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文化“两创”落地的基层实践

2023-06-25李静

群文天地 2023年2期
关键词:两创邹城邹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对山东传统文化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7年9月,山东出台《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山东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到2025年,基本形成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体系、普及教育体系、实践养成体系、保护传承体系、传播交流体系。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诞生地之一,孟子故里邹城市近年来持续加大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创新转化。

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要求

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通过创新实践,让文化的基因融入生产、生活,让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焕发活力和新生。

近年来,邹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要求,牢记总书记嘱托,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持续用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孟子文化绽放时代光辉,凸显时代意义,体现时代价值,形成时代特色。

邹城市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作为孟子故里,与毗邻的孔子故里——曲阜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这里儒风习习,崇君子禮仪,尚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自古有之。千年孟府孟庙“古树参天绕旧祠,遍地丰碑满壁诗”,孟府为七进院落,孟庙为五进院落,两座古建筑群被古树环绕簇拥,保留着珍贵的碑刻铭文,历尽岁月沧桑,长存亚圣风采。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邹城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挖传统文化精髓,提炼整理,现已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别是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另外,还有山东省级非遗项目10项,济宁市级41项,邹城市级119项。

二、探索非遗保护基地建设

2021年12月23日至26日,“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启动,以“推动传统手工艺振兴、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为主题,分为“文明的赓续”山东省黄河流域振兴传统工艺集萃展、“流动的文化”山东省大运河沿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高端论坛三大部分,活动在邹城展示基地举办。2021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同意在邹城设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展示基地,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级基地,可承接国家、省、市各级系列文化旅游展览展示研究活动,全面推动邹城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迈上新台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文明的赓续”传统工艺集萃展共展出黄河澄泥陶印、雕版印刷技术、鲁派内画等省内78个非遗项目。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共95个非遗项目参展。此次非遗大展邹城市共有16个非遗项目参与展览展示展演展销,其中邹鲁酱醋传统酿造技艺产品参与展销,孟府菜、孟府酒、孟府档案、舞龙舞狮、火虎等参与展览,邹鲁礼乐、平派鼓吹乐、柳琴戏、峄阳古琴参与展演。

2022年6月,风近邹鲁·礼乐中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齐鲁(邹城)基地精品展馆在邹城孟苑开馆。展览立足邹鲁,以邹鲁文化为主题,围绕邹鲁文化品牌“两孟”“伏羲”“梁祝”等,开展专题化展出,情景式体验,彰显了邹城作为文化名城的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展览凸显“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规矩、成方圆”(孟子名言)等中华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展示了邹城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成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践行。

三、探索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

近年来,邹城市高度重视非遗工坊建设,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走入市场,与文化产业、文创产品相结合,让传统工艺有生存空间,发展空间,推动传统工艺创新性转化。2022年,邹城已有7个非遗工坊被列入济宁市级非遗工坊名单。这些非遗工坊的代表工艺分别是传统手工土陶工艺、传统酱醋制造技艺、峄山松墨制作、柳下邑猪牙皂制作、传统白酒酿造技艺、铜杆唢呐制作技艺、孟府菜制作技艺。

2018年,郭里镇爷娘庙村的村民创建了山东伏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发展村里传统的土陶技艺。土陶技艺在这座小村庄曾经是家家户户都会的本领,流传了很久。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面临失传,在村里几个老艺人的不懈坚持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爷娘庙村建设了伏陶文化小院和伏陶制作工坊,将这项技艺传承发展下来。这些传统的土陶工艺品多次走进省市非遗展览展销会,走上直播带货,线上线下相结合,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品销路越来越好。土陶非遗传承人多次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在郭里中学、小学开设兴趣班,将这项技艺发扬传承。

郭里镇独山村有着手工酿制酱醋的传统,为保护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这里建设了酱园文化博物馆、制作工坊,吸引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参观考察。这一酿造技艺有着严格的工序和温度控制,酿造出来的是绿色有机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这种“传统技艺+产业+农户”的模式,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就业,更重要的是使传统手工技艺走向了产业化之路。

峄山松墨制作技艺取材于峄山上丰富的松柏资源,继承唐宋古法手工制墨,所生产的少胶、纯松烟墨得到了国家博物馆专家和书画家们的认可和好评。

看庄镇柳下邑猪牙皂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入选山东省道地药材名录。村里皂角树种植面积广,拥有传统的制皂技艺,资源优势明显。在市级文化主管部门和镇街的共同推动下,柳下邑猪牙皂项目顺利推进,动员村民加入非遗工坊生产,对村内古房村落进行保护提升,致力于打造乡村非遗工坊示范街,建设田园儒乡综合体,带动了村民回乡创业,助推了乡村振兴发展。

邹城白酒酿造技艺流传已久,据民间流传,自清光绪年间这里的酿酒技艺就开始了,那时有一家名为恒盛公酒馆的酿酒作坊,制作出了最初的钢山酒。当年的京杭运河千帆竞发,船队一到济宁,均以“逛竹竿巷、喝钢山酒”为傲。经过100多年的传承,现在的金钢山酒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创新,精工酿造,生产出品类齐全,风味多样的浓、清、芝麻香型产品。

铜杆唢呐制作技艺已传承百年,目前已传至第四代贾东清。铜杆唢呐演奏出来的平派鼓吹乐在邹城远近闻名,平派鼓吹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贾东清也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群星奖”。

孟府菜代表的是邹城当地的饮食风俗,继承了传统官府菜的特点,又加入地方特色制作技艺,是邹城富有地方代表性的传统菜系。

四、探索非遗保护与文艺创作相结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阐释挖掘民间文学的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邹城市作为孟子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的代表,传统文化资源丰厚,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深入推进,一些文艺团体将文化资源开发提升,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邹鲁礼乐团挖掘邹鲁之地礼乐文化、孟母教子文化,匡衡文化、陰阳板文化,改造制作古代乐器,将传统和现代审美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推上舞台,创作出了《礼门义路》《断机教子》《官箴颂》《匡衡拒刻》等精品剧目,依托《阴阳板》传说创编了传统求雨祭祀舞蹈。这些成熟的文艺作品多次赴省市非遗展演展示,有的甚至去国外演出,成为邹城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孟母教子传说是流传在邹城的民间传说。为弘扬孟母教子精神,邹城市自2007年开始连续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倡树家国情怀,展现时代价值。为保护孟子思想,展示孟子精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邹城市文化专题片《孟子》开拍,是山东省地方特色数字资源重点建设项目。

五、新时代非遗保护的历史使命

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主要集中于对非遗的普查、登记、补贴、展览、传承等内容,例如,为更好地开展对我国民间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2005年至2009年,原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非遗“摸底”普查工作,普查非物质文化资源总量近87万项,走访民间艺人115万次,此次普查工作为后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的建立及法律法规的出台奠定了资源基础。

在“两创”方针下,非遗创新传承需要下更多功夫。2017年1月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和创造性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保护下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保护和传承两相呼应。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在商品经济大环境下,对非遗的合理商业利用不仅能够增强其生命力,而且还能改善非遗生存环境,提高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推动非遗数字化也是重要的保护路径之一,依托互联网各平台展示非遗风采,展销非遗产品,是多地非遗保护的创新举措。深入贯彻非遗文化传承大数据理念,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碎片化非遗资源,提升非遗保护的有效性及深度,提升现有数字化、信息化数据库的联动性、智能性,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各地非遗资源数据信息融汇共享。同时通过改造非遗文化产品,丰富非遗文化产品数字化表现形态,以达到弘扬非遗文化影响力的目的。

六、“两创”与非遗保护的两相促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持续走深走实,既回应了新时代下非遗传承方式的变革,又将非遗保护融入到现代经济文化建设中。在“两创”方针下,我们更应当加强非遗传承及保护模式的创新,激励传承人的内在动力,培育新的传承机制,搭建新的传承平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辉。

总之, 邹城市秉承“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的理念,积极培育非遗传承新路径,借助“非遗+”发展模式,探索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现代文化产业、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发展途径,让非遗进入寻常百姓视野,让文化“两创”落地生根,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赵琳,刘兵,张依盟.让“两创”落地让传统“新生”.人民网,2019年2月25日.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1年8月12日.

[3]易玲,肖樟琪,许沁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0年:成就、问题、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李静(1981-)女,汉族,山东邹城人,师从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鲁宁先生。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邹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和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两创邹城邹城市
山东省邹城市飞行画室学生作品展示
山东省邹城市第二中学
山东民间器乐发展现状调查
创新体制机制 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打造新生小城市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邹城成为全省首个提出乡村旅游品牌的县市
整合资源优势 推动 “两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