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3-06-26胡琼胡俊俊陈亚平
胡琼 胡俊俊 陈亚平
[摘 要]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高度关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坚持并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人文哲社类课程的排头兵,大学语文课程肩负着课程思政“排头兵”的重任,以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经典作品为素材,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本文结合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大学》首章教学设计为例,旨在为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大学》首章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2022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综合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课程育人格局的体系,达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人文哲社类课程的排头兵,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肩负着课程思政“排头兵”的重任,以饱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经典作品为素材,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2]。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优势,就需要在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贯通始终。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要思政化。下面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大学》首章为例,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历代文学经典与其他思政教育内容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再加上学生能够跨越千年直接与我们的先圣先贤交流思想,加强了现代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而大学语文中先秦文学部分是一个重要板块,其中儒家文学经典《大学》等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下面就以《大学》首章为例进行阐述。
1 重构课程体系设计
以“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来建构课程体系,涵养大学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体以《礼记·大学》首章为教学设计理念源泉,建构“大学之道”“明德近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以载道”五大章。对原教材体系进行重构,划分为“5”个教学单元,即坚定文化自信、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敬业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拓展胸怀视野等,达到“1”个目的,即立德树人。每小节教学设计都建立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与文章基础之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经典文句的引用与诠释恰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 实现教学过程思政化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大学生比较注重知识习得,但“成人”意识有待提高,这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不够,缺乏对中华优秀经典文本的深入认知。于是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是理解《大学》首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古文詞汇;技能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讨论“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运用逻辑;素质目标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意识,深入认知“修齐治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大学》“三纲八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教学难点是通过成人礼大会,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发布预习任务,学生分析信息化平台上《大学》首章微课学习内容,初步感知“大学”的内涵,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以便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第一,通过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到《礼记·大学》中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来强调,青少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同时,辅之以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中对《大学》首章的引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礼记·大学》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启蒙教育的敏感度,先从中华儿童启蒙经典著作导入,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分小组讨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通过讨论这里面的“小学”指的是什么,进而引出“句读”。而作为启蒙阶段的教育,中华儿童启蒙经典《三字经》中的“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也同样提到了“句读”就属于“小学”,主要是从句法等角度做考据。在过去,有“小学是进大学的门径”之说,从而引出“大学”的内容。《大学》作为“四书”之首,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部以“德治”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学。它的书名含义,就是在大学(古代最高学府)里所讲授的博大而精深的内圣外王之学,也称为“大人之学”。过去多认为《大学》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著述,说法不一。唐代以前《大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到了唐代,因韩愈等人特别重视《大学》,其才开始为世人所关注。后来宋代思想家程颐、程颢,尤其重视《大学》,把它称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以此方式让学生接触传统经典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通过诵读经典文本,让学生提炼出文段中的关键字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分析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掌握教学的重点。具体关键字词为“三纲”和“八目”。“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彰显美好德行,恢复固有的善性,达到至善的境界。“八目”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需要通过八个步骤进行努力,共同达到道德完善的目的。而这里要特别强调“八目”不能随意交换顺序,有一套严密的逻辑关系。其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格物”“致知”,表达的就是首先要明白事情的道理,然后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才有些认识,并要求自己除去被现实利欲所染的习气以恢复原本的善性,从而趋向于“至善”的境地;把“至善”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工夫,最终达到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4]。
第四,分小组讨论“三纲八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请小组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将“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相对照,其次将“齐家”对照社会层面,然后将“治国”对照国家层面,而“平天下”可以与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相对照。开始的“大学之道”就是从“明明德”开始的,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才能进一步为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打下基础。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的内容。一个国家没有德就无法兴盛,一个人没有德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因为它承载着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被融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要求,又很好地继承了“大学之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更好地吸纳进去,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五,进行课堂迁移拓展延伸。通过中华传统成人礼(笄礼、冠礼)大会,增强学生的“成人”意识,勇于担当,进一步践行“大学之道”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具体来说,就《大学》的内容和教导的实际而言,就是要求人人能“正心、诚意”,个个能“修身、齐家”。“正心、诚意”,是“大人”和常人修己的起点;“齐家”,更是人人的希望和职责;“治国、平天下”,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这说明《大学》不仅是“大人”之学,更是人人所需要的常人之学。学好《大学》,用功久了,功夫深了,自然就能成为知识渊博、道德理想高尚的“大人”,不因社会地位的高低、职业的尊卑而受影响。所以,这样的“大人”同样适合于每一名大学生。当下,大学生的“成人”意识还有待增强,如不懂得感恩,纪律与规范意识欠缺,缺乏明确的人生志向与职业规划,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等等。通过举行中华传统成人礼大会这种庄重而严肃的仪式,既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极为重要的纪念,让成人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深入学生心田。在大会开始前,全体起立,在十八声钟响下,跨越这些年来的风雨阳光,迎接生命旅途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奏唱国歌后开礼。笄礼中的“三加”,一次比一次尊贵,也寄寓着年青人的德行越来越高,对父母和尊长的行礼,也将深入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随后,长者赐字,给学生发宪法单行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通过庄严的仪式让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践行“大学之道”的内容,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身体力行地将其推广到全社会。最后,师长致辞,让大家明白学校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的成长,学校和家长共同见证学生的“成人”。不管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还是课下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在努力践行“大学之道”的内容。针对当下大学生成人意识较为淡薄的狀况,通过举办中华传统成人礼,让学生意识到“感恩、效法与明志”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大学之道”中做人教育的重要方面。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广大青少年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明德行善,做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把它转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5],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创造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课后,根据学生对“三纲八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精神核心的理解[6]。让学生通过收集各大高校的校训,尤其是甄别和“明德”“修身”有关的大学校训,深入认知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作用,理解校园文化的重要性[7]。
3 实现教学手段思政化
传统语文单一性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甚至畏难情绪,在“三教改革”[8]的大背景下,充分借助在线平台上打造的四川省“十四五”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深入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特长,融通“乐舞书画”,实现信息化技术手段与艺术的融合。通过学习《大学》首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礼记·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含义,通过举行庄重而严肃的成人礼大会,在活动过程中穿插“乐舞书画”表演,既很好地展现了学生的技能,也对学生进行了激励,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教育的好方式,让思政教育变得有趣有味有情[9]。
当然,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特别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更多的尝试、修改和完善。通过提炼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一点经验,旨在探索更好的教学设计路径。
参考文献
[1]王石,田洪芳.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5-18.
[2]王莹.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6):69-70
[3]夏侯南希.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汉字文化,2021(7):36-38.
[4]高源. 儒家文化视野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探微[J]. 当代教研论丛,2022,8(10):91-94.
[5]王笑南.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策略研究[J]. 文学教育(中),2022(6):96-98.
[6]唐晓燕,王青.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J]. 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58-61.
[7]曹爱.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8):121.
[8]李新.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9,39(3):62-66.
[9]刘泽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9,22(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