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阶段游戏式教育模式在上肢骨折儿童中的应用研究

2023-06-26韦森张摇摇胡彦文陈琼玫代声银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上肢依从性住院

韦森, 张摇摇, 胡彦文, 陈琼玫, 代声银

(四川省骨科医院 儿童骨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住院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负性事件。骨折住院儿童因意外创伤的“突发性、毫无预警性”等特点,与普通儿童相比,他们有着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应激、心理危机、分离焦虑、恐惧、防御机制、情绪-行为障碍等[1]。如何使患儿尽快适应医疗环境,减轻焦虑和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使之尽快恢复伤肢功能是儿童骨科的护理目标。而游戏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2]。科室根据游戏治疗理论和健康教育理论,结合骨科住院儿童的心理特点、疾病病程、情感需求设计分阶段康复方案,在各阶段设计不同的游戏目标和项目,以促进患儿康复目标的实现。本方案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收治住院的80例上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3~14岁;影像学诊断确诊为骨折,无其他合并症;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病理性骨折;视听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男22例,女 18 例;平均年龄( 7.20 ± 0.38) 岁;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20例,孟氏骨折5例,尺骨鹰嘴骨折6例,肱骨干骨折 2例,尺/桡骨骨折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 平均年龄(7.60 ± 0.33)岁;骨折类型:肱骨髁上骨折22例,孟氏骨折4例,尺骨鹰嘴骨折5例,肱骨干骨折3例,尺/桡骨骨折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机构伦理委员会审查并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康复前护士对患儿及家长说明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护士向家属口述并示范功能锻炼内容及方法,每日查房时检查患儿锻炼情况。

研究组采用分阶段游戏式康复方案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干预。在每个阶段的游戏目标完成后进入下一阶段,直至完成。

1.2.1 建立关系阶段:①游戏项目:互动性娱乐游戏,包括叠罗汉、击鼓传花等。②游戏目标:促进护士与患儿相识与熟悉;订立游戏规则,建立治疗关系;体验游戏的乐趣。

1.2.2 探索与感知阶段:①游戏项目:角色扮演游戏。患儿按自己的意愿体验医生、护士、病人角色;护士引导患儿模仿医生、护士给“病人”检查身体、伤肢固定、打针等治疗过程,并鼓励“病人”勇敢地与医生密切配合。②游戏目标:患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探索医生、护士的角色行为,了解自己接受的医疗过程和行为,减少焦虑、恐惧感。

1.2.3 领悟与解释阶段:①游戏项目:戏剧表演游戏。编排《小狮子住院》的手偶剧,将小狮子拟人化成因骨折住院的小朋友。表演小狮子受伤住院的经历和康复的过程。②游戏目标:患儿通过观看戏剧,了解健康教育知识。如功能锻炼的目的、意义;如何配合治疗和康复。

1.2.4 教育与认知形成阶段:根据患儿的骨折分期和康复目标选择适宜的游戏项目。护士结合游戏示范上肢骨折功能锻炼方法,在互动过程中引导患儿完成规定的锻炼次数和时间。游戏项目:①手指灵活性训练:弹音乐键盘、拼图游戏。②肌肉舒缩锻炼训练:抓捏弹性球游戏。③肩、肘、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棍棒操、保龄球、打地鼠、钓鱼游戏。④前臂旋转训练:搭积木、旋转不同颜色手板片游戏。⑤肌肉力量训练:哑铃操游戏。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绘画、夹弹子、拧瓶盖、切水果游戏。游戏目标:患儿掌握功能锻炼方法;提高锻炼的兴趣及依从性,能按要求完成康复方案。

1.3 观察指标

1.3.1 伤肢的上肢功能:评估两组患儿伤肢的上肢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上肢功能评定部分,总分66分,分数越低,上肢功能越差。

1.3.2 患儿锻炼依从性:采用自制锻炼依从性调查表[3]进行评估,完全依从:患儿对各康复锻炼及治疗完全依从,积极主动;部分依从:对各康复锻炼及治疗基本依从,偶有抗拒情况,经劝说后均能接受,对康复进程无影响;不依从:时常发生抗拒情况,劝说成功率在 80% 以下。治疗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20,具有较高信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上肢功能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上肢功能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儿上肢功能比较 (±s) 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n 40 40治疗前42.55±1.79 42.62±1.46-0.205 0.838治疗后54.55±2.46 60.02±1.90-11.11<0.01

2.2 两组患儿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锻炼依从性95.00%(38/40 ),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n(%)]

3 讨论

3.1 分阶段游戏式教育模式符合住院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需要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需要,对住院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游戏不仅具有认知发展的价值,还具有消除负面情绪,保障心理健康的功能。但长期以来,在医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游戏对儿童来说,却处于一种“被剥夺”的状态。现阶段住院儿童诊疗过程的重心,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和卧床休息,很少关注游戏在患儿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4]。本研究以适应儿童特性的护理方式为切入点,将儿童游戏和护理结合[5],将游戏作为整个治疗过程的组成部分,为患儿及其家庭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并有效促进其身心发展与疾病转归,其作用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娱乐和消遣。

相比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结合游戏的教育模式对儿童更容易理解,更加有吸引力,更容易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在治疗过程中,护士首先通过游戏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确保良好的沟通,灌输健康知识,培养患儿遵从护士的指令,对改善患儿的遵医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语言尚处于发展阶段,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理解成人的语言时也存在困难。通过手偶剧表演的健康教育形式,将抽象、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直观教授患儿关于疾病与康复的相关知识配以童趣的语言及音乐,寓教于乐,激发了患儿的求知欲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对疾病的认知度[6]。通过角色装扮游戏,让患儿熟悉并理解各项治疗与检查的过程, 缓解负性情绪体验, 减轻医疗恐惧, 增加依从性, 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提高家属满意度[7]。

3.2 结合游戏的方式能提高患儿对康复的认知和康复效果

功能锻炼对促进骨科患儿康复及预防并发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骨折康复锻炼方法形式单调且枯燥,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加之幼儿认知能力不足,对康复目标认识不清甚至无感,造成锻炼依从性低。我们通过结合游戏项目的方式让儿童对康复目标有一定的理解,如伤肢如何运动才能顺利完成游戏。使患儿尽快地融入到锻炼中,愉悦地锻炼,同时能增加患儿的信心并改善肢体的功能。对于需要增大活动范围和增强肌肉力量的儿童,可受益于指导性的活动,包括把玩具放在儿童伸手可及的范围之外等[8]。将康复训练融入到各种日常生活活动或游戏方式能促进患儿主动锻炼。例如推动保龄球时可训练肩关节,体会前伸手掌的推动力和肘的伸展动作。堆积木时,儿童可以感知不同形状、大小的、颜色的积木。堆积木时将积木一块一块地往上摆放,可以练习向上抬手,再放下、旋转手臂。拼图游戏帮助患儿锻炼手和手指的运动和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的发展。而主动活动能松解粘连组织,保持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稳定关节,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伤肢功能优于对照组,提示结合游戏的教育模式能促进患儿伤肢功能恢复。

3.3 开展本游戏治疗方案的意义

本研究采用游戏疗法结合传统干预方法,和患儿建立亲密融洽的护患关系,让患儿能够在游戏治疗中开放自己、增强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满足患儿心理、社会支持以及成长发展的需求,弥补了传统医学和护理模式的不足,顺应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骨折住院患儿的良好行为能力。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文章选题有意义,符合当下大部分患儿住院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作者设计游戏的每一阶段均对应患儿每个住院时期出现的心理特点,此种分阶段式的游戏康复方法,可明显调动患儿积极情绪,也可缓解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整篇叙述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流畅,观点表达清楚,可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思路与借鉴。

猜你喜欢

上肢依从性住院
妈妈住院了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