2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后2 h、24 h、48 h以及72 h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采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进行评价[4]。该量表分值范围为0~10分,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分数越高,患者的疼痛越严重。
1.3.2 术后康复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情况,包括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3.3 术后并发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消化系统症状、肺部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VAS评分对比
试验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 P n 26 26--术后2 h 3.45±0.57 2.14±0.32 10.218 0.001术后24 h 2.56±0.54 1.57±0.21 8.713 0.001术后48 h 2.14±0.23 1.05±0.32 14.104 0.001术后72 h 2.04±0.43 1.02±0.16 11.336 0.001
2.2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s) d
表2 两组术后康复指标比较(±s) d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 P n 26 26--术后排气时间3.56±2.34 2.45±0.43 2.378 0.021首次进食时间3.26±0.35 2.46±0.43 7.357 0.001尿管留置时间2.36±0.32 1.32±0.21 13.855 0.001住院时间6.78±1.54 5.63±1.24 2.965 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消化系统症状、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胃癌是临床上多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多采取手术治疗,而手术中各项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后康复效果。术后疼痛及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加速术后康复,需要缓解术后疼痛及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研究指出,在患者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缓解术后疼痛,进而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康复护理联合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近年来,快速康复护理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增多,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模式可有效加速胃癌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受,有助于提升患者康复效果[6]。经皮穴位电刺激是运用传统中医经络理论,将经皮神经电刺激与针灸穴位相结合以实现治疗相应疾病的新型技术[7]。该技术通过经激活神经粗纤维,关闭疼痛阀门,以及促进机体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起到镇痛效果。该方法的阵痛效果和人工针刺方法较为相同,并且干预效果和刺激强度、频率、部位以及时间和患者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高频与低频交替,高强度、间断刺激镇痛效果更强[8]。有研究表明,将2 Hz、100 Hz频率交替刺激全身镇痛作用较强的合谷穴以及足三里穴,能够增加大脑、脊髓内啡肽、脑啡肽以及强啡肽的释放,提升患者疼痛阈值,此种方法能够当作非药物镇痛疗法应用在手术治疗中[9],可减轻患者疼痛。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快速康复护理结合围手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和样本量偏低有关。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针灸基础上利用电流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加强腹部肌肉收缩,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促使胃肠功能恢复[10]。相关研究[11-12]表明,经皮神经电刺激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调节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以及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等各方面均具有促进作用。加之快速康复护理通过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刺激和损伤为原则,手术前协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早期营养支持和活动锻炼,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胃肠道等器官功能恢复。术中注意保暖,能避免低体温,保护器官功能,预防术后感染;另外,术中控制补液量,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可促进其机体功能的改善,有效提升患者康复速度,两种方法结合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3]。
综上所述,对经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采取快速康复护理联合围手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的干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术后疼痛感,促进术后康复,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