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课堂激励性评价遵循的原则
2016-11-11张世勇文志恺
张世勇++文志恺
摘 要: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一种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教学 激励性评价 遵循原则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为切实落实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真正地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激励性评价成为重要课题。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积极学习”的良好循环中。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落实课改要求,进行良好的激励性评价刻不容缓。那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用好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什么原则呢?
一、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学困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如:我班屈柳同学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一天又在为一次单元测验没考好而闷闷不乐。我发现后,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也是这样,没有十全十美的,就拿屈柳同学来说吧,虽然语文成绩不理想,但画画水平很高。”说到这里,我指着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屈柳画的插图说:“看,黑板报的插图多美呀!我们班在画画方面能与屈柳比的不多吧?”停了一会儿,我一字一句地说:“屈柳屈柳,画画一流!”全班学生都跟着我一起喊。这时,屈柳脸上逐渐有了阳光,后来她越来越有信心,成绩也逐渐提高。
二、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实指性原则
“实指性”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首先,表扬得有事实,有事实,表扬才站得住,学生才信服。其次,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朦胧诗似的评价,学生听不懂,不得要领,更不能把“预设”好的评语在课上硬套。即使“套话”勉强说得过去,但激励的作用也不会太大,因为它不是发自老师的内心。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有的老师从课始到课尾表扬声一片,无论是读了几个词,还是写了几个字的;无论是答对了一道题,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如此单调、没有变化,不能把所要激励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感到迷糊,不知“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一切都似乎流于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艺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遵循激励性评价的实指性原则。如:某个学生字得好,可以说:“你的字写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某个学生朗读不错,可以说:“你朗读得真好!正确、流利,一点错误都没有!我也想跟着你一起朗读了。”如此,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
三、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是指进行教学激励的限度既要符合学生取得学习成绩与付出努力的大小,又要注意现有的能力和能够开发的潜在能力。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必须意识到激励不等于表扬,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事实上,批评是一种激励,过多的廉价的夸奖不仅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当然要注意的是,批评时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要委婉地否定,有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否定性评价,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进步发展,才是真正成功的激励。
四、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是指教师在开展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要抓好契机,也就是说,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鼓励,“雨”要下得及时,既不可久旱后降甘露,又不要水漫金山悲戚戚。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要及时。事过境迁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是不起作用的。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取得进步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他们赞许与肯定,促使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当众赞美,这样会增强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对其他学生的示范、引领效果会更明显。
要做到因人而异,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出不同的评价,而且最佳激励时机是转瞬即逝的。因此,要求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反应力,有较强的判断力、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激励理论,提高自身激励素质,提高激励能力,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机智,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五、激励性评价必须遵循鼓动性原则
所谓“鼓动性”,是指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地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悟。
鼓动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老师的表情——是否真情、动情、热情。老师夸赞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无情,那话就是苍白的、冰冷的。同样说“你真棒”,面无表情地说、冷漠地说和微笑着说、热情地说,给学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学生不但在乎老师说什么,更在乎老师说话的表情、语气。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用好激励性评价,能带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智力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