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 思辨之 力行之
2023-06-26陈晓珍
陈晓珍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在新课标下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的公民。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内涵,《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包括政治认同、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在内的多项核心素养,培育学生内在核心素养,本质上就是要做到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因此本文中笔者围绕新课标教学要求,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学问之、思辨之、力行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教学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6-0037-03
一、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原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项负责任的教育工作,应该坚持“尊重、包容、激励、培养”的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让学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学,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得到切实提高。围绕学生学习、思考与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同样也需要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原则主要可以扩展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以学生为中心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使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得到满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就是为公民个人进行教育,从小学生角度出发,该阶段的学生心理年龄尚未成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该阶段环境的熏染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与氛围的营造。
一方面在教学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素材,结合时事热点,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学生进行解读;另一方面,教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意见,也可以从教学评价反映中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例如针对学生总体成绩较差的章节进行复习解答教学设计等,帮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内涵,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健康成长。
2.以教育目的为导向
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教育目的为导向,要求教师理清新课标中教学标准要求及评价内容,精准为学生设计教学。例如,依据新课标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这一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精确利用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单元,明确大单元教学主旨,突出爱国情怀、民族情感等素养的培育,不可目标模糊地将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并重教学。在為学生解读教材内容过程中,要注意解读素材的教育价值,而避免加入过多教师的主观思想。
3.统筹多方教育力量
统筹汇聚多方教育力量,才能让学生获取更优秀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
以教师为带头人,让教师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表率。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拥有良好的道德思想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等。师风师德的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国家政策及教育领导的重视下,教师的良好带头作用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行为对小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教师的高尚品德,严于律己,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熏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榜样受到感染和启发。
以学校为服务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学校的校规、学生守则等是小学生直观可接触的规章制度,校园中的良好规章制度能够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思想的萌发,为学生未来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学校要正确对学生进行奖罚,让学生通过校园法规明确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感受规章制度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法律规章有所了解、积累道德事例经验,降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难度。
以家庭为辅助力量,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和配合,使家庭成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庭与亲人是小学生在课外进行道德与法治实践的重要辅助力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家庭的相处方式、家风家训、家人面对道德与法治事件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同样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学生对于良好道德与法治素质的习惯培养,不可仅依靠于有限的课内时间,还需要课外家庭的辅助,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思路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提示教师在讲述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领会,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由此,教师可以总结出“以问促学”这一改革思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获得启发。
新课程标准中在小学多个学段学业质量要求中涉及到了学生思辨能力这一项,如要求学生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能够用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教师就可以总结提炼出一些教学方式,使用带有辩证元素的教学活动来创新性改革教学方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了“知行合一”这一学习理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明确显现出了这一理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同样也提到了“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由此教师就可以提炼出“以行促知”这一教学改革思路,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同时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思考,获取知识。
三、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以问促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问之”就是让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包括道德原则、法律法规等。学生应该学会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讲授、阅读材料等方式来实现。
以问促学体现在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教学前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有目标地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典型例题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并满足学生考试需求。课后的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总结与反思。除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外,教师还可以创新性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有趣的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的教学价值。例如筛选网络中有教学价值的漫画图片让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如在《我们一家人》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漫《大耳朵图图》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家人与自身相处时有哪些困惑、父母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刻寓意等问题,提高学生对父母的理解,深入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来对学生进行解析,有助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问题大多都是由教师或教材提出,由学生思考问题的答案,而参考答案的存在就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有部分学生可能只是背诵参考答案造成“表面学习”现象,并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自身能力,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因此教师可以依据问题式学习创新性设计小组互考问题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班级成员分为偶数数量的不同小组,由两个小组组成互问对象,在单元的学习后,教师提供一则时事热点素材,让小组从素材中提炼出自身存在的疑问,将问题抛给对象组,由对象组思考并进行解答,教师作为审核员对学生的问题及解答答案进行评价。
由学生自身提出的问题,能够切实反映出学生存在的学习缺项,教师在审核的过程中能够总结整理出学生总体教学中的疑难点,精准为学生进行教学解答,做到良性循环教学。对象组在解决同学疑问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教学互助,引导学生深入教材进行思考理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个人观点明确的能力。这一教学方式在本质上就是教学相长,能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本质内涵,而减少“表面学习”现象的产生。
2.以辩促思,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之”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辩证地考虑道德与法治问题。学生应该学会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和分析。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讨论、探究、辩论等方式来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往往不能仅依据事情的表面来进行判定,而要依据事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分辨,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达到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辩论赛以及讨论探究等形式是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的有效方式,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存在着法庭教学、矛盾特点等展开辩论式教学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以辩论为出发点,为学生设计课堂教学。
辩论式教学可以与生活场景化教学进行联合。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学习主题时,就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小学生实际情况,凝练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的事件作为素材,让学生辩论行为的正确与对错,让学生感受生活事件中充满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感受身边的法制法规力量,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所涉及的道德与法治事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问促学与以辩促思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前文提到的小組互考问题教学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在以辩促思方面。在教师进行审核与评价后,学生可以依据两组间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答案进行辩论探究,例如针对提问组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歧义以及多种答案,回答组所提出的答案是否有所偏差以及不恰当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随堂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主通过思考与学习获得正确的答案,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以行促知,落实学生实践素养
“力行之”就是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行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原则和法律法规。学生应该学会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实训、模拟来实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明确学习主题,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等,针对性、有效性地为学生进行素质培育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在活动设计时主题以及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及明确。以第三学段为例,教师要注意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主题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全面覆盖学生的核心素养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活动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教材内容来设计。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在《我们一家人》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分组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家风家训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等,并且依据所收集到的知识总结小组各成员家庭的家风家训,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深入社区去拜访其他家庭收集更多的数据。学生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上台进行汇报,教师依据不同组别的实际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奖励,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得到肯定,给予学生学习驱动力,让学生能够保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热爱。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就能够让学生去发现并感受身边的道德与法治元素,让学生获取并理解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生在学习《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时,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更新当前环境实况,为学生解析我国近年来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除了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解析外,教师还可以举办相关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信息以及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最新的环境保护法规,可以了解身边居住环境有哪些绿色环保企业,还可以在走访中学习如何低碳生活,变废为宝的技巧,总结学生的所有成果,举办“绿色地球,绿色生活”活动,通过实际活动推动学生落实低碳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素养。
四、总结
新课标的提出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加细化、先进的要求,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在小学时期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改革中,教师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目的,统筹多方教育力量等原则,通过以问促学、以辩促思、以行促知等思路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从而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邹晴晴.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构[J].家长,2022(33):67-69.
[2]李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途径[J].名师在线,2022(32):29-31.
[3]郑凤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结构特色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8(1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