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构建研究
2023-06-25陈珍华
陈珍华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蕴藏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中,和中华美学精神、历史本体之美存在密切关系。本文结合美学理论及思维方法,探究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构建路径,旨在为历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构建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是传播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载体。家国情怀作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能够凸显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丰富情感,体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践行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因此,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核心,优化高中历史教育的审美路径,符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标准。
1 基于家国情怀视野的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构建主张分析
1.1家国情怀蕴藏在中国历史文化深层结构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家国情怀,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历史教育的目标。家国情怀扎根于中华历史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一脉相承。现有研究证明,共同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密切相关,家国情怀强调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爱戴,包涵、宽容和博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个体对家庭、国家和民族的积极回应、情感认同和思想担当。
1.2家国情怀和中华美学精神呈现内在统一性
目前,有关家国情怀、美学精神两者内在关联的研究强调“和”的价值,如人与天地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際关系。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得知,一直以来都有家国同构的思想。所以,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和”不仅代表人与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和”,也凸显个人的国家责任感以及参与共同命运体构建的热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也是对美学精神的最佳诠释,能够凸显家国情怀的深层次内涵。观察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可知,其侧重于抒发主观情感,融合意境、韵味和情趣,进而形成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和释家理念相结合的审美观。一言以蔽之,中国古典美学关注个体的情志、心性和精神力量,强调具备超越自我、回归自然的特色,将发展民族高远旨趣当作人生最高境界。现阶段,古典美学精神已被应用于社会现实中,是对社会责任的升华,也是对家国情怀的巩固和提升。
2 基于家国情怀视野的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构建对策
2.1以开发校本课程为中心,明确审美立意
在家国情怀背景下创新历史教学、赋予历史教学审美意蕴具有突出的实践价值和教学改革意义。也就是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体现美学思想的统领性,为高质量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指导,凸显教学审美的育人价值,推动历史教学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一方面,教师要以整体构建大美育课程为出发点,推动高中历史学科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开发校本学科课程为中心,呈现审美价值特色,围绕新时期历史学科特色开发审美元素;另一方面,从课程教学论出发,回归历史学科本质,建设独立性强的教学论思想,以此区别于其他课程教学论。通过分析历史学科的审美课程教学论得知,从历史教学方法、内容、过程和价值出发,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鲜明的教学论审美系统,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在开发审美化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向学生呈现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蕴。例如,可以推出“民国服饰研究”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时感知民国服饰文化的美学魅力,了解民国服饰文化。通过开设“考古文物鉴赏”课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艺术精神体系,对提升学生美学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回归历史学科本质,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出发提出审美构建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分析学生的生活特征,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深入历史教学实践,开发一系列具有强烈审美化意识的教学案例。
第三,促进跨学科整合,开发具有创新性课程,强化审美课程的体验感和融合性。例如,围绕地方文化特色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考古项目,带领学生走进革命旧址,让学生感知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中国历史发展的雄壮之美。
2.2以学科育人价值为根本,探索培养家国情怀的美学路径
如今,“立德树人”已成为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成为巩固“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为了体现家国情怀培养的审美意识,本文从两个角度分析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的审美体系。
第一,深度探索历史学科的本体之美;第二,剖析历史学科的育人意蕴和内涵。通过这两种方法能呈现历史学科的审美价值,为构建审美化课程提供依据,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美学逻辑。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致力于开发并构建审美化课程,创新历史审美课程。目前,江苏南菁高中、西北师大附中、酒泉中学均开发了教学审美课程,以跨学科融合为依据促进研学旅行,提高学科实践性,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机械记忆题目的弊端,使学生学习不再受到束缚,在自由的美学精神环境下重构学习模式。当然,教师要意识到开发审美化课程的重要性,加大对历史教学的审美研究力度,提升个人的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对历史教学创新的认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和历史使命感。教师应将美育渗透策略应用于课堂中,丰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审美教育效果。
2.3优化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赋予学生审美愉悦体验,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对于高中历史教学而言,美感源于历史学科本身。由于历史学科知识具备丰富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强化审美教育能收到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效果。除此之外,审美体验有助于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增强学生成就感的重要方法。
为了赋予学生审美愉悦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和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内容丰富,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聚焦学习过程、明确思考点、探索问题、拓展学习内容,能为学生研究历史问题提供指导。这种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感知学习的乐趣,使其对自我学习成果感到满意,进而强化其审美愉悦体验。
审美教育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趣味性,要求学生融入情感和经历。让学生的学习情境更真实,能够配合具身体验,创新学习方式,让学生感知课堂活动的无穷韵味。
2.4创新学习内容,加深审美理解
感知并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是提升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应深刻理解历史内容,强化文化理解意识,在学习中获得深层体验。当学生以主体身份主动感知、积极体验、大胆批判和多角度领悟历史知识时,其就能将学习内容建立更强的逻辑关系,通过审美理解路径探索历史文化,能融合精神美、社会美,是弘扬历史学科美的关键路径。历史学科以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为目标,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历史文化,掌握历史文化环境下个体的精神美,传播社会美,进而借助审美理解历史知识。
以《中國近代史》一课为例,教学在教学中创设人物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深入历史,感知大时代背景下历史人物的责任感,体验精神之美,认识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的文化变迁。历史人物是传播历史之美的载体,一方面,他们身上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植入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能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深入的了解。
审美理解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家国情怀作为人类精神的体现,与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密切相关,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融入历史人物故事,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果仅依赖机械记忆、简单说教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理解的前提条件在于身临其境,因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发挥历史学科的美学价值,让历史之美深入人心,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探寻历史规律的过程中强化家国认同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审美化水平,教学主线在于构建历史审美化理论系统、传播原理、规范审美化机制。教师应从感受美、立意美和创设美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本体之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设计体验项目,创设课堂情境,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为审美化教学保驾护航。另外,以审美化主线为根本,凸显学生对学习行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以唤醒美、感知美、分析美、综合美和掌握美为中心,优化学习模式,巩固并提炼学习结果,嵌入学生对于美的感知、体验及超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家国情怀和审美情感的融合。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家国情怀构建审美化机制,发挥历史学科的引领作用,重视项目化学习的流程与表现,丰富历史教学任务,实施审美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潘红岩.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家国情怀的研究[J].学周刊,2023(5):66-68.
[2]丁增兰.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2023(1):70-72.
[3]顾洪.以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视角探究历史审美教育[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36-37.
[4]马维林. 立德树人视域下历史教学的审美意象: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选择与价值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7):110-117.