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讲评课:应以逻辑思维培养为主线
2023-06-26朱诵玉
朱诵玉
摘 要 作文讲评课要精心设计,把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主线,因为就高中议论文写作而言,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的问题在于结构混乱、缺乏逻辑。利用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讲评他人文章运用的逻辑方法,讲解作文的结构技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学生进行论述层次的多次拆分,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作文讲评 逻辑思维
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其优秀并不在于例子的丰富、语言的华丽,而在于结构的严谨,逻辑的严密,而这又恰恰常是学生作文中缺失的;一次高质量的作文讲评课,并不在于范文多么美多么好,审题分析多么精准多么细致,而在于通过讲评让学生学习辨析、学会思考,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
一、学生作文中存在不合逻辑的现象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外在表现往往就是结构不严谨,逻辑不严密,其内在实质就是缺乏逻辑思维。
1.整体结构的不合逻辑
文章整体上逻辑缺失,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中途易辙(包括改变话题、改变论述方向)、偷换概念(包括改变关键词)、以偏概全、强加因果或错误归因、不当类比、推理绝对(包括用词绝对)等,这些典型的问题往往并未在作文讲评课中得到充分的分析。我们来看下面的作文提纲。
由上面表格中的“讲评”可见,文章从第四段开始,逐渐跑偏,离开了原来的论述逻辑,到结尾的第六段,再也没有回到论述的起点。
2.段落内部的不合逻辑
文章段落内部不合逻辑的问题,更是常常在讲评中被忽视,其实,它也是逻辑思维缺失的反映。看下面作文片段。
段落的第①句可以看作是文段的中心句、分论点,接下来的论述全部跑偏,尤其是从第⑤句可以看出,作者可能还认为是围绕着中心句在论述,跑偏却不自知。
以上从文章整体结构和局部段落两个角度列出学生作文结构上常出现的不合逻辑的现象。其实,像逻辑起点不对、逻辑终点没有圆合、论证过程强加逻辑等现象,在学生作文中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利用作文讲评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作文讲评课的内涵很丰富,它不是通常理解的教师带领学生审审题,读一读“优秀作文”,再批评一下不好的作文,而是要求教师利用讲评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了,作文自然就会写好了。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可以围绕着逻辑思维培养这一主线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讲评他人写文章运用的逻辑方法,讲解作文的结构技巧。
1.教授基本的逻辑知识
王尔德说,逻辑没有爱情的一半重要,但它能证明事情。生活中,处处都有逻辑,说话、做事,都离不开逻辑,没有逻辑则话说不清楚,事做不明白。学习也是一样,中学生虽不必去学习深奥的逻辑学理论,但还是需要了解一些逻辑学中关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一次作文训练中六位学生写的作文结构提纲,教师可以用逻辑概念知识加以分析、讲评。
作文题目:以“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提纲:
①学习需要广而杂/生活饮食上需要广而杂/自然中需要广而杂/交往需要广而杂
②杂是文化的交汇/杂是心境的澄明/杂是世界的基本
③杂是一种选择/杂是一种变迁/杂是一种精神
④读书要杂/学习要杂/做事要杂
⑤杂是一种生活态度/杂是一种博采众长/杂是一种角度
⑥杂不代表混乱,它代表多元/杂不代表浅薄,它代表深刻/杂不代表繁多,它代表渊博
就以上六个例子来看,基本上都是逻辑概念不能并列(或递进)。①中的学习、生活饮食、自然、交往四个概念,②中的“文化的交汇”“心境的澄明”“世界的基本”几个短语,③中的“选择”“变迁”“精神”,④中的“读书”“学习”“做事”,⑤中的“生活态度”“博采众长”“角度”既不是矛盾关系,也不是反对关系,有的还是动词和名词并列。⑥的表述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三个句子之间有点交叉,可以改成下面这样:
杂不代表繁芜,它代表多元/杂不代表浅薄,它代表深刻/杂不代表冗多,它代表广博
议论文写作要经常用到判断,任何判断都有真假值,如果不搞清楚判断的真假,就很容易在换一种表达后改变了原来的意思,而学生在作文中又经常犯随意改动表达的错误。论述的时候还要用到推理。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结论,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已知判断要真,二是推理过程要真,否则推出的结论就不对(这一点在作文讲评中要特别指出来),三是要注意主项、谓项的周延性问题,还要了解推理的分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溯因推理)及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作文讲评课,带领学生学习有关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选读一些逻辑学方面的书,如《普通逻辑学》《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身边的逻辑学》等,丰富逻辑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
2.讲评他人的逻辑方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里就明确提出“规范本体”,所谓的“体”,就是文章的架构。在创作开始之后,要有一个情理的架构,就是说,写什么,要想清楚,只有情理架构完整、圆通,首尾一致才是好文章。古人写文章特别讲究起承转合,苏洵《六国论》的结构安排在逻辑上就有很严谨。
《六国论》中苏洵为了服从自己的写作意图而将论点定为“弊在赂秦”,然后对观点进行修补,再分别找到有利于支撑自己观点的角度、实例来加以分析、论证,让读者不知不觉中就认同了他的观点,进而达到目的。
在议论文讲评课中,教师要善于讲评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一些文章,可以对其做系统梳理,然后作为作文结构教学的素材使用。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并不完全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要求,在逻辑上可能有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修改、调整的活动,像吴晗的《谈骨气》,文章结尾本应点题却联系了现实,原因是服从于写作意图。这些作品,拿出来讲评分析,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能意义更大。
3.讲解作文的结构技巧
作文的结构有没有技巧可言?一定有!且不说古代的“八股文”就有如何破题、承题、起讲、入题等规定的格式,人们常说的议论文也有提出问题(观点)、分析问题(论证)、解决问题(总结)的基本格式。这些格式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结构的基本方法,或者说是一般技巧,如果再深入挖掘,还有很多结构方面的技巧可以教学。
(1)结构的布局技巧。一篇文章,在写作之始,就需要进行整体布局,如何开头,如何接着展开论述,如何收尾,都应该有基本的样式。有了整体布局才不至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形式有纵向展开论述(递进式)、横向展开论述(并列式)等。
纵向展开式。所谓纵向展开式,也可以看成是层层递进的作文结构形式,它也是议论文写作常见的主要的形式,因为议论文本身就是需要层层推进。纵向展开式结构大体上应遵循“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形式,学生大多在“论证”这个环节出问题——不知道如何推进。纵向展开式结构可用图表示:
纵向展开式结构的论证过程一般不应少于4个层次,层次太少,显得单薄、不充分。根据写作时的具体情况,有时可以是5个层次、6个层次,甚至更多。各层次之间一般是递进关系,如图中的层次一至层次四;有时靠后的层次也可能是回应前面层次的,如图中的层次五。
以上只是对纵向展开式结构的大致描述,具体写作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照此办理,下面请看一个例子。
作文题目: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纵向展开式结构示例。
①提观点:要可持续发展。引入(丹麦人、孟子)。
②当今社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用……举例。
③为什么这样过度开发?分析——追求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眼光,不知放回小鱼获得大鱼、更多的鱼……
④带来什么样严重的后果。举例、分析。
⑤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会怎么样?分析、举例。
⑥因而必须采取措施,采取什么措施,有没有哪个地方是这么做的?分析、举例。
⑦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展望。
⑧结尾,呼吁。
学生掌握了纵向展开式结构后,在作文讲评课中,可以让学生对照这种结构的基本特点和要求,先自评自己的作文,然后,教师再选择比较典型的学生作文,带领学生评一评,进行调整、修改。必须要再次声明的是,这不是讲作文模式、套路,而是告诉学生,论述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
横向展开式。横向展开议论,其实就是并列式论述。横向展开的时候要注意各层次之间不要出现交叉、包含、全同、全异等关系。横向展开式结构如图所示:
使用横向展开的结构形式要注意将一个话题拆分出若干个小话题,这些小话题要符合前文所说的逻辑概念的相关要求。像吴晗《谈骨气》就是围绕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的,是典型的横向展开式结构。教师可以专门利用作文讲评课,带领学生进行练习。
作文结构如何布局,虽有技巧,但却是复杂变化的,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可尝试让其变化文章的结构,采用不同的逻辑推进方式,如此,可以逐步发展、提升其逻辑思维。这些,都应该在作文讲评课中去落实。
(2)论述层次的多次拆分。写不满800字,刚写几段就写不下去了,这是很多学生写作文时的苦恼。有人说,是平时积累不够,没材料可写,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因为思维没打开,不会拆分论述层次。下面举例说明。
作文题目: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个作文题的有效信息实际上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这么一句话,似乎一眼就看穿了。怎么展开论述呢?
首先进行层次拆分。
第一层次: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
思考1:“聪明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可以是智力比较好的人,会处理大小事情的人,能力比较强的人,懂得人情世故的人,做出成绩的人,还有把聪明写在脸上的人,等等。
思考2:“从不缺聪明人”说明这样的人很多——是这样的吗?是的。
思考3:我们这个时代——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如生活节奏快、地球村、交流便捷等。
思考4:上述思考和“不缺聪明人”之间有何关系?和缺“笨人”之间有何关系?
第二层次:缺的恰恰是“笨人”。
思考1:“笨人”是什么样的人?可能是脑子反应慢一点、动作慢一点的人,也可能是不会计较的人(从利益的角度)、干活多一点的人(不会偷懒的人)、执拗(执着)的人(看起来不懂得改变的人),还可能是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人。
思考2:为什么缺笨人?探析原因。真的缺“笨人”吗?深入思考。
第三层次:整体思考,“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这是针对什么样的情况说的?(沒有说话的背景分析,多数判断都可能有问题。)
第四层次:反向思考(多角度思考),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这句话有没有问题?有没有不完整(有漏洞)的地方?
第五层次:回顾前面的分析、论述。
即使作文题目给的只有一句话,也可以将这句话按照语法结构进行拆分,每一个拆分后的局部思考,实际上就是文章的一个层次。这样层次就多起来了。具体的实践中怎么操作,还要因情制宜,灵活运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训练层次的拆分,要培养学生层次拆分的意识,要督促学生努力去做拆分这件事,让他们渐渐养成层次拆分的习惯,要慢慢改变其将材料整个囫囵在一起分析的习惯。
(3)逻辑的推进技巧。
首先是逻辑的内在推进。如果一篇文章的内在推进没有逻辑的话,那么它一定不会是好文章。反之,在写作的时候,要始终关注文章的内在逻辑推进,处理好文章各部分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涉及到上文所说的论述层次的拆分。对作文题目(有时是题目中的材料,有时就是中心论点)的多次拆分后,其实也就有了层次,有了层次,还要善于将各层次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连接起来,逐步推进。
还要善用标志性词语。经常看到有很多作文,从上一段到下一段,之间没有过渡、没有联系,直接就来,犹如下楼梯,“咯噔”一下,很不顺畅。语文课上的作文可不像英语课上的作文,可以用first、second、third,第一、第二、第三;也不像政治论述题,用首先、其次、最后。为了使各层次之间逻辑紧密、推进自然,在作文时,要多使用一些关联的词语,如连词、副词等来连接段落、句子。我们看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
生活充满变数,因此对生活的预测往往不能那么准确。同时,我们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我们有能力改变生活、主宰生活。毕淑敏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诚哉斯言!……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如果社会中这样的人多了起来,那社会又该何去何从?
作者使用诸如“因此”“同时”“但”“如果”“那”等,使文章前后有机连接起来了,显得逻辑严谨,也避免了上下文过渡的生硬。在逻辑推进时,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副词等标志性词语,让文章结构更严谨。
在作文讲评课中教授逻辑知识、分析别人的文章、讲解逻辑技巧,说到底还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才能充分发挥作文讲评课的效用,提升作文讲评课的价值。
[作者通联:上海闵行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