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初探
2023-06-25东主才让
文化遗产是我国56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特点。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信息迅速发展的阶段,民族文化遗产也开始借助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快速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人们便捷地认识和感知着民族文化遗产的魅力,民族文化遗产存在的方式更加多元。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系统,来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是当前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过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特征与意义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基础,是一种确保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实践。相对而言,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具有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征。移动化是指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和获取不会受到地点的制约,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点查看民族文化遗产信息;碎片化是指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和获取不受时间的约束,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获取民族文化遗产信息;社交化是指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和获取可以是相互的,打破了传统信息接受者处于被动接收地位的情况,同时也确保了传播和获取民族文化遗产的双方地位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
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民族文化遗产真实反映了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与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目击者。民族文化遗产包含了我国56个民族的文化精华,对树立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提高综合国力、促进国际交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仅仅把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理解为减少流失、延缓退化、适时恢复和恢复保护,充分挖掘其彰显和传承民族价值和意识的文化使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增强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创造性附加值,增强文化产品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才能充分利用数字化进行全球传播民族文化遗产的机会,使民族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乃至未来充满活力的文化组成部分。
二、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优势
(一)提高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安全性
随着岁月像流水一样流逝,无论采取何种保护措施,民族文化遗产都会被无情的岁月损耗,因此传统的传承保护方法存在较大的缺点。利用数字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数字化采用的是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够将民族文化遗产收集、归纳、保存下来,打破了传统传承保护方式的弊端和不足之处,提高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安全性。
(二)扩大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交流性
利用数字化进行传承和保护,易于民族文化遗产的传递和交流,这是由于数字技术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可以全方位将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容从表面化、模式化、边缘化传播向深层次推广。
(三)增强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大众性
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让人们不出家门就可了解到民族文化遗产,只需要在家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就可以全面认识和走近民族文化遗产,同时这种传承和保护是不会受时间、地点、经济条件等制约,使民族文化遗产变得更容易接近,真正成为大众的民族文化遗产。另外,数字化传承和保护是通过数字信息网络传播的,同时也是运用了现代软件技术,可以让更多的人学习、了解和探索追求民族文化遗产,鼓励和培育他们参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自愿性、自发性和行动力。
(四)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环保性
在运用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式时,会对大部分遗产进行实物修复或者是重建,这一操作会导致一些自然环境资源被消耗,对自然环境会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虽然说运用数字化传承保护在某种情况下也需要运用数字技术修复民族文化遗产,确保民族文化遗产恢复原状,但是仅仅是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济力量,对于自然环境几乎没有造成破坏,因此数字化传承保护能够提高其环保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引领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
三、民族文化遺产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方向和路径
(一)强化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智力支持
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数字化传承保护具有良好的发展背景,为了确保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能够发挥其本身的作用,须强化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智力支持,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提高其智力支持。
1.培育复合型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人才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非常高,要求不仅要了解民族文化遗产,还需要掌握数字化技术,这就需要拥有大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中来,培育出一批既能够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遗产,又能够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社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支更加完整、更加优秀的工作团队。要有熟悉和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知识、具备创新意识、拥有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经验、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全能型人才;要有懂概念设计、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熟练数字技术应用制作的能力,并能将艺术设计思维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新的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前瞻性眼光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理解,还要有一流的设计能力,掌握人力资源和内容资源,了解新技术、新理念,熟悉文化市场运作。要从现有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中挖掘和培养在数字、网络、新媒体运用方面较成熟的人才。还要从热爱文化遗产保护的高水准人才中寻找,或者选拔培养能够学习和掌握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形成复合型人才,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传播效应,还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软实力。
2.要建立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
我国民族文化发展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其存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地区也会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建立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数据库可以彰显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确保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完整且系统的保护和传承。目前数字化技术条件已逐渐完善,可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归纳,同时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遗产信息,建立不同的信息库、资源库、图片库等,然后再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归纳处理,还可以将这部分内容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民族文化遗产信息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进一步推进数字化保存、多样化使用和网络化传播。
另外,还需要建立起民族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在建立时,需要国家指引和规划,政府起领导作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将碎片化的民族文化遗产信息聚集在民族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体系中,运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建模,确保民族文化遗产生动的展现出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查看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易于传播。加强文化遗产数字保护的国际合作,建立公开、开放、互动的国际交流机制,通过经常性的技术交流与对话,实现中外技术互补,促进双方在技术领域深入、全面的合作与可持续发展。
3.加强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济支持
在进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的,因此需要建立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专项支持资金、完善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周边产业的经济支持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要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寻找多种渠道来增强经济支持,激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捐赠、设立专项基金或保护基金等方式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中来。
4.利用VR,创建真正的“虚拟博物馆”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虚拟博物馆的初衷是为游客创造一个虚拟环境,让游客在其中感受到“真实”的空间。虽然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看起来相似,比如三维柱、墙上壁画,但目前的观看效果很不理想,画面模糊,很难在虚拟展厅里看到物体的各个方向,一般只能给观者提供一定角度的静态视图。希望不断完善VR技术,达到全方位观看的效果。
四、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启示
1.加强数字化展示与其他展示方式的有效配合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给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全新的改变。但是对于具有特殊性、综合性的民族文化遗产来说,它们的展示和规划方式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还会关联到多种方式、途径和技术的配合和运用,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遗产阐述解释和显示系统的总体规划上,需要考虑其特点和优势,基于统一的显示理念和策略,结合具体的显示内容规划,选择合适的显示模式,加强数字显示与其他显示模式的有效配合,使各种显示模式和渠道相互支持,高度集成,形成完整统一的系统展示体系。
2.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特性与优势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呈现方式、内容表现、传播等方面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进行民族文化遗产阐述解释和显示系统的总体规划上,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视听综合展示、动态效果展示、虚拟还原展示、三维历史空间重构、线上线下综合交流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创新民族文化遗产阐述解释的技术和形式。
3.注重互动型用户体验的构建
民族文化遗产运用数字化传承保护,具有互动性的特点,可适当组织一些人民群众可以参与的互动环节或者游戏环节,通过融入数字化技术,确保民族文化遗产的阐述解释和展示打破传统静态展示方式依靠单向信息传输的限制,让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到民族文化遗产的阐述解释和展示中来,这也可以最大化提高人民群众和民族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另外,在进行民族文化遗产的阐述解释和展示时,可以通过身临其境、体验式、游戏式的展示互动,构建良好的用户体验,在实现文化遗产现场传播的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文化遗产的探索和解读。
五、结束语
为了确保民族文化遗产不被破坏或遗失,现阶段部分文化遗产已开始采用数字化传承保护方式,在数字化形态下,可以组合多种多样的媒体信息,比如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的形式,搭建立体的新媒体视觉传播平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视觉传播平台来查看和阅读民族文化遗产信息,同时提高了民族文化遗产信息的传播速度,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和学习民族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打破了传统传承方式的弊端,注入了创新力量,激活了民族文化遗产本身的生命力,拓展了民族文化遗产的增值空间,使民族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文化艺术价值,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审美的民族文化新产品。
参考文献:
[1]杨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设计研究[J].粘接,2021,45(02):89-93.
[2]秦岭,金中尧,徐萱.探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现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2):190-191.
[3]好斌.“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路径探寻[J].大观(论坛),2020(11):84-85.
[4]胡毅.广西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初探[J].今古文创,2020(42):54-55.
[5]于天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利用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文化产业,2020(27):23-24.
[6]周英姿.数字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探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4):62-65.
[7]闵薇.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关键技术及进展研究[J].中国报业,2013(06):102+104.
(作者简介:东主才让, 男, 藏族, 就職于青海省海西州广播电视台。职称:译审。研究方向:民族民间文化、新闻宣传。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