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协作对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

2023-06-26刘畅

南北桥 2023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刘畅

[摘 要]本文选取了2013—2018年37所农林类公办本科高校的科研信息,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政产学协作对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并挖掘影响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因素。研究表明政产学三方协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高校层次、高校所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校内部科研经费支出和科研人员投入对科技成果转化都有着显著影响。

[关键词]政产学协作;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科研活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知识的应用与输出,是促进经济和科技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1],其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背景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面对农业企业难以承担创新主体责任等瓶颈,农林类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推动涉农涉林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农林类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2]。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眼研究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他们认为在政产学协作中,企业和高校目标认知不一致,导致政府引导效应弱化、高校参与协同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3],从而强调政府在我国科研资源的分配问题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也有学者从政产学合作视角,实证探析各项研发投入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并验证了各要素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都存在正向影响。由此,本文试图通过构建回归模型,通过对全国农林类高校2013—2018年的数据分析,研究政产学协作与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并探析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同时帮助高校破解自身发展路径。

1 研究假设与设计

高校科技成果因其具有外部性和科研经费的零博弈特点,进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政府的引导和外部监管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政产学三方协同创新科技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和资金通常带有“帮扶”的内涵,有利于激发高校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而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经费通常可以满足自身需要,高校在接受时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行政负担较少,也有利于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农林类高校的科技成果大多具有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特点,这既强调了政府公共财政的倾斜支持,也强化了产业化发展以及社会化参与[4],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科研资源优化整合。由此提出假设1:政产学协作正向影响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要素的投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科研配置差异也直接影响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尽管有促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科研资金、人才、规模等要素的异质性,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企业、高校的研发投入强度会因地而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凭借其人力、财力优势,容易形成政产学协作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流和科研资源,会呈现“劣势累加”情形[5],由此削弱政策支持对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产出转化率的正向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对经济发展较好区域的正向影响大于经济发展欠好地区。

2 指标设定与模型构建

2.1 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高校个体数据进行研究。有关研究发现高校的办学层次对科研绩效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文剔除了农林类本专科院校中的高等专科院校和民办本科院校。为保证数据的平稳性,剔除了公办本科高校中因多次拆分、合并等多项重大改革带来数据突变或缺失的院校2所,最终选取了全国公办本科农林类高等学校37所作为研究样本。由于被抽样的个体高校在2012年之后才逐渐趋于稳定,科研方面的微观数据在2019年及之后的《高等學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不再披露,因此选取了2013—2018年有关高校情况进行研究。其中,科研经费、人员投入及科研产出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2018年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专利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校专利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条目来源于《国家及各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汇编》。

2.2 指标选取与测量

2.2.1 因变量

为尽可能地全面反映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采用专利转让数、技术转让签订合同份数和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来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由于个别高校签订合同份数为0,且三项指标数值上相差较大,首先对三项指标加1后取对数,然后通过因子分析测算该指标的综合得分。

2.2.2 自变量

用政府和企业对高校的科研拨款进行衡量。由于政府与企业行为受相同的政策导向影响,因此拨款金额趋势具有同向性。为减少指标的内生性,并为反映两类资金同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故用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委托资金的平方根反映政产学协作程度。

2.2.3 政策与经济发展交互项

政策代表政府行为导向,直接影响政、企拨款和高校科研经费、人员的投入。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同时受科研资源配置和科研产品的市场需求影响,因此区域经济情况对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影响。采用政策与经济发展交互项反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力度。

2.2.4 控制变量

高校自身层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对资源吸收和整合的能力,内部科研经费与科研人员的投入分别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资金和人力基础。在“科研—生产—再科研”的循环中,以论文、课题等为代表的科研产出的增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因此,借鉴现有研究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选取高校层次、内部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科研产出作为控制变量, 以提高分析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3 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通过对政府资金和企业委托资金进行处理,作为衡量政产学协作的指标,同时考虑政策导向因地域不同对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程度影响,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Yitit1Coopit2Interactionit+γXitit

其中,下标i代表涉农高校个体,t表表示时间(年份),αit表示不可观测的各高校个体差异,μit表示随机扰动项,Yit表示各年各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Coopit表示政产学协作程度,Interactionit表示各高校所在省份当年已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文件总数与高校所在省份经济发展水平的乘积,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用省份当年GDP的自然对数表示,Xit表示其他控制变量。

3 实证分析

3.1 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

通过因子分析,分别测算出因变量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得分和控制变量中科研产出的综合得分。

通过因子分析发现,KMO值均大于0.6,Bartlett球形检验值伴随概率均小于0.001,说明所选变量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研产出两项指标中的测量变量均适合做因子分析。在对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中,得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8,科研产出的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7,说明变量之间的聚合度较高,能被公因子很好地表达。从累计方差解释率来看,均大于60 %,因子解释度尚可,通过效度检验。

3.2 假设检验

由于本文为短面板数据,在对数据进行了Wald、LM和豪斯曼检验后,最终选择聚类稳健标准误回归,同时利于消除异方差、截面相关等问题。

第一,从回归结果(表1)可以看出,政产学协作对科技成果转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政产学协作指标每提升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7.75 %。说明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委托拨款的增加都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一定激励作用,由此验证了假设1。

第二,交互项与科技成果转化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相关,说明随着政策利好,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越显著。在同样的政策导向下,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高校相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省份的高校,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表现更优,假设2通过验证。同时,该指标还体现了,当高校所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政策导向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对于政策更具有依赖性。

第三,高校个体之间的异质性对科技成果转化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回归参数显示,高校层次越高,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越好,说明985、211和双一流高校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更能加强外界资金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正向影响。科研人员投入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正向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且每增加1 000名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会提高4.1 %。此外,高校在论文、课题、成果授奖等方面的科研产出越高,其科技成果转化成果越显著,高校当年内部科研经费投入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3.3 稳健性检验

考虑农林类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经历中试阶段,高校从获得政府、企业的科研经费开始进行研究到成果产出,再到成功转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本文选用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度量时点进行稳健性检验。。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系数值、标准误都没有较大变化,且指标之间,尤其是衡量政产学协作的关键解释变量,无论是在相关性的正反,还是显著性方面,都未发生改变。

4 研究启示

4.1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平衡科研政策导向

随着国家对高校建设的重视,政府对高校的科研投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同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域相比,对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政府对于当地农林类高校的科研资金投入还有待提高。例如,东部和西部地区科研经费对比,西部地区的科研经费对政府经费存在“资金黏性”,因此相关政府应发挥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研投入。

从实证分析结果看,在区域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政策条数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科研拨款的增加也正向激励着科技成果转化,可见高校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都较为敏感。因此,政府应结合当地农林类高校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法规,缩短政策传达周期,制订多元化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案。

4.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政产学协作长效机制

农林类高校的转化科技更多围绕农業科技产品,其公共性、社会性特质决定了转化难度大、受众面窄,同时因为在现有制度下,存在该类成果的估值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进出入壁垒较高等情形,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资金上的支持是不够的。农林类高校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创新协作,寻求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支持。一方面,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建立信息、资源、人才、成果共享机制,建立良性互动协作关系,从而促进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供需要错配;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借助区域资源优势,推动技术从“推广应用”到“产业孵化”,使科技成果从“产出”变“商品”,提高投入产出比和成果转化率。

4.3 构建激励与约束相融的科研管理制度

国内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政策与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高校出现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成本高等情况。因此,要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的绩效考核机制,例如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与监督办法,加强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管的同时,提高经费使用过程的灵活性。此外,在构建科研管理制度时,需要更多关注如何转变高校自身及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态度。科研人员在农林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不仅需要充足的科研人员,而且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因此,高校应当更加注重高水平科研人员的培养,通过增加配套科研经费、提高薪资待遇等方式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健全约束性制度,通过严格考核,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反向激励科研人员增加产出,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董玥妍.竞争性资金与高校科研产出——基于622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22(4):17-26.

[2]陈辉,夏承鹏,段依竺,等.基于总体相关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3):65-71.

[3] 吴洁,车晓静,盛永祥,等.基于三方演化博弈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9,27(1):162-173.

[4]陈梅英,谢梦远,雷国铨.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资源投入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31-35.

[5]赵立雨,闫嘉欢,杨可.政府科技投入对高校科研产出的“马太效应”及治理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6):642-652,673.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转化
浅析信息化助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
天津市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权利归属与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办学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制约我国科技中试发展的问题研究及建议
股权众筹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机制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技园管理经营模式探索
创新高校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
完善转化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创新政策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